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3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二历史试题201812考试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第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48 分)1.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 “儒分为八” 。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A. 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 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 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 传播阶层的广泛性【答案】A【解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兼内在修身和外在事功于一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表明他的弟子从不同角度继承他的思想,后来分为“主内”和“务外”两派,故 A 正确;“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 错误;
2、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弟子对儒学的继承,无法体现“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排除 D。2.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 ,汉代重在“尊” ,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其本质是A. 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消沉B.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C.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空间D. 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秦代焚书坑儒旨在消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学说,统一人民的思想以便维护自己的统治,汉代独尊儒术也是希望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其二者的做法都是2出于政治上的需求,所以选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
3、尊儒术3.中国古代某位学者被称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下列各项中,属于该学者主张的是A.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 以人随君,以君随天D.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西汉的儒学家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学说,给儒学赋予神的色彩。由此可知,题干中的“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是指董仲舒。 “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强调人民受命于君主,君主受命于天意,即“天人合一”思想,由此可知,C 为正确答案。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与题干无关,可排除 A;B 强调人要有忧患意识,属于孟子思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D “人心至灵,
4、此理至明”强调人心与天理的关系,属于心学主张,不符合题意,可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南宋时期,社会上流行很多通俗教育渎本,如小学集注 劝孝文 劝学文 谕俗文等,以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和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当时A. 理学逐渐普及到社会各层面B. 学校成为理学传播的主渠道C. 社会上存在长幼失序的乱象D. 广大民众被迫遵守纲常名教【答案】A【解析】”以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和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表明理学逐渐普及到社会各层面,故 A 正确;理学传播的主渠道应该是统治阶级的说教,故 B 项错误;南宋时期
5、理学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思想,不会出现长幼失序的乱象,故 C 项错误;民众并不是被迫遵守伦理纲常,故 D 项错误。5.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3几千年。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据此可知,王阳明A. 强调孔孟思想才是圣人的理论B. 主张知行合一C. 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D. 认为人性本善【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为:内心之良知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之学问也就是致良知,乃因知善知恶为良知,良知本是内心之本然至善状态,人人都有,不论圣贤还是愚钝之人,只要致其良知,则都可以成为尧舜。A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 材
6、料没有涉及;材料论证了王阳明理在心中、致良知的思想,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故 C 正确;D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6.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 ,周的“秩序井然” ,战国的“清新” ,汉的“凝重” ,六朝的“清瘦” ,唐的“丰满华丽” ,宋的“理性美” ,元的“粗壮豪放” ,明的“敦厚繁丽” ,清的“纤巧” 。这里周的“秩序井然” 、战国的“清新” 、唐的“丰满华丽” 、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 宗法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理学盛行B. 郡县制、 “罢黜百家” 、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 郡县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 “经世致用”
7、思想D. 宗法制、 “百家争鸣” 、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周的宗法制保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了社会的“井然有序” ;郡县制是秦朝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的繁荣局面;理学的兴起是宋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的表现;“经世致用”思想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出的。故选 B 选项。其它选项不满足要求。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7.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到:“中国和它的西方邻国以及南
8、方邻国之间的4交往和反应,要比一向所认为的多得多,尽管如此,中国思想和文化模式的基本格调,却保持着明显的、从未间断的自发性。这是中国与世隔绝的真正涵义。 ”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A. 具有明显的独创性B. 长期领先于世界C. 未受到外来科技的影响D. 受外来科技的支配【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中国思想和文化模式的基本格调,却保持着明显的、从未间断的自发性”这些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明显的独创性,故本题选 A。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朝以前可以说还领先世界,进入明清后,就逐渐落后于西文,所以 B 的说法是错误的;“中国和它的西方邻国以及南方邻国之间的交往和反应,要比一向所认为的多得多” ,说
9、明中国古代科技受到了外来科技的影响,故 C 的说法是错误;D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显错误。8.中国文化史认为“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儒学的批判,都还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个性主义为武器;用进化论而不是历史唯物论来作为理论基点;而且又多表现出强烈的“全盘否定”文化传统的非历史主义倾向。因而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敢于砸碎精神枷锁的气魄是伟大的。 ”该观点强调新文化运动A. 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完全取代进化论B. 应该将中西方思想更好地融合C. 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值得肯定D. 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重建【答案】D【解析】由材料“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敢于砸碎精
10、神枷锁的气魄是伟大的。 ”,可见材料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重建,故选 D;材料没有强调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完全取代进化论,排除 A;材料主张要敢于砸碎精神枷锁,但也要建设新文化,而非中西方文化融合,排除 B;认为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存在不足,排除 C。9.1905 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 “从事家族立宪” 。1918 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 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5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 1923 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导致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1、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民主化运动的推动C.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D.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民初宗族管理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体现了清末民初宗族管理体现出民主化、规范化等特点,这与清末民初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有关,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民主化运动推动了这一变化,故答案选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鸦片战争,时间不符,排除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始于 1915年,和材料无关,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的信息,排除 D。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民主化运动10.一定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状
12、况的反映,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上述思想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反对清朝统治B. 反对专制统治C. 救亡图存D. 发展资本主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可以看出这体现的是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过程,其中体现出的是侵略过程中的反抗,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不满足“民主与科学”和“马克思主义” ;B 选项不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 ;D 选项不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 。11.日
13、本为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的国家,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但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期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朝野几乎一致希望日本获胜,东三省和直隶6当局都有援助日本的行动。这一奇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B. 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C. 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D. 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朝野希望甚至支持日本打败俄国,主要是因为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故 B 项正确。中国朝野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民族觉醒的表现,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而是强调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影响了中国朝野对日俄战争的态度,排除
14、 C。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而是强调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影响了中国朝野对日俄战争的态度,排除 D。12.近代史上的北大开民主风气之先,人才荟萃,其中尤以属兔的三名教授闻名中外。俗称“老中小三只兔子”:大兔子是蔡元培,中兔子是陈独秀,小兔子是胡适。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 大兔子:191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兼容并包”方针,使北大学风焕然一新B. 中兔子: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最早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C. 小兔子:提倡白话文,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由此开始D. 三只兔子所倡导的新思想,最终成为改造中国
15、的思想武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采取“兼容并包”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故 A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陈独秀,1915 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故 B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胡适提倡白话文,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故 C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故 D 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 D 项。13.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
16、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 “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 。这表明他7A. 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B. 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C. 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D. 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察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从材料“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 ,可知梁启超并没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只是认为“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 ,所以梁启超的观点应是“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故选 B。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
17、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4.898 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他宣扬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胡适说:(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 “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这说明严复的天演论及其思想A. 刺激了国人的民族自强意识B. 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C. 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发明D. 直接推动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严复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倡导实行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激发国人救亡意识,故选 A 项;B 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天演论强调变法
18、维新,C 与题干没有关系,排除;推动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是公车上书,排除 D。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的天演论【名师点睛】进化论的影响:欧洲思想界: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欧洲学术界: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达尔文被称8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社会变革: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15.胡适在 1923 年的一封信中说:“25 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 ;一是民报 ;一是新青年 。 ”
19、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的救国思潮分别是A. 三民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与科学B.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社会主义C.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D. 维新思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时务报是梁启超等维新党人主办,代表维新思想。民报是革命党人主办的同盟会机关刊物,代表三民主义。新青年是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派人士主办,代表民主科学。故选择 C。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理解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科学的对比16.口号印证历史,下列口号出现的历史时期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20、时期B. 打到南京去,消灭蒋介石国民大革命时期C.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抗日战争时期D. 打倒列强,除军阀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军疯狂的“大扫荡”时,毛泽东动员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解决经济困难时期提出的口号,所以 C 符合题意,故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指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不断增多,形成了对反革命势力的燎原之势,故 A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打到南京去,消灭蒋介石,应该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阶段的口号,故排除 B;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故 D 错误,所以排除。9【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
21、间线索,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题干中的口号提出肯定是在特定的时间或者时代提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与时间的匹配要正确。要想做对,需要从口号的字面意思去回忆这是关于什么的内容,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处于什么时代。例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口号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之后,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发动多次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也以失败而告终,毛泽东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出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转而深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从而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正确革命道路,这个口号就是在上述过程中提出来的。17.日本学者福泽
22、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A.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B.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D.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可以顺利达到目的的顺序应该是“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结合所学可知, “变革人心”应该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改变政令”
23、应该指的是辛亥革命, “达到有形的物质”应该指的是洋务运动,故选 C;AD顺序完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 中的后两个顺序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再学习能力。通过阅读题干,可以得出日本学者主张的近代化顺序应该是“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也就是先改变思想文化,然后进行制度革新,最后则是科技的进步,然后结合所学可以得出 C 符合题意。18.2009 年 3 月,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映恢复高考制度历史的史诗电影高考 1977 年在上海举行首映礼,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A. 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B. 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C. 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
24、建10D. 意味着“三下乡”活动的兴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 项错误,文革结束是在 1976 年;B 项错误,改革开放是在 1978 年开始的;C项正确,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是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社会的公平;D 项与材料无关。考点:新中国的教育:恢复高考制度点评: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文革结束后,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的地位,1977 年,恢复了高考,千万人的命运被改变。与此相关的教育方面的其它阶段的史实也需要掌握: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主要是扫盲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在 80年代通过了义务教育法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9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济南 外国语学校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二次 12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