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3002111.doc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30021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3002111.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 2019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
2、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 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 “国” “社稷” “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 “保家” “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
3、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论 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 , 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 。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
4、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 人优先的立场。 - 2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B. 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C. 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D. 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
5、,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B. 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C. 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D. 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目的决定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6、B. “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他们对个人的要求。C. 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D.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你有多重要孙道荣- 3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
7、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
8、, 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
9、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 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 4 -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他对
10、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 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
11、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
12、垫。B. 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C. 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D. 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 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5. 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及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 分)6.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3、- 5 -材料一: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 2016公布了一组数据,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 7 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奋战将近 40 年;面向未来,到 2020 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7 亿多贫困人口摆脱 贫困,2016 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 4335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指的是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下降到 46。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
14、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此, 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 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归功于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海外版)材料二: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当下,广西正疾步稳行在精准扶贫路上:2016 年投入 160 多亿元发展产业;建成 2 万多公里通达村屯的道路基础设施,推动旅游扶贫;特色种养富民兴业;金融措施激发贫困户致富内生动力2016 年,广西全区减少贫困人口 111 万人,减贫人数全国第一,减贫速度 25%,列全国第二,
15、943 个贫困村和 4 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蒋家柏介绍,全区贫困人口从 2012 年末的 755 万人减少至 2016 年末的 34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8%降- 6 -至 7.9%。2017 年,广西立下军令状:70 万贫困人口、900 个贫困村和 6 个贫困县计划脱贫摘帽。(摘编自精准脱贫路越走越宽 )材料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未来 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 7000 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他说,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中
16、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中国政府不仅有坚强的决心,还能够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摘编自新华网)材料四: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是我们全民都必须参与其中的“战斗” 。但是在一些文化落后的地区,还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或是每天“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 ,不求进取,安于现状, “等靠要”思想严重;或是自身没有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的补贴或者一些好心人、慈善机构的救济,这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减缓了脱贫的速度。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文化贫困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战役中
17、必须要除去文化贫困这条“拦路虎” 。文化贫困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具有塑造人、改变人的作用,它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让人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在文化贫困的地方由于信息闭塞、思想守旧、不了解时代的发展,他们大都视野狭窄、观念滞后,或觉得生活本就是这样,或觉得自己无须奋斗政府会帮自己,或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如此贫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文化贫困造成年轻人没有闯劲,年长者不能正确教育好下一代,因此造成恶性循环,使该地区更加贫困,这也是造成很多地区不能脱贫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文化扶贫力度,激起贫困地区人民想要探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摘编自王显琴脱贫攻坚也须脱文化的“贫” )7下列关
18、于扶贫脱贫攻坚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从 2013 年至 2016 年我国农村脱贫人数逐年增加,每年脱贫人数均在 1000 万以上,2017年脱贫人数也预计在 1000 万以上。B2016 年农村贫困发生率降到 46,剩余农村贫困人口 4335 万,其中集“老、少、边、- 7 -山、穷”于一体的广西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C广西在精准扶贫路上取得可喜成绩,2016 年有 111 万贫困人口脱贫,减贫人数全国第一,减贫速度全国第二。D在一些文化落后的地区,很多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脱贫需要全民参与。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19、是(3 分)A我国曾经有 7 亿多贫困人口,预计到 2020 年我国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其中 2016 年是脱贫攻坚最为关键的一年。B2016 年广西采取政府投入发展产业,建设道路基础设施,推动旅游扶贫,特色种养,金融激励等措施进行精准扶贫,成效显著。C 纽约时报认为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是极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 赫芬顿邮报则不同意这一说法。D贫困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障碍,这是因为贫困地区的人没有想要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9我国在脱贫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20、13 题。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忠嗣初名训,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及长,雄毅寡言,受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
21、,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天宝四年四月,固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 8 -推讯之,几陷极刑。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
22、市,来辄买之。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宝应元年,赠兵部尚书。(节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B.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C.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D.每军出即/各
23、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 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也称宫禁。B.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因此称节度使。C.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所以将山西省西南部称为河东。D.赠,是官员生前或死后赐以官员及其亲属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其对朝廷的贡献之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王忠嗣深受皇恩,刚毅寡言。皇上因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长春市 实验 中学 2019 届高三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题 2019013002111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