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61.docx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6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61.docx(3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9 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主要包括三条知识主线。线索 1 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有计划的经济体制。线索 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19561966 年,党和国家有着许多正确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19661976 年间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线索 3 改
2、革开放新时期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 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纲要求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结果:到 1952 年, 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措施:优先发展 ,先后建成
3、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企业。 (3)结果: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 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措施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的高潮。 (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 。 (3)结果:社会主义 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构图解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过渡时期) 【构图解史】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命题点 “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3史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
4、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史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3 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 20 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史料
5、三 1955 年 12 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任委员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史料解读(1)史料一体现了“一五”计划的内容和特点。强调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建设。(2)史料二指出“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说明发展重工业可以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强调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工业化道路。(3)史料三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说明农业、手工业实行生产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
6、营。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史论归纳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4(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3)受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新中国过渡时期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从实质
7、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结束。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曲折历程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背景:社
8、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2)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 (3)影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失误探索(1)表现总路线: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片面要求 、大办农业。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 。 (2)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3.纠正错误(1)措施: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 、巩固、 、提
9、高”的方针。 (2)结果: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 年,国民经济 基本完成。 54.国民经济的劫难(1)劫难原因:“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到 。 表现: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调整1971 年, 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 年,邓小平提出 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教材补遗】 “三面红旗”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在 1960 年 5 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5 月以后又称为“三面红旗”。在总路线指
10、导下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而且还损害了党的建设。对“三面红旗”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思想进行再认识,吸取历史教训,是有现实意义的。【概念辨析】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2)“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构图解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命题点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史料一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
11、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翻一番的伟大任务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1958 年 8 月 29 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6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特点。说明“大跃进”的表现有全民
12、炼钢,保证钢铁产量翻番成为政治任务。(2)史料二说明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说明人民公社的特点是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管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分析说明“大跃进”运动有什么特点。有何影响? 2.如何认识史料二中的现象? 史论归纳1.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2.“大跃进
13、”运动的消极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7(3)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运动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3.多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
14、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3)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2017全国卷41“一五”计划期间的矿业政策的特点以材料为载体,考查“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分析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2016全国卷31“一五”计划的特点从“一五”计划建设投资切入,考查“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015全国卷31“一五”计划(工业化)以中国、美国、英国的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为载
15、体,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31 “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从“一五”计划期间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规定切入,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考查学生历史阐释和判断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31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为载体,考查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考题 12016全国卷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8C.大力压缩基本建
16、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考题 22015全国卷 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考题 32014新课标全国卷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考题 42014新课标全国卷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
17、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考题 52012新课标全国卷1958 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9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
18、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考向 1 “一五”计划1.观察下图,导致中国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C.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执行中共八大的决策2.“一五”计划期间,分配给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等部门的投资分别为 64.9 亿元、67.9 亿元和 69.3 亿元,占整个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分别为 24.4%、25.5%和 26%,三项合计为 202.1 亿元,所占比重高达75.9%。这些投入合计占到我国“一五”计划时期财政总收入的 19.1%。政府此举 ( )A.助长了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B.利于改变我国不合理
19、的产业结构C.忽视了其他非国有经济的作用 D.导致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考向 2 三大改造3.1955 年 3 月,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道路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年 7 月,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1955 年底,他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所写的按语和序言,回顾了他态度的变化。毛泽东“态度的变化”是指 ( )A.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加快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 D.迅速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104.据湖北省公私合营企业私方人员安排统计,至 1956 年底,有 68%以上的私方人员进入了国营企业,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达 28.6%。这一现象说明 ( )A.国家重视保持合营企
20、业稳定 B.合营企业经营方式没有改变C.国家坚持了新民主主义原则 D.合营企业缺乏经营管理人才考向 3 国民经济的调整5.从 1960 年开始,国家对粮食实行超购加价和奖励办法,全国粮食平均加价 5%。1961 年提高收购价格,提价幅度为粮食 20%,油料 13%,畜类 26%,禽蛋 37%;同年 4 月还决定对棉花、油料等主要经济作物实行奖励政策,并把农副产品划为三类,实行不同的收购价格。这表明我国( )A.着手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B.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统购统销政策成效显著 D.加速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6.1961 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
21、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报告所指出的历史现象 (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B.影响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C.是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 D.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考向 4 19561976 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原因及教训7.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976 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无奈一声长叹,只得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像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造成孙少安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B.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C.精神生
22、活的极度空虚 D.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压力8.从 1957 年到 1978 年,尽管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了增长,但 1978 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大体上还只相当于 1957 年的水平,全国农业人口平均全年收入只有 70 多元,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 1 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这主要是因为 ( )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压制 11B.人口快速增长阻碍了农业发展C.农业生产力呈倒退之势 D.土地公有制不适用于现代农业第 21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纲要求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
23、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点一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2)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 为中心。 (3)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经济体制:实行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行政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 。 (2)城市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
24、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2分配体制:以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2)过程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 年,中共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单元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新人 201901184261 DOC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70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