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5983-1995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
《GB 15983-1995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15983-1995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GB 159831995】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麻疹的诊断标准和处理的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麻疹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的应用。 2 诊断原则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麻疹减毒活疫苗普遍应用后,不但存在症状典型的麻疹,而且存在症状不典型的病人,前者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后者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或麻疹病毒的分离阳性作出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临床症状 3.1.1 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3.1
2、.2 发热(38或更高)。 3.1.3 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3.1.4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 23 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3.1.5 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 3 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3.2 流行病学史 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 618 天。 3.3 实验室诊断 3.3.1 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 3.3.2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 4 倍或 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3.3.3 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 或检测
3、到麻疹病毒核酸。 3.4 病例分类 3.4.1 疑似病例 具备 3.1.1 加 3.1.2 条者,或同时伴有 3.1.3 条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 3.1.4 条或 3.1.5 条或 3.2 条。 3.4.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 3.3.1 条或 3.3.2 条或 3.3.3 条。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 3.3.1 条或 3.3.2 条或 3.3.3 条。 4 处理原则 4.1 病人的隔离与治疗 发现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隔离期直至出疹后 5 天。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 10 天。 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 4.2 对易感者的应急措施 4.2.1 对
4、病人周围未发病的易感人群可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应急接种覆盖面宜广,实施时间要尽早,应在接触病人的3 日内接种。 4.2.2 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中年幼、体弱或具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者的易感人群,可注射含有高价麻疹抗体的人丙种(血浆或胎盘)球蛋白制剂作被动免疫(附录B)。 4.2.3 与病人密切接触而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易感儿童应检疫21 天。 4.3 麻疹的免疫预防 对易感儿童实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普种,是预防本病的首要措施。常规免疫(初免)定为 8 月龄进行,根据人群对麻疹免疫力的监测,当免疫力减低时应进行疫苗再免疫。 为提高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的成功率应保证活疫苗的冷链保藏和运输,并接种
5、足够的剂量。 附录A 病原学诊断方法 (补充件) A1 病毒分离 从病人呼吸道或血液采集标本分离病原体。 A1.1 标本收集 宜在皮疹出现前,柯氏斑出现时采集标本。将灭菌棉棒稍蘸液体(2牛血清Eagle液),反复涂抹患者咽部数次,然后将棉棒浸于上述标本液(11.5mL)中反复挤压,标本液中加入 10 倍常规用量的青、链霉毒(各 1000u/mL)及制霉菌素 50g/mL。加肝素抗凝的血液白细胞中也可分离病毒。 A1.2 接种 取 0.10.2mL标本液接种于生长在试管中的单层原代人胚肾细胞(或其他原代细胞如人羊膜、人胚肺、猴肾等或人二倍体细胞或传代细胞如B95a细胞)上,371h后弃液,再加入
6、含双倍常规抗生素量的细胞维持液 1mL,37培养。并设未接种标本的空白对照培养。 A1.3 观察细胞病变 一般 7 天左右出现融合巨细胞病变,待细胞病变占全部细胞 75以上时(),冰冻融化三次,低速沉淀后取上清液留作毒种。若未见病变需连续盲传三代,每次培养观察二周,如仍不出现病变则为阴性。 A1.4 毒株鉴定 用已知麻疹病毒免疫血清观察能否与新毒株起作用, 传统采用中和试验法。 A2 病毒核酸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或多聚酶联试验(PCR)技术测定病毒核酸。 附录B 人丙种球蛋白制剂被动免疫参考剂量 (补充件) B1 种类 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是一种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目前供应的“丙球”有人血浆
7、丙种球蛋白(HGG)和胎盘丙种球蛋白(PGG)两种,前者是从健康人的血浆中提取,后者是从健康产妇胎盘血提取。含有高价麻疹抗体的丙球可用于麻疹被动免疫。 B2 接种对象 与麻疹病人密切接触者中年幼、 体弱或具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者的易感人群。 B3 用法和剂量 对麻疹接触者的被动免疫,强调接触后立即注射,注射越早预防效果越好。接触后 5 天内采用足量丙球,可达到不发病目的;5 天后注射只能起到减轻症状作用。 常用 10人血丙种球蛋白,剂量为 0.2mL/kg体重,或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剂量为 0.5mL/kg体重,采用肌肉注射。其免疫作用一般只能维持 24 周。 附录C 血清学诊断方法 (
8、参考件) C1 血凝抑制试验 C1.1 原理 猴红细胞上有麻疹病毒受体,遇麻疹病毒可产生凝集现象。若将抗体与病毒(血凝素)预先 温育后再加入红细胞则不产生凝集, 称为血凝抑制。 定量血凝素与不同稀释度抗体(血清)作用后能完全抑制血凝的最高血清稀释度,即为抗体效价。 C1.2 主要材料 C1.2.1 血凝板 612 或 812 个圆形孔,孔底光滑的U形板。 C1.2.2 稀释棒或定量移液器 稀释棒为优质不锈钢制成,尖端分数瓣,瓣间容量应精确为0.025mL,稀释棒应标化后使用。定量移液器选用 25L。 C1.2.3 定量滴管或定量移液器 滴管用玻璃制成或磨口玻璃管上安一个注射器针头制成定量滴头,
9、垂直控制滴下每滴量为 0.025mL。 C1.2.4 尖底小试管 形如离心管,便于血清的吸取。 C1.3 麻疹血凝素的制备 C1.3.1 粗血凝素的制备 选择血凝性状良好的麻疹毒株接种到生长旺盛, 形态良好的原代细胞(人羊膜、猴肾等)、人二倍体细胞或传代细胞(KB.MERN.FL.BHK等)。接种病毒剂量根据病毒滴度而定。 原代人羊膜细胞接种病毒后培育于 37,约在 23 周出现血凝素后每隔 35 天收获上清液,换以新鲜的维持液培养。如此反复培养数次收获上清液,最后一次将细胞连同培养液置30以下冻化后,沉淀去细胞残渣,数次收获的上清液即为血凝素。 原代猴肾细胞、二倍体细胞及传代细胞接种麻疹病毒
10、后,病变发展较快,待病变达“”并有 50病变细胞脱落时,将细胞连同培养液置30以下反复冻融三次, 低速沉淀后取上清液即为血凝素。血凝素效价应在 132 以上,置30保存备用。 C1.3.2 血凝素的处理 取一定量粗血凝素放入三角瓶或试管中,加入 5吐温80(Tween80)并使其最终浓度为 0.125,室温振荡 5min,再加入与粗血凝素等量的乙醚(分析纯),用力充分振荡 12min,然后,移入沉淀管内以 2000r/min离心 10min,小心吸出下部水层,将乙醚排尽至无乙醚味时为止,即为本试验用之血凝素。加青霉素 100u、链霉素 100g,置 4保存。 C1.4 猴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选择
11、与麻疹血凝索凝集效价高的猴子, 静脉采血置阿氏(A1sever)液中(阿氏液量为猴红细胞的 4 倍),4保存,一般可用二周。用前以生理盐水洗三次,最后一次经 2000r/min离心 10min,弃上清,压积的猴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配成 1浓度用于试验。 C1.5 血清处理 血清分离后取 0.1mL,加等量生理盐水于 56水浴 30min灭活,每管加入 0.1mL经 2000r/min离心 10min处理的压积猴红细胞 1 滴,充分摇匀后,4过夜,次日吸取上清液测定(此时血清稀释度为12)。 C1.6 血凝素滴定 C1.6.1 效价滴定 血凝板 110 孔各加生理盐水 0.025mL,于第 1 孔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15983 1995 麻疹 诊断 标准 处理 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