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陕西省黄陵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遭遇短暂的冷遇和漠视之后,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
2、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 ,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
3、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
4、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2(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 对于唐诗的理解,下列各项不符合文意的是A. 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B. 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C. 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 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
5、斑。2. 文本对流行歌词和唐诗进行了比较,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B. 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C.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 ,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D. 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 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
6、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C. 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D. 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答案】1. D 2. C 3. B【解析】3【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于唐诗的理解,下列各项不符合文意的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D 项,本小题逆推错误,错在“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 。有效信息在
7、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故本题选 D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文本对流行歌词和唐诗进行了比较,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张冠李戴。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 “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
8、衰比较而言的。B 项,曲解文意。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据此, “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 。D 项,言过其实。信源在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故本题选C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
9、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故本题选 B 项。【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4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古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嗟乎!一人之
10、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 下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B. 可怜:让人可惜
11、C. 九土:即九州,指全国;D. 独夫:孤单的人5. 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 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 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 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 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 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6.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句是A.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B.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C. 而后人哀之;后
12、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D.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7. 翻译。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答案】4. D 5. C 6. C 7. (1)戍边的士兵(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克了,楚人项羽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作了一片焦土。(2)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 项,
13、独夫:独裁的人,指秦始皇。故本题选 D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分析综合” 、 “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C 项,说法错误。作者只是可惜阿房宫被烧毁,对于秦的灭亡作者并没有表达同情。故本题选 C 项
14、。【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第二个“后人”作“哀之而不鉴之”的主语,所以应在第二个“后人”之前停顿。排除 A 项。“亦”译作“也”是,通常处于句首作状语,所以应在“亦”之前停顿。排除 B、D 项。综上分析,本题选 C 项。
15、【7 题详解】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举”:“被攻克” ;“一炬”:“一把火” ;“可怜”:“可惜” ;“焦土”:“化作焦土” 。第二句关键点:“族”:“灭亡” ;“非”:“不是”;判断句。【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
16、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参考译文:唉!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过好日子) 。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让那(阿房宫中)负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起侧梁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上的线还要多;纵横的栏杆
17、,比天下的城郭还多;乐器的演奏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却越来越骄横顽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秦人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古诗文鉴赏阅
18、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积雨辋川庄作唐 王维7雨空林烟火迟积,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8. 下面关于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 辋川是王维隐居的地方,辋川庄是他在辋川的宅第。但他不是全隐,而是亦官亦隐。B. 首联写农家无忧无虑的生活,连雨季节,山下农家的炊烟在丛林上空缓慢升腾,在东边的田地里,农家正在蒸藜炊黍,准备饭食。C. 颔联写自然景色。广漠无际的水田上,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幽深茂密的树林中,黄鹂在婉转的歌唱。这一联体现了“诗中有画”的意境:白鹭、黄鹂,视觉色彩分明;白鹭飞飞,动态鲜活,黄鹂鸣啭,声音动
19、听;“漠漠” ,水田空蒙, “阴阴” ,夏木葱茏,同时又有连雨后的滋润气象。D. 颈联的“习静” , “清斋” ,写出了诗人表现了山中隐居的生活。9. 这首写景诗主要写了那些景物?10. 分析首联和尾联,诗人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心情?【答案】8. B 9. 主要景物有:树林、雾霭、庄稼、白鹭、黄鹂、朝槿、露葵。 10. 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和怡然自乐的心情。尾联运用典故,十分恰当的表达了作者远离尘嚣,淡漠自然的心境。【解析】【8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关于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
20、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B 项,句意理解错误。 “在东边的田地里,农家正在蒸藜炊黍,准备饭食”错。 “蒸藜炊黍饷东菑”一句的意思是“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 。故本题选 B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写景诗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本题考查准确判断诗中的意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中的景物一旦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就成为了意象。考生只要把诗中的景物都找到即可,要注意寻找的是主要景物,次要景物就不用列举了。 “雨空林烟火迟8积”中的“树林” , “雾霭” ;“漠漠水田飞白鹭”中的“白鹭” , “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
21、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中的“朝槿” “露葵”等。【10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分析首联和尾联,诗人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心情?”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精读首联和尾联,根据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情感,回答时要分开回答。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
22、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颔联,写自然景色,是诗人静观所得。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闲静潇洒;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甜美快活。黄鹂、白鹭自由自在地飞鸣,令诗人陶醉。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颈联,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领略到极大的兴味。尾联,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
23、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尾联诗人运用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从用典
24、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名篇名句默写91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_,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_。(2)渔舟唱晚,_,雁阵惊寒,_ 。(3)_,奚惆怅而独悲? _,知来者之可追。(4) 拟行路难中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 _, _。(5) 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_ ,_。(6) 夜归鹿门歌中,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黄陵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末考试 试卷 普通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