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0181230250.doc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018123025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0181230250.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技法提分点 25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三步骤分析表达技巧读文支招题材暗示诗家语古代诗歌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送别诗等等。(1)送别诗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句,以此统摄全篇,则句句不偏离主线。如送王昌龄一诗,抓住关键句“送君多暮情” “叹息此离别”就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等。(2)写景诗写景诗往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蒋捷虞美人梳楼:“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暗衬
2、倚楼人万缕千丝的愁绪。 (3)咏怀诗咏怀诗,往往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感时等情怀。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杜甫的春望等。(4)咏史诗咏史诗中,作者往往在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中,融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史咏怀,以史颂人,以史喻今。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代表作家。(5)咏物诗咏物诗的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作品中的“物”多具有特定的意义。 如梅花象征高洁不渝的品质,牡丹寄寓高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2(6)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表达悠然超脱、怡然自得的心情。代表人物主要有魏
3、晋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以及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7)边塞诗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等,或抒发边地之苦、思乡之切,或充满豪情,或低沉忧伤。 它形成于盛唐,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典题文本(201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送王昌龄李 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 【注】 ,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 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译文】漕河滔滔,东流远去,暮色茫苍,送君别去,离情依依。分手之际,逗留不舍,只见野寺突出,孤峰矗立。纵
4、目远望,前路漫漫,却无蒲草稗草。夕阳洒满行舟,水波清澈,微微荡漾,令人喜爱。月出林上,举酒饯行,水鸟相鸣,关怀备至。今夜别自白马寺,梦里又见金陵城。离别之际,令人叹息,友人远去,江海悠悠,前路渺茫。对点解题1.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答: 解题指导1.点染手法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点出离别,为“点”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渲染之,为“染” 。故“点”一般为点明思想情感等主旨, “染”一般借景物渲染烘托。2.分析本诗第 一 步 明 技 法3本诗为送别诗,手法为“点染” 。第 二 步 释 运 用 、 析 作 用先找“点”
5、的部分, “送君多暮情” “叹息此离别”为“点” ,点明离别之情。 “悠悠江海行”也为“点” ,点明牵挂不舍之情。中间十句为写景,是“染” ,渲染烘托离情别绪。答案 “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2.“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体现出诗人_的心情。解析 第一处,可结合词语“淹留他乡”来理解;也可就字面意思猜测,再以诗歌送别的特点来印证。第二处,结合标题及首尾的关键句来填写。答案 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6、(2017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 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 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 。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_,后六句叙写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4解析 开篇“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麦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这样,农民的生活自然就很成问题了。紧接着第三至六句这四句对农民生活境况作了交代:入冬后农民便断了口粮,为了活命,只得冒
7、着风寒到荒郊野外去采挖地黄,希图借以度过饥荒。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以上八句为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了为度过饥荒而采地黄。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采了地黄卖与富家白面郎。辛苦一整天采不满一筐的劳动成果,只敢说给朱门人家拿去喂马。那不足一筐的地黄,他哪敢说卖多少钱呢,只是央告说,只要能换回一点儿马吃剩的玉米、高粱之类,也就心满意足了。其可怜之状跃然纸上。答案 采地黄 卖地黄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答: 解析 第一步,明技法,明确叙述手法,先看叙述顺序,时间顺序;再看叙述视角,以采地黄者的自述口吻写来,诗人只是客观呈现。第二步,释运用;第三步,析作用。
8、分析叙述手法的作用,自述口吻,真实,动人;时间顺序,脉络清晰;客观呈现,寄寓诗人更深的情感。分析对比及作用,贫苦农民采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形成人与马的强烈对比;其他对比为富家与贫家之比,作用是表现贫富差距之大和诗人批判之深。答案 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 ,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9、一、(2018浙江宁波十校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守 岁 苏 轼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 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5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注】 嘉祐七年冬末,苏轼官于歧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馈岁 别岁 守岁三诗以寄子由。挝:敲打。1.本诗前六句写岁不可守,不必守;中间六句写_;最后四句写_。解析 结合关键词句“强不睡” “灯烬落” “起看”等,明确中间六句为守岁情形;“心事恐蹉跎”写理应守岁,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写珍惜年华。答案 守岁的情景 守岁
10、有理,珍惜年华(意近即可)2.写诗作文都要讲究谋篇布局、内容安排,即所谓“章法” 。试从章法角度赏析本诗。答: 解析 第一步,明技法。本诗对于守岁一事先否定再肯定,技法可以说是欲扬先抑或欲擒故纵,同时首尾呼应。第二步,释运用。第三步,析作用。前六句反面入笔,否定,纵笔或抑笔;后四句呼应。中间正面写守岁。作用是或引人共鸣或教人积极奋发。答案 本诗题为“守岁” ,却从反面入题,以“赴壑蛇”为喻,写岁将尽,守不住,也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中间六句则是正面写守岁时的情景, “强”字突出儿童守岁的特点,“晨鸡”两句写守岁时的心理, “坐久”两句则逼真再现成人守岁的情景,引人共鸣。末四句与第一层的欲擒故纵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专用 2019 高考 语文 二轮 第三 部分 古代 诗文 阅读 专题 诗歌 鉴赏 技法 分点 25 曲径通幽 禅房 花木 20181230250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50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