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测试.docx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测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 贵州黔东南一模)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 D.强调精耕细作2.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3.(2018 河南郑州一模)下表为乾隆元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
2、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占有土地 比例1 亩以下 69 27.43 亩 2.4%110 亩 122 494.62 亩 43.6%1020 亩 36 469.36 亩 41.4%20 亩以上 6 142.86 亩 12.6%合计 233 1134.27 亩 100%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自耕农经济盛行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4.17、18 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
3、的力量5.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6.(2018 广东肇庆统测)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 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7.(2018 湖南怀化期末)唐代出现
4、了大绢行、小彩行、丝帛行、米行等行会名称。诸行设行头,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有时行会还要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这表明( )A.行会是政府控制商业的机构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C.行会有利于商品市场合理化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大大提高8.(2018 吉林长春调研)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 )A.草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3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中国古代
5、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9.五杂俎记载:“山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由此说明草市( )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10.(2018 山东德州期末)明洪武八年,广东南雄商人载货入京贩卖,“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致使货物很长时间不能卖出。“商人讼于官”,朱元璋“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这表明当时( )A.长途贩运受到严格的管制B.官府放松
6、了对商业的控制C.朝廷约束勒索商人的行为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11.(2018 湖北黄冈调研)康熙八年(1669 年)开始,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曾为明王朝藩王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即实行“更名田”。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C.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12.(2018 重庆调研)下表反映了 1618 世纪中英金、银的比价变化,导致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中国 英国1580 年 15.5 111
7、.71635 年 110 11341751 年 114.9 114.5A.传统农耕文明全面衰退B.英国商人对华贩卖鸦片C.中国外贸长期保持顺差D.“海禁”政策阻滞中外贸易二、非选择题(共 2 题,共 50 分)13.(2018 四川宜宾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明初,流通中铜钱与
8、“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嘉靖初,“钞久不行,钱已大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 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材料二 1933 年到 1934 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 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 年 11 月 4 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
9、汇价。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至元朝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14 分)5(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11 分)14.(2018 安徽亳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明代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代前期,朝廷严禁私人从事海外贸易,朝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途径。这种贸易形式在永乐至宣德年间臻于鼎盛,在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下,海外各国纷纷与明廷建立朝贡关系。正统以降,入贡国家日渐减少,朝贡贸易趋于衰微,如自弘治元年(14
10、88 年)至弘治六年(1493 年),自广东入贡的海外国家仅占城、暹罗各一次。不过,朝贡贸易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对外贸易的萎缩,与朝贡贸易衰落的同时,私人海外贸易队伍却逐渐壮大起来。在开展贸易的压力下,经过激烈争论,朝廷在隆庆元年(1567 年)部分解除海禁,一直被视为走私的私人海外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输入中国的商品,以海外各地的特产和香料为主,也有暹罗红纱、番被、嘉文席、西洋布等少量手工业品。从中国输出的商品,有生丝、丝绸、瓷器、铜器、铁器、食品、各种日常用具以及牲畜等,其中尤以生丝、丝织品、瓷器为大宗。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6材料二 在国内工农业发展的基础上,16、17
11、世纪的英国不仅国内市场繁荣,而且对外贸易也活跃。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输出呢绒为主,海外扩张的动机也是为呢绒寻找销售地。之后,英国与西欧、北欧的呢绒贸易趋于衰落,而与利凡特东印度以及北美殖民地的进口贸易却繁荣起来,进口的目的是再出口,这种输入与再输出的贸易越来越发达,而呢绒出口贸易逐渐走向衰落(当然,其衰落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贸易转型。英国的贸易转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展的是与利凡特东印度的贸易,第二阶段发展的是与殖民地的贸易。对外贸易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使英国人冲出欧洲,走向世界,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为大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摘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专题 古代 中国 农耕 经济 测试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