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有无相生 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相关文言词汇。2.理解老子“有无相生”辩证关系,进而理解老子在 3、4、5、6 则中所表述的有与无的转化和为人、处事的道理。3. 启发学生把握老子强调的“无” ,在生活中能思考“无” ,关注“无” ,从而拓展“有” ,升华“有” ,涵养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教学重难点:通过 1、2 则引导学生理解“有无”的辩证关系,再由 3、4、5、6、7 则深入理解“有无”之间相互转化的道理。教学方法:引导法,启发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西汉淮南鸿烈说说“塞翁失马”中的“善术者”是怎样看待祸福的。(明确: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善术者很智慧,仿佛是个先知。但事实上,早在先秦,老子就提出“有无相生”的名言,今天,让我们借助本文,管中窥豹,浅尝老子思想的琼浆,感受古人无穷的智慧!二、研习课文(一)疏通文本,答疑解惑请同学们阅读 7 则内容,有不清楚的字词句,提出来共同解决。(二)研读第 1、2 则1 问:第 1 则说了什么内容?明确
3、: 有中生无,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 问:第 2 则中,老子阐述了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三个事物的感知,请借此诠释有与无的关系。2明确:有和无的关系,浅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可感与不可感(可见与不可见、显性与隐性)的关系。其中,不可感(不可见、隐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所要感知的事物的确不存在而无法感知,一是所要感知的事物确实存在,但感知主体因自身局限而感知不到。(本环节的设置,是想化繁为简,有与无这组概念虽然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质朴概念,但是让学生深入领悟和加以表述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想通过概念的置换,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便于理解。 )(三)分组讨论,深入理解 3,4,5,6 则学生自行分为
4、 5 组,指定一名组长,组织讨论。教师准备 5 个议题,分别对应 3,4,5,6,7 则,组长上台抽领回一则,小组同学们结合 2 则中对有无的理解,讨论合作完成议题。并指定一名代表来表述本组讨论结果。议题 1:第 3 则中,老子如何用四“者”四“不”来阐释有与无的概念的?说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议题 2:第 4 则中,老子如何用八“者”来阐释有与无的概念的?说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议题 3:第 5 则中,老子如何用大小(细) 、多少、难易来阐释有与无的概念的?说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议题 4:第 6 则中,老子如何用安、未兆、未有、未乱来阐释有与无的概念的?三个排比句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第四 单元 有无 相生 教案 新人 选修 先秦 诸子 选读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