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改革3_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
《帝改革3_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帝改革3_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 课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预习导引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2.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作用。知识点一 农业生产的发展1原因(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2)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派遣工匠赴全国各地,指导修建水利工程。(3)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2表现: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深度点拨 孝文帝均田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
2、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知识点二 繁盛的洛阳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修洛阳城和宫殿。2表现(1)洛阳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2)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商品种类繁多。(3)洛阳城规模很大, “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4)洛阳是当时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四通市方便外商。归纳总结 孝文帝迁都后洛阳在北魏的状况和地位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最大的商业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都市,还是都城建筑艺术的典范,国内外物资集散交流中心,民族融合的集中体现。知识点三 北方民族大融
3、合1原因(1)鲜卑等少数民族迁居中原,通婚杂居。2(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2表现(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2)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3影响(1)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2)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思维导图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主题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影响【史料探究】史料一 以下是魏晋墓葬壁画图一 牵羊的少数民族少女 图二 耕牛图 (魏晋墓壁砖画) (魏晋墓葬壁画)史料二 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
4、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市场上的金银、锦绣、瓷器、漆器,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城南有“四夷馆” ,专供外来商人居住。馆内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史料三 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乖乖就范、别无选择地朝3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北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
5、所学知识说明其主要原因。(2)根据史料二,概括北魏时期洛阳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3)据史料三概括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答案 (1)变化;生产方式由游牧到农耕的转化。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2)表现: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中外贸易频繁。原因: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商业的发展;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洛阳商业的发展;北魏统治者对商业的重视。(3)注重改革策略。迁都洛阳。【史论归纳】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历史影响(1)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适应了鲜卑等族封建化
6、的要求。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涉及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生活习俗,有利于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孝文帝在面临重重社会阻力的情况下,毅然进行社会改革。民族融合的适应环境。(2)历史影响孝文帝通过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大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
7、基础。4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答案 C解析 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 “顷不比亩善”意即如果不能悉心耕作,种一顷地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2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 ,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
8、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答案 C解析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 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所以选择 C。A、B 不符合史实;D 江南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答案 B解析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故应选 B。4诗歌中描写汉族年轻
9、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这在实质上反映了( )5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B当时战乱不断C妇女地位的提高D民族融合的加强答案 D解析 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的骑射现象是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的反映。5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 D范仲淹改革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实际是指游牧民族,再结合“森林民族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和所学史实可知指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迁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改革 _2 北方 经济 逐渐 恢复 人民 选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