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渭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陕西省渭南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石上书” ,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
2、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石鼓文 ,具有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好的摩
3、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题或是钤印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按照中国人“石即山”的观点,碑是被移动到建筑周围或者特别场合的摩崖。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一方面,碑为重构过往时代提供了文字依据;另一方面,在碑上体现的书法成就,几乎占据书法史上的半壁江山。印章最早也来自金属制品。汉唐前后印章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
4、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2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不能不提及的是,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石头具有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
5、、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这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着本质区别。B. 因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金文和甲骨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C.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为个人立碑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政府立碑,则是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D. 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降低了石头上刻字的难度,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使书法的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石上书”论证石头和书法的结合是威仪、凭证的象
6、征和表达。B. 文章借用先秦金文、甲骨文论证石头上的书法具有继承性和抗衡性。C. 文章以摩崖石刻来论证中国所有的石刻都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D. 文章中个人立碑、政府立碑的例子证明了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文字在发展成熟的关键期与金属材料相结合,所以现存最早的石刻“石鼓文”具有了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B. 摩崖的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大都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C. 印章在汉唐前后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了明清时期,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篆刻中
7、终于成为现实。D. 与古代“石上书”相比,现代墓碑上的书法价值可能远不及,但当亲人面对这块有着文字的石头时,由仪式感而造成的肃穆,依然不会减弱。3【答案】1. C 2. C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 “有着本质区别”不正确;B 项,强加因果;D 项, “使书法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错,相较篆刻, “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
8、等方式。【2 题详解】试题分析:C. 文章以摩崖石刻来论证中国所有的石刻中都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论证中国所有的石刻中都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分析错误。【3 题详解】试题分析:B. 摩崖的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大都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大都”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是“必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公 鸡岑燮钧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 ,看她颜色行事。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
9、她只是一个小老太。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为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渐渐地,她来4得不如以前勤了。杨瑞凤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睛不好,很少出门。一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
10、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杨瑞凤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没有鸡笼,只得散养。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勃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
11、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行当,可惜应者寥寥。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藤篮和一只雄鸡,
12、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先生,你怎么走来了?”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 ”5“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瑞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进屋。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杨瑞凤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她一边自己亲自示
13、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 “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传数里。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 ”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几次下来又上去。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不妨,不妨!”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你送送先生吧。 ”李敏对老公说。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什么,终于咽下, “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
14、母鸡!”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B. 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 ,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C. 买回公鸡后, “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引得四邻侧耳 ”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D. 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
15、的生活,侧面表现出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漠。5. 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66. 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答案】4. A 5. 剡剧老生艺术功底深厚。第 2 段对杨玉凤年轻时舞台上表现的集中描写、第 10 段与公鸡对鸣的描写,表现出杨玉凤老生唱腔声音洪亮,力量铿锵。传承剡剧老生行当的高度责任感。买公鸡、送公鸡、主动上门教弟子等情节都表现出杨对剡剧老生行当的热爱以及急于传承下去的责任感。 6. 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情节。烘托人物形象。买公鸡、送公鸡等情节写出杨瑞风对传承剡剧老生行当的高度责任感;与公鸡对鸣写出了杨玉凤深厚的剡剧老生唱腔功底。杨瑞凤和李敏
16、两人对公鸡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剡剧老生行当后继无人,优秀传统艺术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主题。【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B 项, “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错,文中没有体现;C 项, “引得四邻侧耳 ”的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 ,另外“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错误;D 项, “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错误,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是写杨瑞凤因剡剧老生行当没有人能传承而彻夜难眠。【5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从文中找出对杨
17、瑞凤刻画的相关内容,然后再进行分析概括。如第 2 段对杨瑞凤年轻时舞台上表现的集中描写、第10 段与公鸡对鸣的描写,表现出杨瑞凤老生唱腔声音洪亮,力量铿锵。说明她剡剧老生艺术功底深厚;写她买公鸡、送公鸡、主动上门教弟子等情节都表现出杨对剡剧老生行当的热爱以及急于传承下去的责任感等。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形象特征,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形象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6 题
18、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某物象“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先分析物象的特征,然后结合小说的内容从情节、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的角度分析作用,分析时既要答出作用又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的分析,如此题在情节上是文章的线索,解释“贯穿全文情节” ,再7如“突出人物形象特征” ,解释“买公鸡、送公鸡等情节写出杨瑞风对传承剡剧老生行当的高度责任感;与公鸡对鸣写出了杨玉凤深厚的剡剧老生唱腔功底” 。同理分析“突出主旨”的作用。(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鹿琳 沈峥嵘2016 年 12 月 13 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天有感
19、垂泪,南京细雨如诉。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 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日军以各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 秒就有一条生命殒丧于日军暴行!12 月 13 日上午 7 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 79 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 30 万冤魂而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10:01 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着黑衣,
20、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于全身,生怕任何的不敬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 ”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 “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 ”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今年也不例外。“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
21、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经减至 107 人,只要能走,他们都来悼念,悼念亲人。幸存者杨翠英今年已经 92 岁高龄,但每年 12 月 13 日,她一定要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8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因为亲人们都在这儿。日本爱好和平的友人松冈环女士也出现在公祭日活动现场,这是她连续三年参加这个仪式,第 90 次来中国南京。在仪式正式开始前,松冈环特意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向他们一一致意慰问。“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这样的诗文镌刻在纪念馆
22、雕塑石碑上,是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人民解放军 73602 部队盛建忠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会铭记血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改革强军,实干兴军,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我们要自信而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来自南京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 000 羽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 “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传递的是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也希望警钟长鸣,警醒后人时刻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 ”知识科技界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说。白鸽放飞,雨中向上飞翔,人们耳畔依然回响着话音绵延的和平宣言 , “龙盘虎踞,彝
23、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于冬雨中激发“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力量。(有删改)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则新闻的标题十分简洁贴切,整齐有力,既突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B. 新闻描写国家公祭日这天细雨蒙蒙,既点明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恰好映衬了人们当时哀痛的心情。C. 第二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情况,通过数字解说有力地突出了日寇当年的暴行。D. 新闻中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又突出了现场人群内心的感受,铿锵有力。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高三学生彭抒文
24、说,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并表示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B. 107 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们每年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9参加和平集会,并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C. 松冈环女士先后 90 次来中国南京,并在仪式正式开始前,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一一致意,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D. 无论是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的诗文,还是各界代表的发言,他们都传达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历史要牢记,中华要崛起。9. 请联系新闻内容,谈谈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答案】7. D 8. D 9. 设立国家公祭日意在以国家的名义祭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渭南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