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陕西省汉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汉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3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汉中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卷为选择题,第卷为非选择题。2卷选择题答案直接填涂到答题卡上,卷非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3考试时间:100 分钟,总分 100 分。第 I 卷(60 分)一、单选题:(6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60 分)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该材料反映的治国主张是A. 墨家思想B. 法家思想C. 儒家思想D. 道家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
2、持禄”中可以反映出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的,故 B 项正确;A 项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不符合;C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2.“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B. “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 “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D. “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答案】D
3、2【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A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瓦解,B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C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不能体现“与时俱进” ,D 选项有悖于史实,符合题意,故选 D 项。3. 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 法不阿贵,以法治国【答案】A
4、【解析】仁者爱人,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道家思想,兼爱非攻,节用尚俭是墨家思想,法不阿贵,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故选 D,排除 ABC。4.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两个时期思想文化非常活跃,并且是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了新变化的时期,它们是A. 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B. 秦汉时期和宋元时期C. 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D. 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5、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秦汉时期和宋元时期在政治、经济领域没有出现新变化;所以正确答案选 D。5.商、西周、春秋时期, “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3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 ,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样的分层是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分化
6、,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 C 项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 A 项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故 B 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商鞅变法推动,故 D 项错误。6. 先秦政论文五蠹将当时社会上儒家、纵横家、游侠、贵族门人和工商之民称之为“五蠹” 。据此推理该书作者最可能是A. 儒家B. 墨家C. 法家D. 道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题干中的说法,儒家和纵横家那个被列为了“五蠢”之中,所以排除了 A 选项。再根据题干中的国家来判断,先秦最崇尚的是法家,因此排除 B、D 选项,选择 C 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7、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法家的思想7.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 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答案】B4【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法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儒家重视礼乐制度,讲究身份等级,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所以符合二者共同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符合题意的是 B 项,A 项只是法家思想,CD 项是儒家思想。8.2016 年 8 月 16 日,我国成功地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作为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A. 克己复礼B. 无为而治C. 兼爱非攻D. 以法治国【答案】C
8、【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所以 C 正确;克己复礼是儒家孔子的主张,排除 A;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主张,排除 B;以法治国是法家主张,排除 D。9.下图是一副简化版的荀子讲学图 ,如果按照当时场景,听荀子讲学的四个学生不可能对荀子提出的问题是A. 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为何我们要谈天?B.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是否是矛盾的?C. 为何您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要把握礼?D. 您认为君主受命于天,主要的依据何在?【答案】D【解析】【详解】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讲学主要涉及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可以谈及孔子的思想,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荀子提出“天行有常”
9、“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礼属于孔子思想的核心,荀子讲学固然会提到,故 C 项正确,5不符合题意;“君主受命于天”属于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神话儒学的思想,荀子讲学不会提及,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10.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据此可看出董仲舒的主张是A. 君权神授B. 天人感应C. 无为而治D. 知行合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
10、统治者要施行德治,故选 B;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是神授予的,强调君主权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联系所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11.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 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 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答案】A【解析】西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
11、无为而治” ,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治国方略、治国思想的选择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故 A 正确;B、C、D 是出现材料变化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2.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 ,帝王将兴有“美祥” 、将亡有“妖孽” ,治6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 因果报应B. 天人合一C. 君权神授D. 天人感应【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思想主张, 春秋繁露是儒学家董仲舒的作品,A 项错误。 “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与材料无关,B 项
12、错误。 “君权神授”旨在强调君主的权威,与材料中的“妖孽”不相符,C 项错误。 “天人感应”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与材料中帝王将兴有“美祥” 、将亡有“妖孽”相吻合,D 项正确。13.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 ,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 ”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A. 郡国并行B. 独尊儒术C. 察举取士D. 士族兴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
13、,与题干中由“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无关,故 A 项错误;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通儒学成为教育和选官的重要要求,这有利于形成“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故 B 项正确;察举取士是选拔官吏的方法,与政府特点的转变无关,故 C 项错误;士族兴起是在汉代以后的魏晋时期,故 D 项错误。1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A. 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B.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7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D. 强化
14、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 “全新的创造”是指程朱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地方,依据所学可知,理学思想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这是以前儒家学说没有提到过的,故 C 正确;A、D 项是西汉董仲舒发展的儒家思想就具有的,不属于创新,排除;B 项是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理学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联系所学理学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分析解答。15.国际学术界认为,朱熹是孔、孟以来中国最大的思想家,也是孔、孟以后综合了新儒家思想,在新基础上建立哲学体系的最重要人物。下列选项跟朱熹密切相关的是A. 融合了佛教
15、、道教、法家的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B. 提出“格物致知” ,进而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C. 认为人性的最高境界是天理,提出“天人合一”学说D.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故 D 正确;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融合了佛教、道教的思想,没有法家思想,A 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的,不符合朱熹的思想,排除 B;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 ,不符合朱熹的思想,排除 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跟朱熹密切相关” ,联系所学朱熹的思想和成就分析解答。16.“虎溪三笑”讲的是儒
16、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当时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8【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 项正确;B 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 项排除;D 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
17、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故选 A。17.“阳明学派对理学学派是一个正面的打击,至少儒家阵营中已并行有两支主流。但使理学家痛恨的是,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 ”符合材料中观点的思想是A. “致良知”B. “心即理也”C. “知行合一”D. “存天理,灭人欲”【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结合所学可知,明中期,理学学派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主张以心学来更正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被称为“阳明心学” 。其中,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学说反对了理学的“知先行后”主张,即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
18、吾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B、D 不符合材料“只说不做” ,排除。【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 。18.宋代某理学家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由此可见该理学家A. 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B. 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C. 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D. 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9【答案】A【解析】“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可知,该理学家主张求理要循序渐进,故 A 正确;材料反映求理的方
19、法,无法体现“因材施教” ,排除 B;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教育需有教无类,排除 C;材料反映求理要循序渐进,并非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D 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分析解答即可。19.“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字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意指心是万物的本原。这位思想家是A. 朱熹B. 王夫之C. 陆九渊D. 李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字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心是万物的本原”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心学的特征,这位思想家是心学思想家陆九渊。故 C 选项正
20、确。A 选项错误,朱熹是理学思想家,主张“理在心外” “格物致知” ,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王夫之是唯物思想家,与题意不符;D 选项错误,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与题意不符。因此正确答案为 C 选项。20.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 ,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A. 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B.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D. 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答案】C10【解析】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
21、主张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家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故 C 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是探讨儒学的功用,故 B 项错误;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故 D 项错误。21.“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北宋程颐答寡妇能否再嫁时所说的。然二程集中程颐又云“大夫以上无再娶礼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盖缘奉公姑,或主内事尔” 。程颐意在( )A. 约束妇女婚嫁B. 勉励士大夫要守节C. 强调男女平等D. 反对儒家纲常礼教【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程颐曾劝士大夫男子不当再娶,可见“失节”的“节”并非特指贞操,而多指精神
22、气节,故材料是勉励士大夫要守节,故选 B;“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并非仅仅约束妇女在家,也在约束士大夫男子再娶,排除 A;宋明理学倡导遵循三纲五常,并不提倡男女平等,排除 CD。22.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 ”此举A. 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B. 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 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D. 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答案】A【解析】“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说明陈俊卿从国家大局出发,为国家前途命运着想,体现出了社会责任感的意识,故 A 项正确;丞相不
23、符合具体的监察事务,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是丞相不想迎合皇帝的意愿,不是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故 C 项错误;丞相并没有对皇权进行争夺,故 D 项错误。11点睛: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23.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 ,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赢的这一做法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答案】C【解析】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 ,
24、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 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非以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 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D 错误。24.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 。由此可知王阳明A. 注重道德实践 B. 提倡心性修养C. 强调重义轻利 D. 批判虚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汉中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