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 T 10010-2014 煤层气地震勘探资料采集规范.pdf
《NB T 10010-2014 煤层气地震勘探资料采集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B T 10010-2014 煤层气地震勘探资料采集规范.pdf(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75020E 11备案号:448952014 N B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NBT 100102014煤层气地震勘探资料采集规范Standard of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of coal bed methane exploration20140318发布 201 40801实施国家能源局 发布前言l 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任务确定-“4技术准备一4l资料准备”4 2:【区踏勘43观测系统参数计算与选择44其他采集参数选择-45观测系统设计-46观测系统命名4 7资料采集设计书编写48设计书审批-49设计书提交5开工验收一6试验及二次采集方法论证6l试
2、验工作-”62二次采集方法论证-一7野外采集-一7 1 测量-72表层结构调查73钻井激发-74接收-75地震仪器-7 6地震爆炸工作-7 7质量控制78地震资料现场处理-“目 次8资料评价-”81原始资料质量评价82记录评价-9收队验收及竣工验收91验收程序”92验收内容-10资料整理及上交101表层调查资料整理lO2试验资料整理10 3生产资料整理-”lO4上交资料-NB,T 100102014lIIll-”l-ll888一8一o一-0o1010lOll一ll-1l1112Z2345NB,T100102014附录A(资料性附录)附录B(资料性附录)附录C(资料性附录)附录D(资料性附录)附
3、录E(资料性附录)附录F(资料性附录)附录G(资料性附录)附录H(资料性附录)班报封面格式爆炸班报格式地震放线班报格式”钻井班报格式仪器班报格式”磁带标签格式”监视记录标签格式现场处理剖面标签格式”参考文献-IIH”M加”毖月IJ 舌NBT100102014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制。本标准由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l3)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军、匡朝阳、郭思刚、常鉴、沈月芳。lll1范围煤层气地震勘探资料采集规范
4、NB,T 100102014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的任务确定、技术准备、开工验收、试验及二次方法论证、野外采集、资料评价、收队及竣工验收、资料整理及上交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资料整理及质量检验等工序。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SYT 51712011 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sY厂r 53142011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3任务确定根据煤层气勘探要求,勘探部署方(
5、雇主方)应组织人员确定地质目标,并对分辨率、信噪比等指标有特殊要求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在确定可行的基础上,完成地质设计,内容包括地质任务、地理位置、构造位置、勘探工作量、二维地震测网密度或三维CDP(commondepthpoint,共深度点)网格大小、施工期限、资料采集、处理、解释任务及要求等。测网跨度较大以及跨越较多构造的区域地震调查,可分测线或分段下达任务。在低信噪比地区,无法有效描述地球物理参数时,应详细陈述地震勘探的期望目标。4技术准备41资料准备411地理资料4 1 11 自然地理资料:地形起伏、海拔、河流、湖泊、动植物分布、地表覆盖物类型及分布区域。4 112人文地理资料:行政
6、区划、居民点分布、工农业建筑和设施、地下油气管线分布图、农业状况、林业状况、牧业状况、渔业状况、公路和铁路交通状况、电力和通信设施、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军事要地、民族风俗、地方病的特点等。412气象资料气象资料包括总体气候特点、局部特殊小气候规律统计、雷雨天气特点、海拔与气候关系、洪水期、风季分布、沙尘暴统计特点、严寒天气规律、冻土层的厚度和分布规律、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特点等。413测绘资料测绘资料包括地形图,地面地质图,卫星遥感数据和图片,交通图,行政区划图,GPS网成果,三角点成果,数字地图,以往二、三维地震测量成果资料等。41 4地球物理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包括地质任务、区域构造、地
7、层发育情况,以往的地震勘探试验资料、地震采集与处理解释报告及附图、典型的单炮数据和地震剖面,带有测线位置的主要目的层的构造图,垂直地震剖面NB,T100102014法勘探(VSP)资料,表层结构原始数据和成果资料,干扰波调查资料,地震波的层速度、均方根速度、平均速度,主要目的层深度、反射时间、各目的层倾角与倾向、反射波频率,邻近二维地震测线资料,邻近三维地震工区的边界、观测系统参数、面元属性、处理与解释报告、陆上地震勘探辅助数据格式(SPS)成果等资料。415钻井地质资料钻井地质资料包括构造单元、构造特征、地层、岩性、主要探井分布范围、主要探井综合完井图、油气水资料、地质分层数据、测井资料、主
8、要煤层厚度及分布等。416煤矿、煤层资料煤矿、煤层资料包括煤矿分布及各煤矿井田、巷道分布情况以及各煤层资料等。42工区踏勘4 21 工区踏勘前提出详细踏勘计划,要解决的问题,踏勘结束后应提交踏勘报告。422应详细了解工区地形起伏、河流水系分布、交通、气候、农作物分布、地下管线、铁路、隧桥、煤矿、高压输电线、森林覆盖区、保护区等以及测量三角点分布情况,还应对工区内难以施工的河流、水库、工矿、城镇及自然保护区等边界进行实测,用以指导室内设计;军事设施边界的确定应与有关方面协调。423应了解工区内地表出露和地层分布情况、出露地层岩性,对表层岩性应进行初步的分区,初步掌握钻井激发、检波器接收条件。4
9、3观测系统参数计算与选择431观测系统参数二维观测系统设计主要参数包括:道距、炮点距、覆盖次数、偏移距、最大炮检距、附加段长度等。三维观测系统设计主要参数包括:面元大小、道距、炮距、纵向覆盖次数、横向覆盖次数、总覆盖次数、最小炮检距、最大炮检距、最大非纵距、炮线距、接收线距等。43 2炮检距的选择炮检距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目的层深度、动校正拉伸、速度分析精度、反射系数等。最小炮检距j缶。的选择应考虑最浅目的层的有效覆盖次数,避开激发源的强干扰,一般不大于最浅目的层埋藏深度。最大炮检距石。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a)主要目的层应避开直达波的干涉;b)主要目的层应避开初至折射波的干涉:c)应小于最深目的层
10、临界折射炮检距;d)应满足速度分析精度的要求;e)满足动校正拉伸对分辨率的要求:f) 应防止道集内的离散距增大;2)应满足消除多次波的要求:h)应借鉴以往最大炮检距的实际试验资料,如炮集记录及叠加剖面等,以选取最大炮检距。i) 应充分考虑广角反射,在近地表速度非常高的区域,需考虑动校畸变切除的因素,以满足煤层气含气性预测要求的排列长度。i) 需要做AVO分析时,最大炮检距应为目的层埋深的1520倍。433其他观测系统参数其他观测系统参数计算方法按照SYT 5314-2011的规定执行。44其他采集参数选择441接收参数4411检波器类型:应根据不同的地质任务、地震地质条件选择不同类型的检波器。
11、2NBT1001020144412检波器组合形式:应选择合适的组合图形、检波器个数及串并方式,有效地压制干扰波,保护有效波。4 4 13检波器组合高差:同道检波器组合高差应不大于反射波视波长的l4,应考虑目的层厚度、地表高程等因素,一般不大于lm。组合高差计算见式(1):曲=v(4fdom) (1)式中:同道内检波器组合高差,m;v近地表地层的速度,耐s;。最浅目的层反射波主频,Hz。442激发参数4421激发参数选择应保证激发地震波的频带较宽和能量足够,尽可能避开面波、声波虚反射等干扰。4422炸药震源:应选择高速层或潜水面以下合适的激发井深和激发药量。组合井激发时,组合井距应大于爆炸半径的
12、2倍。4423可控震源:应根据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地质任务及资料品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扫描方式(线性扫描或非线性扫描)、扫描频宽、扫描长度、驱动幅度、组合台数及组合基距,保证激发的地震波有足够能量与频宽。443仪器因素根据地质任务和地表条件选择合适的仪器类型及仪器因素。记录长度选择应考虑最深目的层深度与最大炮检距对应的射线旅行时间,一般应比该射线旅行时间长ls。采样率可根据项目地质任务及要求确定。45观测系统设计4 51二维地震测线设计原则4511 应充分考虑煤层气勘探的要求,分析以往地震勘探成果和存在的地质、物探问题,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确定有效的二维观测方式,并对测线分布设计进行全区整体规划
13、。4512同一区域的二维测线命名应统一网格化命名。4513主测线应垂直构造走向,多轴线构造可布设两组以上的主测线。4514同一条测线跨越不同信噪比区域或不同的构造部位时,可以分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式。45 1 5地震测线应按直线施工,但在测线遇到较大障碍物时,可采取“拐8。角”方式施工,拐入、拐出点均应在设计的满次覆盖段内。拐点按实际情况设置,可用梯形形式。拐入、拐出角最大不超过8。偏离测线垂直最大距离应小于线距的14,绝对值不超过500m(山区、黄土塬偏离测线垂直最大距离应小于线距的12,绝对值不超过1000m)。其他要求执行SY,r 531420ll的规定。4516跨度较大的测线遇到平行的悬
14、崖、河流,不能采取折线方式施工时,可采取非纵的方式施工,其中炮线和接收线的距离要保证最浅主要目的层不缺失。4517工区内主要探井应有地震测线通过,以利于层位对比。4518应考虑主要煤层上、下的地层反射。452三维地震测线设计原则45 21 应分析以往地震勘探成果和存在的地质、物探问题,结合参数论证的结果,初步确定几种观测系统方案进行分析对比。4522要求设计的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均匀。4523针对工区的地表条件,设计具有较强的跨越地面障碍能力的观测系统,同时应考虑地下构造和煤层气储层的复杂程度。4 5 24整体设计的大面积规则三维测网,多支队伍施工时对重复使用的接收线使用统一的
15、测量成果。4525相邻区块三维勘探应考虑区块的无缝拼接,形成统一测网。452 6若因局部障碍导致数个激发点无法布设在设计位置时,为确保空间采样的连续性,避免偏移假NB,T100102014象,激发点的移动应尽量保持平滑,移动首选恢复性激发,应实测移动后炮点的坐标、高程。453观测系统属性分析4531 覆盖次数分析:利用计算机专用软件进行覆盖次数分析和不同深度上覆盖次数的分布分析。45 32炮检距分布分析:应进行基于共中心点及共反射点的炮检距分布分析。4 5 3 3方位角分布分析:应进行基于共中心点及共反射点的方位角分布分析。45 4正演模拟4541 基于工区内的地质模型,利用射线追踪的方法对设
16、计的观测系统进行正演模拟,分析射线追踪不同目的层、不同构造部位的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分析或照明分析。4542对设计的观测系统应进行单炮记录正演模拟,分析是否能够满足地质任务的要求。455三维不规则观测系统4551 遇大型障碍物无法正常设置规则的激发线和接收线,或主要构造部位和目的层埋藏较浅,有效覆盖次数较低,地质任务难以完成时,可设计不规则观测系统。4 5 52设计前应详细测量影响激发、接收的障碍物位置和范围。4553不规则观测系统与正常观测系统的CMP(commonmidpoint,共中心点)网格应能够正常拼接。455 4不规则三维观测系统中接收线和激发线主要根据地
17、表条件来布设,道间距和激发点距可以不规则布置,但应经反复踏勘,实测地表的各种障碍距离和激发点、接收点后再设计。观测系统中包括覆盖次数和观测方位角在内的各项采集参数应严格计算。4555接收点可在原设计点位置110道距的范围内进行偏移,相邻激发点连续偏移时,应保持平滑;激发点纵向偏移小于110个道距,横向偏移小于12个道距,偏移后的物理位置应实测坐标和高程,并做好测量标志。4556物理点偏移后要保证其反射面元与设计面元一致。4 5 57当沿接收线方向障碍物大于最浅目的层深度或遇大型障碍物致使批量激发点无法在较多的设计位置确定时,不得采用恢复性激发点,应使用灵活变化的观测系统。变观的CMP位置要与原
18、设计的CMP网格相一致,CMP面元道集内炮检距应力求均匀分布,方位角分布尽量均匀,变观后主要目的层覆盖次数不低于设计的56,各项采集参数符合设计要求。46观测系统命名4 61二维测线系统二维测线命名应遵循下列原则:a) 二维地震测线命名应反映地区、年份及测线编号,测线编号以千米为单位,桩号以米为单位,测线号、桩号由西向东、自南而北递增。示例:GZ 201lsN535,GZ表示地区(拼音首位字母),2011表示年份,SN表示测线方向,535表示测线号。b) 二维观测系统表述应反映出道距(x)、最小炮检距(h)、最大炮检距(五。)的参数及炮检相对位置。一般表述为:单边放炮:大号放炮疋一嗡m。一Ar
19、或最小放炮卜i,一。;中间放炮:戳一m一卜。一。462三维观测系统三维观测系统反映主要观测参数、炮点与检波点相对位置和炮点线相对接收线的形状,一般应按下列方式表述:a)规则观测系统:一般表述为接线数L炮点数S单条接线的接收道数T下束滚动接收线条数R+形状;示例:“20Lx3S150TlR+斜交式”表示接收20条线,3个炮点,单线接收150道,线束滚动时移动接收线1条,斜交式激发的观测系统。4NB,T100102014三维纵向观测系统的表述按二维观测系统命名原则进行。b)不规则观测系统:一般按接收线、炮点线及相对形状来表述,如“网状三维”等。47资料采集设计书编写471资料采集设计书编写内容资料
20、采集设计书包括工程设计书和施工设计书。工程设计书由雇主组织编写,施工设计书应依据工程设计书和工区调查结果由施工方负责编写。设计书名称为“年度盆地(地区,构造名称)煤层气二(三)维地震勘探工程(资料采集施工)设计。”472工程设计书编写内容工程设计书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a)工区概况,包括工区范围、自然条件、煤层气勘探地震地质条件、工区煤层分布情况、以往施工方法及资料品质分析:b)部署工作量;e)地质任务及要求;d)主要资料采集参数论证:e)拟定资料采集参数及工作量;f) 施工可行性分析:g)试验方案:h)质量指标与技术要求;i) 施工要求;j) 资料处理技术指标和要求;k)资料解释技术指标和要求
21、:1)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m)进度安排;n)附表和附图。473施工设计书编写内容施工设计书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a)项目来源;b)设计工作量:c)地质任务及资料采集要求;d)工区概况,包括工区范围、自然条件、煤层气勘探地震地质条件、以往勘探情况;e)施工难点分析及对策:f) 资料采集参数与施工方法;g)试验工作;h)表层结构调查与设计:i) 现场数据处理工作;J) 施工组织与管理措施;k)HSE管理体系;I) 施工计划,包括人员与设备配置、生产计划;m)需提交原始资料及要求。47 4设计书附图a) 设计书附图主要包括地震部署图和地震
22、施工设计图。b)设计书附图基本要求:图框、坐标、图例、说明、责任表、图名、比例尺、底图、设计测线、以往测线、主要探井。NB,T100102014c) 地震部署图:底图应以主要目的层(或基底)等或构造图为背景,并反映主要地形地物,绘制出测线的满覆盖起止点及坐标,三维部署图还应绘制出一次覆盖和满覆盖边界线及坐标、炮点线和检波点线。4 8设计书审批工程设计书、施工设计书应由雇主审批。49设计书提交地震资料采集设计书(含附件)应按雇主要求提交纸质和光盘的存档资料。5开工验收5 1资料采集项目实施前,应由雇主组织开工验收。5 2验收依据:设计、合同、有关标准及法律法规。53验收内容:采集仪器和生产辅助设
23、备及检测记录、施工人员、基础资料、岗前培训记录、质量和HSE管理体系。54验收结束时验收组应提出是否符合开工的意见,并填写地震资料采集项目开工验收书。55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工。验收不合格,应按要求整改并经雇主确认合格后方可开工。6试验及二次采集方法论证61试验工作611试验原则6 111 试验内容应根据地质任务和工区具体情况确定:a) 新工区、新层系应进行系统的点试验,主要试验内容有表层结构调查、干扰波调查、激发因素、接收因素、观测系统和仪器因素等;b)老工区、老层系应借鉴以往成果,结合地质任务进行针对性试验。6112二维测线系统点试验确定因素后,应根据工区不同的地表类型、表层与地下地质结构、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NB 10010 2014 煤层气 地震 勘探 资料 采集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