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江苏省徐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徐州市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 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 、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 ,并不断加以使用。A. 无足轻重 物换星移 迷恋 B. 举足轻重 年复一年 痴迷C. 无足轻重 年复一年 痴迷 D. 举足轻重 物换星移 迷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的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无足轻重:意思是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
2、指无关紧要。举足轻重:只要脚稍微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根据语境是多数儿童不重视阅读,所以此处用“无足轻重” ;物换星移:指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比喻时间的变化。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第二处是指长时间的坚持,所以用“年复一年”较为恰当;迷恋: 过分喜爱,难以舍弃。痴迷:是指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选文出自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 。此处是指醉心于阅读,所以用“痴迷”较为合适。故答案选 C。【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
3、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2.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一项是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C.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D.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答案】A- 2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选项 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4、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故答案选 A。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由孔子、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B. 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人瑞士籍,获得 1946 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 荒原狼等。C. 曹文轩,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 草房子等。D. 郁达夫,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沉沦 屐痕处处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
5、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选项 A, “论语由孔子、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理解有误。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故答案选 A。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迩:近 闻名遐迩 迩:远B. 假舆马者 假:凭借 ,利用 狐假虎威 假:凭借利用C.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篑:土筐 功亏一篑 箦:土筐D. 缘染溪,斫榛莽 缘:沿着 缘木求鱼 缘
6、:沿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 3 -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 A,闻名遐迩,迩:近。故答案选 A。【点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
7、,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5.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来记录。这一年,是元和四年。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船桨的人,不会游泳, 却能横渡江河。D.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 ,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答案】C【解析】【详解】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
8、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重点字词,翻译时保证重点字词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选项 C,中重点的字是“假” “水” “江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船桨的人,不会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 “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 ,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 。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
9、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4 -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项是(1)适逢深秋时节, 江碧舸流,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独立洲头,俯瞰山红林染, 独洲头俯瞰,山红林染,叶,相触在云里;根,紧握在地下。 立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衔接和连贯的表达能力。这类试题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第一句话横线后面的句子是景物描写, “江碧舸流,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10、”都是四字,音节整齐。如果选句, “山红林染”既是景物描写,也是四字音节,与后文前后和谐一致。而以“独立洲头俯瞰”领起,使“瞰”与“染” “览”正好押韵,不仅音节整齐和谐一致,而且内容层次清晰。第二个句子先从内容上看,横线前面分明是写树根,后面分明是写树叶;从形式看,横线前后两个句子的韵脚分别是“起” “意” ,而句韵脚是“里” ,正好押韵。故答案选 D。7.下列对联,用于某校百年校庆,最恰当的一项是A. 满腔热血育桃李,一片丹心扶栋梁。B. 画栋拂云联旧垒,玉兰绕砌缀新枝。C. 根深叶茂结硕果,笔健墨浓绘蓝图。D. 福星高照满庭乐,寿诞生辉合家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 项用于歌颂教
11、师,B 项用于新校舍奠基,D 项用于祝寿。这是一道考核对联内容的题目,注意分析适合的场合。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8.为了让某新生迅速找到正在会议室开会的班主任老师,有必要向他作点介绍,但介绍应尽可能简洁。下列选项中包含的全都可以删去的一项是你的班主任在会议室开会,那位西装革履、身高一米七五左右戴眼镜、留络晨胡子的男教师就是。- 5 -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简明的能力。这类试题重在考查语言的简洁和语言的逻辑,考生要注意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对语段进行综合性的把握和分析。本题:据中国内地的习惯,开会
12、应是坐着开会,所以身高对识别人物没有意义;另外, “留络腮胡子”肯定 是男教师,但男教师不一定都有络腮胡子,比 更具有区别意义。故两处可以删去。故答案选 C。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辙予见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善。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补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鸣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宣学四方,
13、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早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提成,水至提下,害不及
14、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6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选自栾城集 ,有删改)9.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无:无论B. 秋七月被病 被:遭受C. 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乃:才D. 以虞水之再至 虞:盼望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5、A. 苏轼有很高的声望,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吴越的百姓,当地的君子,还有太学生,都纷纷表达悲痛之情。B. 苏轼自小聪明且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教授他诗书,他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C. 苏轼知道欧阳修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于是写了论刑赏一文,欧阳修看后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D. 苏轼爱憎分明,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且见义勇为,但也因此一生常常困顿。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2)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3) 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答案】9. D 10. C 11. (1)如果我死了,把我
16、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2)等到二十岁,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3)事情完结(或“洪灾过后” ) ,朝廷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解析】【9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 7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 D,虞:防备。故答案选D。【10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
17、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 、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选项 C,苏轼知道欧阳修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是说:当时梅圣俞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 ,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家兄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故答案选 C。【11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
18、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 “即”如果、 “铭”墓志铭、 “葬我嵩山下”省略句。 (2) “比”等到、 “属”写、“日”每天、 “言”字。 (3) “讫”完结、 “褒”褒奖、 “焉”他。【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 “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 ,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 。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就是变通。在忠
19、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我的兄长苏子瞻遭贬住在海南,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于天下,恩泽施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地区。秋七月因得病在毗陵去世。吴越之地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家兄的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一同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能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 ”我拿着书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家兄十岁时,父亲出游各地求学,母亲亲自教授他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出其- 8 -中的
20、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长到二十岁,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祐二年,欧阳修(谥号文忠)主持礼部的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当时梅圣俞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 ,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家兄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家兄从密州调到徐州,这时黄河水冲决曹村,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人们争着出城躲避水灾,家兄说:“如果富有的人们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 ”又把富有的人们赶回城。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
21、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 ”卒长喊着说:“太守都不怕道路泥泞积水,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 ”卒长拿着棍棒走进队伍中,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草筐、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长堤的头在戏马台,尾同城墙相连。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然而大雨日夜不停止,河水暴涨,只有三板的城墙没有被淹没。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给朝廷。家兄又请求调拨来整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朝廷答应了家兄的请求,洪灾过后,朝廷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
22、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少年游早行唐林仰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12. 词题为“早行” ,上阙哪些内容体现了“早”?请做具体说明。13. 词人写“啼鸟两三声” ,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14. 词的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答案】12. 描写特征性
23、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山路人少。 13. 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反衬” ) 。 - 9 -14. 诗人的心境轻松愉悦。直接抒情: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抒情:以景写情,借景抒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解析】【12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考生要注意对诗词内容理解类试题,一般要注意审清题意,然后要注意结合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答。本题题干问的是:词题为“早行” ,上阙哪些内容体现了“早”?请做具体说明。根据对题干的理解,把握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主要是要找到体现“早”的内容,根据理解原词,有
24、如下内容体现“早”:“晓月” “残星”“人稀” ,以上诗句中的内容都充分的说明了“早行” 。【13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赏析的能力。考生要注意赏析诗词的手法类试题,首先要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准确判定手法,然后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手法的效果。本题题干问的是:词人写“啼鸟两三声” ,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对诗句的理解,写鸟的鸣叫是为了衬托早行环境的寂静,以动衬静,形象的说明了环境的幽静,体现了早行的景物特点和早行的环境。【14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情感赏析和表达技巧的把握的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诗词情感,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去理解和分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徐州市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