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江苏省兴化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兴化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兴化市第一中学 2017年秋学期 12月份高二历史月考试卷(考试用时:75 分钟 总分 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卷为选择题和判断题,第卷为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第 I卷(选择题、判断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分,共计 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2016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 ,选取 100多个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立规范、建秩序的传统村落进行了拍摄记录。千百年来,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这些村落传承绵延。与这些村落千百年“传承绵延”密切相关的
2、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选取 100多个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系社群”可得出 A项正确;分封制的对象除了同姓还有异姓的,故 B项错误;C、D 两项都是以地域为依据进行划分的,和血缘无关,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 、注意两个“角度” 、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
3、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2 -2. “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 ,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A. 兼爱非攻B. 严刑峻法C. 无为而治D. 为政以德【答案】A.3. 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 , “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4、” 。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黄宗羲【答案】C【解析】AB 不对,孔子主张“仁” ,孟子主张“仁政” ,春秋战国时期,两人的主张都没被统治者采纳;D 不对,黄宗羲在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董仲舒为了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指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会降罪于他。由此可知董仲舒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故答案为 C。4. 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
5、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 废分封,置郡县- 3 -B. 确立三省六部制C. 建立法律体系D. 实行科举制【答案】B【解析】题目要求是弄清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选 B。A 是在秦代,与题目要求的时间不符,可排除;C 项与“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要求不符,可排除;D 是选官制度,项与“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要求不符,可排除
6、。5. 明史解缙传载:明成祖入京师,解缙“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后明宣宗还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阁臣实际上已参与军国要务的决策B. 阁臣任职内廷形成稳定内侍机构C. 明宣宗时期内阁权力膨胀地位上升D. 解缙开创了明朝的内阁制度【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度是明成祖设立的,不是解缙开创的,故选 D。ABC 都是地材料正确的解读,但不符合题目要求,可排除。点睛:此题难度不大,但属于逆项选择题,要求学生选出不正确的。而学生平时的训练基本上都是要求选出正确的选项,这就与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所不同。如果学生形成定势思维
7、,就很容易出错。因此,审清试题的要求,打破思维定势是解此类试题的关键。6.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4 -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 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C.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D.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是黄宗羲的思想,丙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丁是顾炎武的思想,故本题选 D。ABC均错误,可排除。点睛:做好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
8、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学;2、战国时期,儒学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汉代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儒学是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4、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5、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7.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 。 “这种“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艺术特征与下列哪一艺术形式最符合A. 唐诗B. 写意画C. 草书D. 京剧【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这一信息说明了这种艺术形式是用人
9、的表演;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正是京剧艺术的特征,故选 D。ABC 均与题意不符合,可排除。8.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答案】B- 5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19 世纪末”这一关键信息可选出答案 B来,因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 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想。A 出现在 19世纪 4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可排除;C 出现在 19世纪 6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可排除;D 出现在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土地革命时期, ,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可排除;9. 下列条款引自近代中国三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排序应是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A. B. C. D.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出自 1901年的辛丑条约 ,出自 1842年的南京条约 ,出处 1895年的马关条约 ,故本题选 A。BCD 均错误,可排除。10. “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
11、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 ”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国民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中“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的意思是起义是为追求民主,在南京建立了都城,废除了君主专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关系辛亥革命的具体史实,可选出答案C。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都没有废除帝制,可排除 AB;国民革命开始的时候,帝制已经废除,可排除 D。11.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6 -A. 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C. 基本上推翻北洋
12、军阀的统治D. 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的表述可知,这一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由此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故选 A。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是在 1895年以后,与五四运动的时间不符,可排除 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北伐战争的结果,故可排除 C;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的事件是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故可排除 D。12. 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
13、官诸权。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 ”下列对该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A. 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B.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C. 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D. 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这一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新三民主义所主张的普遍平等的民权,该宣言是 1924年 1月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ABD 都是对材料正确的解读,但不符合题目要求,可排除;辛亥革命发生在 1911年,在宣言之前,故 C的理解和认识不正确,因此选 C。13. 据统计,19
14、55 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 63个国家的 417个代表团,共 4760人,比 1954年增加 64%。这一外交新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7 -A. 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B.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 中美关系的改善D.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展开多边外交活动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故 A可排除;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 197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 B可排除;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在 20世纪 7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 C;1955 年中参加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的联
15、系,故选 D。14. 明年(2018 年)的 3月 5日,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诞辰 120周年。建国以后,周恩来曾长期担任外交部长的职务,在国际社会中有“红色外交家”的美誉,下列周恩来参加的外交活动,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 1954年,发生在 1972年 2月,发生在 1972年9月,发生在 1955年,所以正确的时间排列是,故选 B。15. 1954年 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时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个印度记者很感兴趣地提问:“国家有大有小,怎么才能够和平共处呢?”周恩来说:“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
16、 ,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A. 一边倒B. 互不干涉内政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这一信息可- 8 -知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互不干涉内政” ,故选 B。AC 两项是新中国的外交方针,而且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可排除;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材料的意思中并没有体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故可排除 D。16.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
17、恢复。 ”这次国际会议召开之年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B. 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C. “双百方针”提出D.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此次国际会议是 1954年在瑞士召开的日内瓦会议。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年提出的,故可排除 A;1954 年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故本题选 B;“双百方针”提出是 1956年,故可排除 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 1964年,故可排除 D。17. 选举制度的实行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特征,下列有关中外历史上“选举”说法正确的是1832 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扩大了工人选举权美国众议员按各州人
18、口比例选举产生1949 年在普选基础上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86 年,我国吉林省梨树县村级换届时的“海选”是我国新时期基层民主重大发展A. B. C. D. 【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32 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选举权,故的说法是错误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当时还不具备实行普选的条件,所以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本题选 B。点睛:1948 年 4月 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 9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后来,
19、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联名致电赞同。1949 年 9月 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召开前及召开时,中国仍处在革命阶段,不可能进行普选工作。18.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 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 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前 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 30年的民主增量。下列内容属于“民主增量”的有首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A. B. C. D. 【答案
20、】C【解析】对材料进行可分析可知, “前 30年”是指在 1979年以前, “民主增量”应是在 1979年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就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 195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在 198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在 1998年,故此题选 C。点睛:时空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里发生的。明确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对学生学好历史来说非常重要。解好此题的关键是清楚地把握新时期中国民主建设中的主要事件的发生时间。19. 200
21、9年全国人大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下表周年发文:“30 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两岸政党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其中, “良好势头”主要包括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九二共识”的达成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两地“三通”的实现- 10 -A. B. C. D.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在香港和澳门,与台湾无关,所以“良好势头”不包括,因此选项中有的就可以排除,故本题选 A。20. 2014年 9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召开前夕,中国驻乌兹别斯坦大使孙立杰撰写道:“中国与其他
22、成员国贸易额现在已超过 1200亿美元,较 2001年增长了 10多倍成员国连续多年举行“和平使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有效震慑了三股势力的器张势头。 ”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合作组织A. 成为军事政治同盟组织B. 以中俄两国为主导力量C. 促进了亚太地区的发展D. 以经济和安全合作为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中国与其他成员国贸易额现在已超过 1200亿美元,较 2001年增长了 10多倍”这一信息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涉及到经济合作;“成员国连续多年举行和平使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有效震慑了三股势力的器张势头”反映了上海合作组织涉及到国家安全方面的合作,故本题选 D。依据所学知识
23、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得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不是军事政治同盟组织,故 A可排除;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故 B可排除;上海合作组织不涉及到太平洋地区,故 C可排除。21. 有位思想家认为:“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A. 苏格拉底B. 普罗泰戈拉C. 伏尔泰D. 孟德斯鸠- 11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 ,强调个人的需要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美德对于人重要性,故此题选 A。普罗泰戈
24、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但忽视道德,故可排除 B;伏尔泰和孟德斯鸠是近代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不属于古代先哲,故可排除 CD。22.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 倡导人的解放B. 否定教皇权威地位C. 宣扬圣经精神D. 否定基督教【答案】B【解析】材料所体现的主张是世俗权力应高于教权,世俗权力应统治教权,故本题选 B。马丁路德虽然倡导人的解放,但在本题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可排除 A;宣扬圣经精神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兴化 一中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12 月月 考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