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玉溪一中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第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0 小题,总计 60 分。140 题每题 1 分;4150 题每题 2 分。在下列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卡中。 )1.下面是摄于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周代列鼎列簋(gui)制度一览表” 。材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化B. 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C. 贵族层层接受分封食禄D. 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鼎和簋都是古代的礼器,代表着森严的等级。所以 D 正确;
2、A 奢侈化看不出来;B 血缘关系看不出来;C中材料反映的不是分封食禄的情况。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等级制度2.中国古代, “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2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承天”而“子民” 、祭拜自己的祖先。都体现了儒
3、家伦理道德,这反映了秦汉以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故 A 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故 C 排除。材料没有强调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故 D 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3.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起用士人,辅政为官。 墨子尚贤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从制度建构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 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B. 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C. 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D. 士人的评价标准为贤良方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
4、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各诸侯国重视贤良之士,从制度结构的角度看,反映了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所以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4.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 ,于是采纳李斯建议, “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下列关于郡县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创新3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创新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5、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实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郡县制的实行,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故正确;结合所学,郡县制的实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分封制不是大众政治,错误;郡县制不是对分封制的继承,错误;故选 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结合所学郡县制的特点和作用分析解答。5.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 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B. 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C. 秦国军事
6、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D. 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答案】B【解析】【详解】由“百姓一年收入的 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可以看出,秦国当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 B 正确;材料不能看出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材料信息也不能反映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排除 AC;材料信息只是反映出秦国征收赋税情况,不能说明“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 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各类赋税” ,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影响分析解答。6. 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
7、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4封还敕书的权力。此外,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 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B. 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C. 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D. 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管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这说明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故选 C。门下省属于审核,不是中枢,故错误;唐朝不是分权制衡,故错误;唐代的最高
8、决策机制是皇帝,故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 、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7.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在这次文明转型中得以影响两千多年封建文明的是:新型生产模式新型官僚体制新型意识形态新型教育方式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模式确立起来,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生
9、产模式,故正确;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法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确立,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故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儒5法道思想影响后世,故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影响到后世,故正确;正确,故选 D。8.“至秦,人主自亲事以操制臣下” ,在中央专门设立御史大夫:A. 检查户口,征收租赋B. 典正法度,以正纲纪C. 总领百官,监督军旅D. 审查诏令,签署章奏【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建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其中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即“典正法度,以正纲纪”
10、,故 B 正确;治粟内史征收租赋,丞相总领百官,排除 AC;御史大夫无权签署章奏,排除 D。【点睛】本题考查三公九卿制,结合所学三公的具体职责分析解答。9. 公元前 106 年,汉武帝分天下为 13 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 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 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D. 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刺史在初设时是为了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其特征是位卑权重,代表中央行使监察职责,A 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应该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郡守或
11、县令,排除 B 项;推荐地方人才属于选官制度,也是有地方行政长官推举,排除 C 项;因为不是州、刺史不是郡县上一级的行政区划和行政长官,因此不能对地方官加强控制与管理,排除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刺史制度10. 隋唐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A. 有利于选拔人才6B. 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C.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 得到了不断完善【答案】B【解析】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故 B 项正确;选拔人才只是一方面,故 A 项错误;C 是科举制考试指导思想;D 不符合材料根本原因。11.下面
12、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秦朝 以郡统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一郡一县”三级制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 形成道、州、县三级制A.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D. 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中信息可知,从秦朝到两汉,地方行政由两级制到三级制,并设立监察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隋朝又恢复两级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特别是唐朝末年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放松,导致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
13、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故 D 正确;唐末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A 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存在矛盾与困局,而不是体现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排除 B;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存在矛盾与困局,并非中枢权力体系,排除 C。712.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A. 封建体制僵化官员固守成规B. 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C. 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 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四鼓”相当于现在 13 点。
14、材料讲的是明代官员“四鼓”起床去朝见皇帝还嫌迟,也表现出了钱宰对安逸。闲适生活的向往。但也从根本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13.宋朝有一条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 ,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C.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D.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
15、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对官员权力的约束,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横征暴敛的问题,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君主控制臣属,故 B 项错误;“严密的反腐机制”说法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故选 C。14.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流官直接统治B. 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了有利条件C.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民族矛盾空前尖锐D. 促进各民族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8【答案】C【解析】【详解】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指在
16、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改土归流”为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改土归流”促进各民族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ABD 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促进各民族交流,“民族矛盾空前尖锐”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C。1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标志,主要是因为:A. 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B.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C. 民族矛盾开始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打败【答案】B【解析】【详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独立自主
17、的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主权逐步沦丧,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故 B 正确;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民族矛盾没有取代阶级矛盾,而是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C 错误;被西方国家打败,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影响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 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标志” ,主要应从鸦片战争后国家独立主权遭到破坏分析。16.马关条约 签订后,日本又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这反映了下列哪种矛盾的结果?A. 外国资本帝国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 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中国的矛盾C. 外国侵略者和
18、清政府的矛盾D. 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主要是来自于俄国、德国与法国的压力,不是外9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的结果,故 A 错误;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主要是来自于俄国、德国与法国的压力,这是帝国主义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的结果,故 B 正确;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主要是来自于俄国、德国与法国的压力,与外国侵略者与清政府的矛盾无关,排除 C;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主要是来自于俄国、德国与法国的压力,与帝国主义两大侵略集团的矛盾无关,故 D 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马关条约 签订后,日本又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
19、,结合所学三国干涉还辽的史实分析解答。17.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是:A. 瑷珲条约的签订B. 北京条约的签订C. 马关条约的签订D. 辛丑条约的签订【答案】D【解析】【详解】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正确;瑷珲条约 、 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 AB;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 ,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分析解答。18.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A. 列强在
20、中国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一致B. 美国承认了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利益C. 美国对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能够利益均沾D. 美国在华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答案】D【解析】【详解】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是有了独立的政策,D 正确;ABC 表述正确,但不能体现“门户开放”政策的标志性意义,即里程碑式的意义,排除。1019.中日双方对 1894 年 7 月 25 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 点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 点 52
21、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 点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子弹,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 点 52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的内容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由于不同的人所站立场不同,原因就不一样,BCD
22、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在 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题干材料描述了中方和日方的观点,见解完全不同,需要同学的分析材料和总结材料的能力。20.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信息。从下图到下图的变化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1)2932 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图11(2)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A. 革命中心:从北方到南方B. 政权性质:从抗日民主政权到工农民主政权C. 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为主到民族矛盾为主D. 军队名称:从国民革命军到工农红军【答案】C【解析】【详解】图一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情况,图二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敌后抗日
23、根据地的分布情况,两幅图反映了在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主要原因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从阶级矛盾为主到民族矛盾为主,故 C 项正确;革命中心由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北方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故 A错误;政权性质由工农民主政权到抗日民主政权,故 B 错误;军队名称由工农红军到八路军和新四军,故 D 错误。21.太平军西征的目的是A. 推翻清朝统治B. 实施战略转移C. 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D. 充实经济力量【答案】C【解析】12【详解】太平军西征的目的是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巩固太平天国政权,C 正确;进行北伐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不符合西征,故 A 错误;太平军西征的目的
24、是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而非实施战略转移,排除 B;太平军东征的目的是断绝清政府来自江浙的财源,充实经济力量,排除 D。22.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 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C.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D. 中华民国的政体为总统制【答案】D【解析】【详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ABC 都符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ABC;中华民国的政体为责任内阁制,D 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 D。【点睛】本题为反向选择题,应选不符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选项,结合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玉溪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