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1月调研考试试题.doc
《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1月调研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1月调研考试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 11 月份调研卷历 史考试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仅在答题卷上作答。一、选择题:本大题有 2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代,贵族阶级普遍盛行孝友或孝梯观念,周公曾告诫卫康叔, “不孝不友是最大的罪恶” 。由此可知,西周时期A. 儒家伦理观念已初步确立 B. 统治秩序借助于道德观念C. 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团结 D. 社会道德体系已基本建立2.在秦朝始皇帝时期,有武臣侯王离,通武侯王贲,建成侯赵亥,武昌侯成,武信候冯武择。这些伦侯或列候等只食邑而不专治,实际是封而不建。
2、据此可知A. 仍然推行了分封制 B. 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C. 建立了君主专制 D. 形成了三公九卿制度3.下图是有关 20 世纪 60 年代欧洲局势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出A. 大国冷战开始 B. 大国对峙加强 C. 军事冲突加剧 D. 民族矛盾激化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 ,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这从本质上说明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5.史载,雍正朝规定,朝廷的高级官员,对“宜守机密”或“应速递上闻”之事
3、,都可用2密折先行奏闻,还制定了凡经朱批的奏折,必须如数上缴朝廷及录副存档和传抄遵办等制度。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中央官制得到了逐渐完善 B. 清初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 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强化 D. 皇帝的决策方式发生质变6.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 、 “违约者概行驳斥” ,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 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
4、护主权7.伯里克利说“不参与公共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它毋需公民有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 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B. 对个人利益极不重视C. 重视培养公民参政意识 D. 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8.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 “革命” ,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 ,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与此相符的推论是A. “光荣革命 ”是历史倒退 B. 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实现了分权制衡C. 内阁制
5、是英国宪政的核心 D. 政治斗争中的谈判与妥协更具有建设性9.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弗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 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 86 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占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由此可知A. 对史料需要对其背景等方面做调查考证,进行史料批判B. 回忆录、书信等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非常高C. 只要对史料敢于作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D. 回忆录、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310.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图,你能得出的有效信息有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
6、和制的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上从过程上看,反映出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其共和制的确立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的重要影响A. B. C. D. 11.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C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1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 1875 年至 1894 年间,“主权”二字仅在
7、每百页出现“一次” ,而从甲午之后的 1895 年起, “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13.当 1911 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人室之实祸。 ”这反映了立宪派A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C具有反帝反封的进步性 D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14.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采取了一
8、种特殊力式,即同外国“半建交” ”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 ,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 “半外交关系”也属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 ,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这项举措在建国之初有助于4A. 推行“一边倒”政策 B. 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C. 突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D. 贯彻独立自主的方针15.1919 年,上海申报刊登了青岛问题之外论 (1 月 5 月) 、 巴黎会议之中国问题(2 月 4 日) 、 中日青岛问题之紧急 (5 月 3 日) 、 青岛问题警讯志 (5 月 6 日) 、 都人对青岛问题之奋起 (5 月 7 日) 、 巴黎中国代表之抗议 (5 月 16 日
9、)等一系列报道。这些报道A. 直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B. 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签字C. 促进了中日外交争端解决D. 有助于读者了解山东问题进展16.1930 年 6 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A.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 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C. 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D. 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17.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
10、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 ”这说明唐代A.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政府加强市场管理C. 着手打破坊市界限 D.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18.在 1871 年 3 月,张德彝与清政府出使团到达巴黎,张德彝目击了巴黎公社战士的惨烈巷战,在三述奇中记载:被俘的巴黎公社战士们“皆黑布包头,以枪鋳之” , “由楼下解判勇一千二百余人,中有女子二行,虽衣履残破,面带灰尘,其雄伟之气,溢于眉宇”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部分官员认为资本主义文明比中国封建制度更优越B. 该史料认为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是未建立工农联盟C. 有助于中国人了解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5D. 真正地理解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1
11、9.1917 年底,苏俄向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呼吁:“上述各国工人定会了解他们现在所担负的使人类摆脱战祸及其恶果的任务,定会以多方面无比坚决果敢的行动,帮助人们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 ”苏俄此举的目的是A. 推动主要参战国工人的反战运动B. 显示苏俄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C. 希望各国举行不割地不赔款谈判D. 鼓舞欧洲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20.中国大历史-书有许多精彩论断。如:“淝水之战后,拓跋畦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
12、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 。根据材料判断,该书作者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主要是A. 朝代更替 B. 经济政策 C. 民族矛盾 D. 中央集权21.1953 年 1 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 年 9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B. 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C. 保障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顺利过渡D. 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22.对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 ,有人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肥东县 高级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 11 调研 考试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