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 g D 2O 和 18 g H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 10NA(B) 1 L 05 molL -1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 H+离子数为 NA(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 02 mol 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 04N A(D)密闭容器中 2 mol NO 与 1 mol O2 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 2NA2 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准确的是( )。(A)用浓盐酸检验氨气:NH 3+HClNH 4Cl(B)碳酸钠溶液显碱性:CO 32-+H2OH
2、CO 3-+OH-(C)用稀硝酸洗涤试管内壁的银镜:Ag+2H +NO3-Ag +NO+H2O(D)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出现白色固体: Ca(OH)2+CO2CaCO 3 +。H 2O3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4 下列实验装置正确的是( ) 5 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硝酸铵(B)生石灰(C)烧碱(D)食盐6 在含有 Fe3+、Fe 2+、Al 3+、NH 4+稀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Na2O2 固体,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离子数目没有变化的是( )。(A)Fe 3+(B) Fe2+(C) Al3+(D)
3、NH 4+7 向甲、乙两个容积均为 1 L 的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 2 mol,A、2 mol B 和 1 mol A、1 mol B 。相同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A(g)+B(g) C(g)H0,测得两容器中 c(A)随时间 t 的变化如图 1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 可能等于 2 也可能等于 3(B)向平衡后的乙容器中充入氦气可使 c(A)增大(C)将乙容器单独升温可使乙容器内各物质的体积分数与甲容器内的相同(D)若向甲容器中再充入 2 mol A、2 mol B,则平衡时甲容器中 078 molL -1c(A)156 molL -18 对 CH3Br 进行亲核取代时,以下
4、离子亲核性最强的是 ( )。(A)CH 3COO-(B) CH3CH2O-(C) C6H5O-(D)OH -9 下列事实不能用电化学原理解释的是( )。(A)铝片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方法(B)炒过菜的铁锅未清洗易生锈(C)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镶有一定数量的锌(D)镀锌铁比镀锡铁耐腐蚀10 分枝酸可用于生化研究,其结构简式如图 2。下列关于分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中含有 2 种官能团(B)可与乙醇、乙酸反应,且反应类型相同(C) 1 mol 分枝酸最多可与 3 mol NaOH 发生中和反应(D)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原理相同11 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方法与策
5、略是( )。(A)从认识发展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B)从认知特点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C)从已知知识基础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D)从学习习惯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12 良好的化学学习情境所具有的特征是( )。直观性真实性复杂性启迪性(A)(B) (C) (D)13 下列表述能突出体现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是( )。(A)以实验为基础,以化学用语为工具(B)教师讲,学生昕(C)培养学生科学素养(D)理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相结合14 某教师在学习苯的结构的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自己对苯分子结构的猜想。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说:“大家有分歧是
6、允许的,最好能说出自己观点的依据。”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A)单向性(B)双向性(C)多向性(D)成员性15 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A)化学教材(B)化学教学实践(C)化学教师(D)化学教学系统16 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A)解决(B)迁移(C)测量(D)参观17 化学学习方法中的类比法是由已学知识通过迁移构建新知识的方法。下列类比正确的是( ) 。(A)CaCO 3 与稀硝酸反应生成 CO2,CaSO 3 也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 SO2(B)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价铜,铜也能在硫蒸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价铜(C)钠与乙醇反应产生氢气,钾与乙
7、醇也能反应产生氢气(D)锌可以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钠也能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18 关于以“实验为基础 ”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C)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19 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 )。(A)以实验为基础(B)在分子和超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20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教师想了解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的掌握程度,常用的评价方式是( )。(A)诊断性评价(B)自我评价(C)绝对评价(D)个体内差异评价二、简答题2
8、0 化学教学过程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多向互动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21 请用相关化学教学理论简单分析图 2 的含义。 22 请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评价观的相关内容。2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下面是氯水性质检验的微型实验设计: (1)实验用品 试剂:新制氯气、蒸馏水、CCl 4、pH 试纸、AgNO 3、植物油、FeSO4、KSCN。 仪器:铁架台( 带铁夹)、双通管 1 个、单孔塞 2 个、Y 型管 1 根、小试管 2 个、15 mL 医用一次性注射器 1 个、胶头滴管 1 个、止水夹 2 个。 (2)实验装置 如图 3用带 Y 型管的橡胶塞事先塞紧双通管的下端
9、, Y 型管与小试管用橡皮管(带止水夹) 固定,一支小试管中装入 pH 试纸 (用湿润的 pH 试纸贴在试管壁上)、AgNO 3 溶液,另一支小试管中装入滴有 KSCN 的新制 FeSO4 溶液(用少许植物油液封),事先在通风橱下用向上排气法在双通管中收集满氯气(通过观察气体颜色确定氯气是否集满),取下橡胶塞,立即用带有注射器(注射器有水)和胶头滴管(滴管里装有适量 CCl4)的橡胶塞塞紧双通管的上端。 (3)实验步骤及现象 观察双通管中收集的氯气的颜色(用白纸作背景)。可以看到黄绿色气体说明氯气为黄绿色。 用针筒向双通管中注入约 3 mL 蒸馏水,静置半分钟,观察气体及溶液颜色变化(用白纸作
10、背景) 。溶液颜色呈浅黄绿色,说明有少量氯气溶于水。 向双通管中滴入适量的 CCl4,液面不超过 Y 型管为宜,静置,观察溶液颜色变化。上层溶液无色,下层溶液为黄色。 将针筒中剩余的蒸馏水注入双通管中。 分别打开Y 型管上的止水夹,依次观察小试管中的实验现象。 pH 试纸先变红后褪色,AgNO3 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滴有 KSCN 的新制 FeSO4 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氨水具有强氧化性。 问题:23 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氯水的性质以及组成。24 上述微型实验有哪些优点?三、诊断题24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利用图 6 所示装
11、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案情况统计如下: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25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26 请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的错误原因。27 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四、案例分析题27 下面是某化学老师关于“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的课堂教学片段。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氯气的性质,接下来我们学习氯离子的检验。 【板书】氯离子(Cl -)的检验。 【提问】氯离子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检验呢? 【学生 l】加入 AgNO3 溶液后有白色沉淀。 【学生 2】加入 AgNO3 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之后加入稀硝酸白色沉
12、淀不溶解。 【老师】哪位同学说的正确呢?我们请他们陈述一下各自的理由,请设计方案,证明推断。 【学生实验】学生操作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完成实验报告。 表 2 为某同学的实验报告: 【老师】通过上述实验我们验证了学生 2 的方法是正确的。并解释氯离子和硝酸银可以生成白色沉淀,碳酸根和硝酸银也可以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碳酸银可以溶解,而氯化银不溶解。从而证明氯化银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可以排除干扰离子碳酸根。 【老师】我们都知道自来水里面有消毒剂,含有氯离子,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蒸馏水和自来水对比,检验一下自来水中的氯离子。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28 针对该案例中某学生
13、的实验报告,请给出你的评价和建议。29 根据该教师的教学流程,说明其教学过程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可从知识构建、能力发展、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动机培养等 5 个方面,任选 3 个方面给予回答。)30 简述该教学案例中老师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五、教学设计题30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 1的“主题
14、 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 1的目录: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 FeO、Fe 2O3、Fe 3O4 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 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 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 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 KSCN 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 Fe3+
15、的存在?Fe2+离子遇到 KSCN 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 4 溶液滴加 KSCN 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 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3Fe(OH) 2 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 FeSO4 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略 【问题情景 2】 1从 Fe2+被 O2 氧化为 Fe3+,体现了 Fe2+的什么性质?除了 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 Fe2+? 2若要实现从 Fe3+转为 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2】Fe 2+与 Fe3+的转化,按照教材第 61 页科学探究进
16、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 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1Fe 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 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 Fe2+的实验,为什么用 Fe 与稀硫酸制备 FeSO4 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 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略 【问题情景 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 2+离子和 Fe(OH)2 中 +2 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 FeSO4 溶液和NaOH 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 Fe(OH)2 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 铁的化合物
17、”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31 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32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33 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34 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入。35 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 Fe3+离子的实验步骤。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20 g D 20 和 18 g H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 10NA,A 项错误;亚硫酸的电离是分步电离,1 L 05 molL -1 亚硫酸溶液中的 H+离子数小于 NA,B 项错误;NO 和 O2 反应生成 NO2,存在 NO2 N2O4,产物的分子数小于
18、2NA,D 项错误。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用稀硝酸洗涤试管内壁的银镜: 3Ag+4H+NO3-3Ag +NO +2H2O。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过量的 Fe 粉中加入稀 HNO3,反应生成 Fe2+,滴入 KSCN 溶液,溶液不为红色,A 项错误;向 AgI 沉淀中滴入饱和 KCl 溶液,AgI 的溶解度更小,因此不会有白色沉淀出现,B 项错误;Al 箔插入浓 HNO3 中,无现象,原因是 Al箔表面被浓 HNO3 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稀 HNO3 会和铝箔反应生成 NO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的 NO2,C 项错误;氨水显碱性,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高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36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