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6O 和 18O 互为同位素(B)漂粉精、液氯、干冰均为混合物(C)稀硫酸、氨水均为电解质(D)溶于水能电离出 H+的物质一定是酸2 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 10 L 的密闭容器中,1 molX 和 1 molY 进行反应:2X(g)+Y(g) Z(g),经 60 s 达到平衡生成 03 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 X 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0001 mol.L -1.s-1(B)其他条件不变,将容器体积变为 20 L,Z 的平衡浓度变为原来的(C
2、)其他条件不变若增大压强,则物质 Y 的转化率减小(D)其他条件不变,若升高温度,X 的体积分数增大,则该反应的H03 设 N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任意比例混合的 CH4 与 CO2 的混合物 22 4 L,所含有的分子数为 NA(B)在标准状况下,N A 个 H2O 分子所占体积为 224 L(C)常温常压下,活泼金属从盐酸中置换出 1 mol H2,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D)常温常压下,28 g 氮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 10NA4 下列解释事实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2CH 3COOH+CaCO3=
3、Ca2+2CH3COO-+CO2+H2O(B)钠与水反应:Na+2H 2O=Na+2OH-+H2(C)稀硫酸中加入铁粉:2Fe+6H +=2Fe3+3H2(D)Ca(HCO 3)2 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NaOH 溶液:Ca 2+2HCO3-+2OH-=CaCO3+CO32-+2H2O5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 25 mL 碱式滴定管量取 2000 mLKMnO 4 溶液(B)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 pH 时,需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C)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 ,液体也不能蒸干(D)将金属钠在研体中研成粉末使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更安全6 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
4、式如下,关于它的性质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有酸性,能与纯碱溶液反应(B)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水解只生成一种物质(C) 1 mol 该有机物最多能和 7 mol NaOH 反应(D)该有机物能发生取代反应7 pH=0 的盐酸; 05 mol.L -1 盐酸;01 mol.L -1 的 NH4Cl 溶液;01 mol.L-1 的 NaOH 溶液;05 molL -1 的 NH4Cl 溶液,以上溶液中水电离的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B) (C) (D)8 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负极上的反应为 CH3CH2OH-4e-+H2O=CH3COOH+4H+。下列有
5、关说法正确的是( )。(A)检测时,电解质溶液中的 H+向负极移动(B)若有 04 mol 电子转移。则在标准状况下消耗 448L 氧气(C)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3CH2OH+O2=CH3COOH+H2O(D)正极上发生的反应是:O 2+4e-+2H2O=4OH-9 X、Y、Z 、M 四种金属,已知 X 可以从 Y 的盐溶液中置换出 Y;X 和 Z 组成原电池时Z 为正极;Y 和 Z 两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被电解时,阴极只能得到 Y 单质:M 离子的氧化性强于 Y 离子。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XZ YM(B) XYZM(C) MZ XY(D)XZ MY10
6、 络合滴定法用 EDTA 测定 Pb2+时,要求 pH 为 5 左右,缓冲溶液可以选择( )缓冲体系。(A)HAc-NaAc(B)六次甲基四胺(C) NH3-NH4Cl(D)一氯乙酸11 化学理论性知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下列对其学习策略描述不正确的是( )。(A)科学探究策略(B)概念形成策略(C)概念同化策略(D)概念图策略12 盐类水解原理属于( ) 。(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理论性知识(C)化学技能性知识(D)化学情意类知识13 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 )。(A)教学目标是对学习结果的预期(B)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照(C)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D)教学目
7、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14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 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 1(B)化学 2(C)物质结构与性质(D)实验化学15 实验者是化学实验的主体,其根本属性是( )。(A)主体性(B)社会性(C)物质性(D)特殊性16 某教师在进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节课讲解之前,留下校外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应用金属材料的地方,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时,先由学生列举金属材料应用的实例,通过校外活动。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应处于( ) 。(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
8、位17 初中溶解平衡学得不好,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化学平衡理解很深,从而促进了溶解平衡的理解,这种迁移现象是( )。(A)垂直迁移(B)逆向迁移(C)顺向迁移(D)水平迁移18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能源危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的广泛关注,STSE思想也受到了日益重视。STSE 的含义是( )。(A)科学、技术、学生与资源教育(B)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C)科学、技术、学生与能源教育(D)科学、技术、社会与气候教育19 化学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是从( )时开始。(A)用原子一分子论来研究化学(B)炼金术流行(C)元素周期表出现(D)提出有机结构理论20 常用来分析化学事实,帮助
9、学生形成和理解化学概念,解释和论证化学原理等比较复杂内容的教学是( )。(A)讲述(B)讲解(C)讲演(D)讲说二、简答题21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 的全称,以 2001 年 6 月 8 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深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2001 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邓小平同志关于“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10、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问题:(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2)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2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 1 下面是某教师对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下图是改进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下图装好装置。 第二步:分别向横口管中加入 01 g KClO 3 固体,分液漏斗中加入 3 mL 浓盐酸,然后用脱脂棉塞住管口,再在脱脂棉上滴加 NaOH 浓溶液至脱脂棉完全漫湿。 第三步:将已验纯的氢气点燃,并将其从横口处伸入管中,塞上橡皮塞。此时立即打开活塞,浓盐酸流入试管
11、中,放出氯气。 第四步:明显地观测到火焰由黄色逐渐变成苍白色,并且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可以持续 1020 s,待火焰熄灭,将连有氢气导管的活塞取出,再塞上无孔胶塞。素材 2 下表是某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对“课程知识” 认识的调查统计。根据上述素材,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素材 1 中改进的化学实验有哪些优点?当火焰变小时,增加哪些措施会使火焰变大?(写出原因或者原理 )(2)分析素材 2,谈谈本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对“ 课程知识 ”认识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三、诊断题23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试题】实验室里需用 480 mL 01
12、 molL 的硫酸铜溶液,现选取 500 mL 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称取 768 g 硫酸铜,加入 500 mL 水 B称取 120 g 胆矾配成 500 mL 溶液 C称取 80 g 硫酸铜,加入 500 mL 水 D称取 125 g 胆矾配成 500 mL 溶液 【考试结果 】部分学生按下述思路解题而错选答案 A 或 B。 由于要配制 480 mL 0 1 molL 的硫酸铜溶液。因此需要溶质的质量为:(1)若溶质为硫酸铜,则 04816001=768 g,因此选择 A选项;(2)若溶质为 CuSO4.5H2O,04825001=120 g;因此选择 B 选项。 根
13、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_。 (2)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 (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四、案例分析题24 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 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镁一铝(NaOH 溶液)形成原电池时做负极的材料是什么? 教师请学生预测: 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极 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负极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 1 molL -1 的 NaOH 溶液中。 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极流向铝电极。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
14、问题: (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分析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什么特征? (4)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五、教学设计题25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离子反应的内容标准是: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材料二某版高中教科书化学 1 中“离子反应” 的部分内容 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必然有离子参加,这样的反应称作离子反应。 【实验 2
15、1】实际上,CuSO 4 溶液与稀 NaCl 溶液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只是 CuSO4 电离出来的Cu2+、SO 42-与 NaCl 电离出来的 Na+、Cl -的混合。而 CuSO4 溶液与 BaCl2 溶液则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 BaSO4 白色沉淀。 CuSO 4+BaCl2=CuCl2+BaSO4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反应: CuSO 4 和 BaCl2 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其电离方程式如下: CuSO4=Cu2+SO42- BaCl2=Ba2+2Cl- 当 CuSO4 溶液与 BaCl2 溶液混合时,Cu 2+和 Cl-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 SO42-和 Ba2+之间发生了化学反
16、应,生成难溶的 BaSO4白色沉淀。所以,CuSO 4 溶液与 BaCl2 溶液反应的实质是: Ba 2+SO42-=BaSO4 像这种用实际参加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作离子方程式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本节内容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要求:(1)材料二中“实验 1”和“实验 2”的现象分别是什么?(2) 完成“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7、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A 项正确。漂粉精为混合物,液氯、干冰为纯净物,B 项错误。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稀硫酸、氨水都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 项错误。溶于水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 H+的化合物称为酸,如 NaHSO4 可以电离出H+但它是盐,D 项错误。故本题选 A。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由题干可知,反应达到平衡时, X 转化了 06 mol,以 X 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0001 mol.L -1.s-1,A 项正确。B 项,其他条件不变,体积增大一倍,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会逆向移动,所以 Z 的平衡浓度小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高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34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