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1 李某(1991 年 1 月 5 日出生),分别于 2005 年 1 月 3 日、1 月 4 日连续两次窃取手机,价值 2000 多元;又于 2007 年 1 月 2 日和 1 月 3 日在公交车上盗窃他人钱包,共 2 万元;又于 2008 年元旦盗窃他人摩托车,价值 1 万元。合议庭认定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但是关于盗窃数额却出现了争议。其盗窃数额正确的是:( )(A)32000 元(B) 22000 元(C) 12000 元(D)1
2、万元2 下列关于责任能力的减弱与丧失的说法,错误的是哪一选项?( )(A)对于无责任能力的判断,应同时采用医学标准与心理学标准(B)司法工作人员在判断精神病人有无责任能力时,除了以精神病医学专家的鉴定结论为基础外,还要进一步判断精神病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其精神病之间有无直接联系(C)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D)又聋又哑的人犯罪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3 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欲杀害乙,遂在其驾驶的汽车内安放定时炸弹一枚,设定 2 小时后自动爆炸,但是乙在开车之后半小时内发生了车祸,被撞身亡。乙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甲不构成犯罪(B)王某欲
3、杀其仇人李某,将其打晕后活埋,王以为李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因埋得过浅,3 小时后,李某自己醒来,没走多远却摔下山崖死亡。李某的死亡和王某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丙故意伤害丁某,丁某受轻伤人院治疗,当晚医院发生原因不明的火灾,丁某被烧死,丙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对死亡结果应承担刑事责任(D)戊基于杀害的意思,对被害人乔某使用暴力,后者重伤后昏迷,戊即将其扔下深渊。事后查明:乔某是在被抛弃时碰上巨石而摔死的。戊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数罪并罚4 袁某因家中总是失窃,在采取多种防范措施均告无效后,在自家防盗门上接通自制的导线防盗装置。他怕电流过大电死人,于是只接通火线,每日
4、夜间开通电闸,以为这样不会电死人。铁丝电源接通后,为了保险,又用手触动铁丝做了几次试验,自信不会把人电死。某日晚上,同村的黄某上楼累了,靠在袁某家门上休息,赤裸的上身正好碰在通电的铁丝上,黄某立即惨叫一声倒在地上。袁某听见惨叫,忙开门出来,欲送黄某到医院抢救发现黄某已经身亡。袁某的行为:( )(A)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袁某死亡属于意外(B)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C)应当以故意伤害罪(致死)论处(D)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5 关于危害结果的相关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男(25 岁) 明知孙某 (女) 只有 1 3 岁而追求她,在征得孙某同意后,与其发生性行为。甲的行为没有造成危
5、害后果(B)警察乙丢失枪支后未及时报告,清洁工王某捡拾该枪支后立即上交。乙的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C)丙诱骗 5 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后,将其作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丙的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D)丁恶意透支 3 万元,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立即归还。丁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6 郭某是 A 村农民,从小就没有上过学。与其同村有一妇女肖某,前两年因儿子去世非常悲伤,以致疯掉。某日郭某干完活回家,路过肖某门前,肖某冲其挤眉弄眼,还招手让他进屋去坐。郭某进屋后,肖某脱掉了自己的衣服,并与郭某发生了性关系。郭某被抓获之后,辩称其不知道与精神病人发生性关系,即使对方自愿也会构成强奸罪。那么以下说法正确
6、的是:( )(A)郭某不构成犯罪,因为肖某自愿发生性关系(B)郭某不构成犯罪,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C)郭某构成强奸罪,但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郭某构成强奸罪,且应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7 甲欲杀乙,将乙打得昏迷之后突然良心发现赶紧送乙去医院,医生消炎药药物剂量稍缺导致乙伤口感染死亡;丙因琐事与丁发生口角,将打成轻伤的丁送往医院,医生开成相反作用的药物导致丁死亡,下列哪一项的评价是正确的?( )(A)甲构成故意伤害罪,丙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轻伤)(B)甲构成故意杀人中止,丙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C)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丙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D)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丙构
7、成故意伤害罪(致人轻伤)8 某晚,甲欲杀害他的仇人乙,便趁夜深人静之时,翻墙进入乙家中,并将乙家卧室的房门撬开。之后甲看见床上躺着一人,便挥舞事先准备的刀具一阵乱砍。但由于当天乙的朋友丙来他家玩,晚上就在乙家留宿,甲用刀具砍的其实是丙。后丙因伤势过重而死亡。那么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B)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C)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应数罪并罚(D)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9 甲、乙共谋杀害在博物馆工作的丙,两人潜入博物馆同时向丙各开一枪,甲击中丙身边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造成文物毁损的严重后果;乙未击中任何对象。关于甲、乙的行为,
8、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成立故意毁损文物罪,因为毁损文物的结果是甲故意开枪的行为造成的(B)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C)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损毁文物罪实行数罪并罚(D)甲的行为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成立牵连犯10 郭某带自己的儿子外出游玩。因儿子调皮,到处乱跑,郭某非常生气,便倒提着儿子的双脚将其悬于桥上,儿子拼命挣扎,郭某手一滑,他的儿子掉入河中,郭某急忙下水抢救,但为时已晚,他的儿子已溺水身亡。那么郭某对于其儿子死亡的主观心态是什么?( )(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11 关于对甲、乙、丙、丁四人的说法,哪一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9、)(A)甲(15 周岁) 参与拐卖妇女的犯罪组织,在运送妇女时导致妇女三人死亡。甲不构成犯罪(B)乙 (14 周岁)在盗窃时,为抗拒抓捕而使用暴力,致人重伤。乙不构成犯罪(C)丙 (14 周岁)明知破坏他人的汽车会导致多人死亡,仍然破坏了他人汽车的刹车装置,引起 3 人死亡。丙不构成犯罪(D)丁(15 周岁) 帮助他人抢劫。丁不构成犯罪12 关于事实认识错误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教唆乙射杀丙左边的一条狗(曾咬伤甲),乙因枪法欠佳,结果杀死了丙,则甲乙定性为: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甲无罪(B)甲教唆乙射杀草丛中的丙,乙实施射杀行为,因丙暂时离开不在,结果只杀死丙的名犬,则甲
10、乙定性为:甲(教唆犯)乙(实行犯)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的共同犯罪,乙射杀名犬的行为不构成犯罪(C)甲 (以杀害为目的)约乙共同对丙实施暴力,乙误以为伤害,结果致丙死亡,则甲乙定性为: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乙成立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既遂),甲乙在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D)甲乙共谋杀害丙(博物馆工作),并同时举枪射杀丙,结果甲击中国家珍贵文物,乙未击中任何目标,则甲乙定性为:甲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的共同犯罪,甲击毁文物的行为构成过失损毁文物罪13 朱某,是某国有企业的厂长,他利用职务的便利贪污了厂里大量的公款。后来该厂糟糕的业绩引起了审计部门的重视,他们决定派人前来查账,并提
11、前通知了朱某。朱某心中害怕,便决定趁深夜将厂里的账簿烧毁。在将会计室点燃之后,朱某发现会计卢某在屋内,但由于实在害怕账目被查,没有声张,转身回去了。后卢某被火烧死。则朱某对卢某的死亡有一种怎样的心理态度?( )(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直接故意14 路某有驾驶执照,某日开车带他 7 岁的外甥张某外出,并让张某坐在副驾驶座上。后张某吵着要吃零食,路某便驾车到一商店,并下车去买东西。考虑到一小会儿就会回来,路某并没有熄灭发动机。张某便到驾驶座上学着路某的样子,发动汽车前行,行人发现后大叫。路某听到叫声赶出来,发现这一场景后拼命追赶车辆,但最终车辆还是将一名老年妇女
12、撞死。路某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A)不应承担责任,该案属于意外事件(B)不应承担责任,该案属于不可抗力(C)应当承担责任,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应当承担责任,构成交通肇事罪15 关于不作为犯的说法,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甲路遇张三正在持刀抢劫李女,甲上前与张三搏斗并夺下匕首刺中张三,张三倒地血流不止,恳请甲予以救助,甲没有理睬护送李女回家,张三因失血过多致死。甲构成不作为犯罪(B)乙发现一直在附近挨家挨户乞讨的戊站在自己家门口要饭,就好心请他到自己家里吃饭,结果戊进入房间后,乙发现戊是身体极为虚弱的需要照料的人,但未对之进行照料,2 小时后又将戊撵出房间,放到过道内,戊 4
13、 小时后被他人发现,送到医院后很快死亡,乙成立不作为犯罪(C)丙警察执行巡逻任务时,发现数个歹徒正在伤害一年轻女子,丙感觉现在社会整体治安环境不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免以后遭报复,迅速到另一条街巡逻,该女子被杀害。丙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D)丁酒后驾车行驶至一偏僻路段肇事,致人倒地昏迷,丁明知晚上若不救助被害人,被害人很可能会被来往车辆碾死,但是为了逃避处罚,匆忙逃离,被害人终被其他车辆碾死。丁仅成立交通肇事罪,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 51-90 题,每题 2 分,共 80 分。16 萧某患有病理性醉酒疾病,
14、在发病时,常有举止失控、失忆等症状。在得知患有此病后,萧某极少饮酒。2008 年 2 月 23 日,萧某参加同学聚会,在朋友的劝说下,喝了 400 毫升高度白酒。为防止酒后发生意外,萧某在饮酒前嘱咐同学霍某吃完饭后将其送回家中。聚会结束后,霍某送萧某回到家中后离开。进屋后,萧某妻子蒋某责怪他不应该喝这么多酒,萧某与之发生争吵。争吵过程中,萧某双手勒住蒋某颈部,致其窒息死亡。萧某酒醒后,称对杀妻之事无任何记忆。经鉴定,萧某在杀害蒋某时正处于病理性醉酒发病阶段。那么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有哪些?( )(A)萧某的行为无罪(B)萧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C)萧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萧某的行为构成
15、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17 关于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下列陈述错误的有:( )(A)甲 1992 年 2 月 1 日出生,2008 年 4 月 3 日过失致人死亡。甲不应被追究刑事责任(B) 14 周岁的乙绑架邻居 4 岁小孩,向小孩父母索要 8000 元钱。后未能达到目的,便将小孩残忍的溺死。应以绑架罪追究乙的刑事责任(C) 17 周岁的丙对同学故意伤害造成轻微伤,父母陪其到公安局自首。对丙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也可以不免予刑事处罚(D)14 周岁的丁在盗窃时,被人发现。为了逃跑,用木棍将人打成重伤。应以抢劫罪追究丁的刑事责任18 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A)15 周岁的甲为了造成他人的死
16、亡而故意破坏交通工具(B) 15 周岁的乙,伙同他人强奸妇女后迫使卖淫(C) 15 周岁的丙抢劫了爆炸物(D)15 周岁的丁故意杀人未遂19 甲(18 周岁) 、乙(15 周岁) 合谋盗窃丙。甲站在丙身边掩护,乙从丙裤兜内窃得1000 元后离去。后丙发现被窃,以为是身边的甲所为,遂将其抓住并要将其带到派出所。甲为脱身,拔刀将丙刺倒。乙随后返回现场,对着倒在地上的丙说“活该” ,随后和甲一起逃走,丙死亡。下列说法哪些正确?( )(A)甲构成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B)甲构成抢劫罪(C)乙与甲构成共犯(D)乙不负刑事责任20 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为抢劫而殴打章
17、某,章某逃跑,甲随后追赶。章某在逃跑时钱包从身上掉下,甲拾得钱包后离开。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见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送到医院,但医生的治疗存在重大失误,导致程某死亡。乙的行为和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D)丁为杀害李某而打其头部,使其受致命伤, 2 小时之后必死无疑。在李某哀求下,丁开车送其去医院。20 分钟后,高某驾驶卡车超速行驶,撞向丁的汽车致李某当场死亡。丁的行为和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8、21 关于法律认识的判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老王的儿子小王,作恶多端,祸害一方,老王终于忍无可忍决定为民除害。某一天趁小王睡觉时,老王将其勒死。老王认为小王是自己的儿子,处死逆子不犯法。老王将有罪行为误认为是无罪行为。但是老王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社会,保护别人的合法权益,因此不应承担刑事责任(B)小王在马路上捡到一个钱包,拿回家后扔在墙角没在意,几天后打开发现里边有现金十万元。小王以为自己构成了盗窃罪,赶紧拿着钱包到公安局自首。小王将无罪行为误以为是有罪行为,其不承担刑事责任(C)小王想要从事某项目的经营活动,但拿不准是否违法,于是分别给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写信咨询,后三部门都回复称是
19、合法经营行为。于是小王放心大胆的开始了经营活动。一年后,公安局认定该行为违法。虽然小王对法律理解错误,但是也不影响法律对他行为的评价(D)小王谋杀小张,后因抢救及时,小张没死。小王很高兴,以为自己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而只是故意伤害罪。小王是对自己行为的定性认识错误,不影响依法处罚22 以下关于犯罪主体的身份,说法错误的有哪些选项?( )(A)黄某系某村村民小组长,其利用代理村民小组组长从事本村救济款发放之机采用欺骗手段将该集体的财产 1 万余元占为己有,则黄某构成贪污罪(B)王某系某乡政府任命的该乡卫生院院长(集体性质),在依法承担该乡医疗预防保健公司工作时,收受某药厂推销员贾某贿赂 6000
20、元,购进该厂保健药品并在全乡强制推广。王某的行为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C)李某系某地佛教协会工作人员,收受某工头钱款 3 万余元,将某处集体所有的寺院修缮工程给其承包,则李某可以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D)张某承包经营某国有公司下属部门(不具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在经营过程中,私自将该公司拨给该部门经营资金 50 万元挪出作为儿子出国留学经费,至案发时不能归还,则张某构成挪用公款罪23 关于不作为犯,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刑法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犯罪。该罪以不报告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B)逃税罪是一种不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只能
21、由不作为构成(C)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D)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犯罪。该罪以拒不退还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24 下列关于行为对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 )(A)甲持枪抢劫银行,枪是甲抢劫罪的行为对象(B)脱逃罪没有行为对象(C)乙强奸丙,丙是乙强奸罪的行为对象(D)赌博罪的行为对象是赌资25 关于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哪些说法不正确?( )(A)甲盗窃其外祖母的钱财,认为这种行为不构成盗窃罪,则甲的这种认识错误属于法律认识错误,不能因此免除其刑事责任(B)乙欲将王某扔入水池淹死,然而水池中的水很浅,王某实际上系跌落水
22、池摔死,则乙并不存在认识错误(C)丙为杀害李某而朝其射击,却击中了其身边的肖某,致肖某受伤,则丙的这种认识错误属于对象认识错误(D)丁杀李某并碎尸,用塑料袋包装。对罗某谎称是鸦片,以 1000 元的价格托罗某运至火车站寄存柜中存放。罗某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26 梁某是某建筑工地的工人。某日,梁某正在工地上工作,忽然发现女子刘某从工地旁边经过。刘某长得非常漂亮,当时又穿了一件超短裙,梁某心生歹意,一直跟踪刘某。后刘某到了一处比较僻静的地方,梁某冲上前去举起钳子用力砸向刘某的后脑勺,并趁刘某昏厥之时将其奸淫。案发后公安机关的鉴定表明:刘某被砸之后已即时死亡。则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有哪些?( )(A)梁某
23、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侮辱尸体罪(B)梁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体罪(C)梁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和强奸罪(未遂)(D)梁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和强奸罪 (既遂)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满 16 周岁的人犯盗窃罪才负刑事责任,李某在 2005 年和 2007 年的几次盗窃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只有2008 年元旦那次盗窃摩托车的行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注意:刑事责任年龄
24、要从过生日的次日起算年满之岁。【知识模块】 刑法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选项 A,对于无责任能力的判断,应同时采用医学标准与心理学标准,即首先判断行为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其次判断是否因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该选项正确。选项 B,司法工作人员在判断精神病人有无责任能力时,除了以精神医学专家的鉴定结论为基础外,还要注意审查精神病的种类以及程度轻重,并且要在精神病人的生活圈子调查其言行与精神状况。而且,要进一步判断精神病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其精神病之间有无直接联系。该选项正确。选项 C 说法正确。选项 D,是可以,不是应当。【知识模块】 刑法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司法 试卷 国家 考试卷 刑法 犯罪 构成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