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2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 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群众观点 (B)阶级斗争观点(C)生产力观点 (D)实践观点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体是指(A)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外部自然界 (D)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3 恩格斯指出:“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A)客体即客观对象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B)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
2、中介而实现的(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给主体的4 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5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 (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6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7 列宁
3、说:“ 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 ,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以下选项中与这段话的含义不相符合的是(A)逻辑的式是人脑中固有的(B)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来源于实践(C)逻辑格式是合规律的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积淀而形成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8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实践高于认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9 牛顿有一句名言:“ 假若我能比别人
4、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 和“ 流”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10 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这句话应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
5、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反映的是(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13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下列不属于理性认识的是(A)概念 (B)推理 (C)表象 (D)假说14 “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这反映了(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C)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D)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15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
6、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从哲学上讲,这段话说明(A)人的感觉是先验的 (B)人的感觉从经验中来(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事物的本质取决于人16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 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7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从哲学上讲,这句话强调(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
7、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C)感性认识来源于感性具体,理性认识产生于理性具体(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9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A)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B)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D)主体是指一切人20 主体认识活动包含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A)
8、以对客体的反映为基础(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21 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的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客体的基本类型有(A)自然形式的客体 (B)社会形式的客体(C)一切客观事物 (D)精神形式的客体2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主从关系23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A)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作用于客体(C)通过反馈
9、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客体24 下列关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一切对象(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所有活动25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构性。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这种同构性的是(A)两种活动的基本要素都是主体、客体以及连接二者的中介(B)两种活动都是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C)两种活动都是以主体实际改变客体、占有客体为目的的活动(D)两种活动都表现为主体和客体按一定方式实现的相互作
10、用26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7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D)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来源于实践28 列宁说:“ 实践高于(理论的 )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这是说,实践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A)实践包含着认识,而认识不能包含实践 (B)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D)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
11、导2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0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表现在(A)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B)把阶级斗争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C)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D)把群众观点引入了认识论3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的特点是(A)摹写性 (B)创造性 (C)重复性 (D)规律性32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反
12、映的创造性表现在人(A)不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 ,而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 蓝图”(B)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能进一步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C)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D)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33 鲁迅说:“ 从红楼梦 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这说明(A)认识活动具有主体性 (B)认识结果完全是认识主体决定的(C)认识结果的正确与否是因人而异的 (D)认识结果受到主体的影响34 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
13、感知(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35 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A)物是感觉的复合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36 黑格尔认为,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 的派生物;朱熹提出, “理在事先”,“ 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柏拉图则认为,现实世界是“ 理念世界”的影子。对此三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有(A)都属于唯心主义 (B)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都属于机械唯物主义3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C)实践 认
14、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38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C)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39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表现在(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统一40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15、,就会导致(A)唯理论 (B)诡辩论 (C)经验论 (D)宿命论41 “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这个命题(A)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B)忽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C)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D)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42 古希腊有位哲人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B)感性认识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本质问题(C)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D)感性认识对正确认识事物是没有意义的43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
16、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A)感性认识不可靠 (B)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C)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44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无感性的理性则空(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45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
17、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6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材料 2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摘自中国共产党第
18、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请回答:(1)指出材料 1、2 中的文明观所体现的辩证法基本观点。(2)说叫该辩证法观点的方法论意义。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 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正确。这里要注意区分认识论的客体与客观存在。客观存在并不就是客体,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也就是说,只有进入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客观存在才是认识论的客体。【知识模
19、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指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仪提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且揭示了这种能动反映的基础和机制,这就是实践。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C 正确。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实践而不是由客体提供给主体的,D 错误。A 内容本身
20、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B 内容不准确,且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B、C、D 都是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但最基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A 正确。【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包含了这两种作用于自身,所以,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既具有物质性的特点,又不能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主体客体化和
21、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A 正确。【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干的话出自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说明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A 是正确选项。D 是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识的发展不是由人的感觉能力决定的;人的认识能力也不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所以 B、C 也是错误选项。【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
22、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同时,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模式,如逻辑格式等。上述列宁的话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B、C、D 内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逻辑的式来源于实践,不是人脑中固有的,A 内容错误,但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之所以高于理论的认识,在于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即实践不仅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即具有客观实在性,
23、而且可以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用这种客观效果同原来的认识加以比较,就能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可见,D 正确。而 D 包含着 C,本题是单选项,故应排除 C。此外,任何实践和理论的认识一样,都既有绝对性、普遍性,又有相对性,局限性,所以,普遍有效性不正确,A 不能选。 B 把实践与客观规律相混淆,也不正确。【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
24、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也就是说,在个体知识结构中,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分,但就人类总体而言,认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所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人们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B 正确,A、C、D 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革命运动是主客观条件结合的结果,没有革命形势,不可能人为地制造革命运动。有革命形势,主观条件不具备,也不可能发生革命。同时,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列宁的话是强调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认识 世界 改造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