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2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2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这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A)客观性(B)普遍性(C)条件性(D)多样性2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体现了(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D)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3 19 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
2、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句话表明(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B)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是不相同的(C)同一事物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4 “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这两句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A)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观点(B)部分不能离开整体的观点(C)部分反作用于整体的观点(D)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总和的观点5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这两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世
3、界处于运动不居的状态(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6 美国国际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廖荣典有个很有名的百分比定律。他认为假如会见10 名顾客。只在第 10 名顾客处获得 200 元定单,那么对待前 9 次的失败与被拒绝都应面带微笑敬个礼。这是因为并不是第 10 名顾客才让你赚到 200 元,而应看成每个顾客都让你做了 2001020 元的生意。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变引起质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7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我国,加快经济结构的
4、战略性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客观要求,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哲学依据在于(A)事物数量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8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9 贝克尔是网球“ 常胜将军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 .耶基斯和多德森在观察贝克尔参加的
5、网球比赛时,发现他之所以“常胜” ,秘诀之一即在于贝克尔在比赛中自始至终维持一种半兴奋状态。即既不极度兴奋也不毫无兴奋,有人称之为“贝克尔境界” 。这种境界蕴含的哲学思想是(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C)要坚持适度原则(D)要重视量的积累10 心理学有一种晕轮效应,是指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现象。就像晕轮一样,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晕轮效应反映的哲学观点是(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经验论的观点11 “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的观点是
6、(A)形而上学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2 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素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素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关键性的少数因素即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熟知的“ 二八定律”即百分之八十的价值是来自百分之二十的因素,其余的百分之二十的价值则来自百分之八十的因素。“二八定律” 反映的哲学观点主要是(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C)善于抓主要矛盾(D)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13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从哲学上看。这句话表明(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
7、内因而起作用(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C)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D)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14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由此可见,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真理观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15 认为“整个宇宙都受着唯一的运动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支配。不仅自然界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运
8、动。社会也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发展”的观点。其错误在于主张(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形式相同(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本质不同(C)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共同之处(D)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本质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16 18 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科认为历史的变化经过了三个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凡人时代。神的时代是原始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英雄时代是贵族统治的时代,是人类的青年时期;凡人统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人类的成年时期。凡人时代是历史发展的顶峰。历史变化经历了这个阶段以后,就会重新回复到原始时代,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种观点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
9、)唯物主义的观点17 近日。先进的 4D 打印浮出水面,除了拥有 3D 打印的“长宽高” 立体三维结构,4D 打印还新增加了一个维度,叫做“时间” ,这意昧着,4D 打印出来的东西,不再只能以固定的形态存在,而是可以根据设定的时间,在一定条件的触发下,自动发生形状的改变。4D 打印技术的出现表明(A)人可以随心所欲发挥意识的能动性(B)意识能动性的发挥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水平(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性(D)人的意识可以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18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下列不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是(A)必然
10、性和偶然性(B)现象和本质(C)可能性和现实性(D)抽象与具体19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自然是一切事物的主宰(B)人发挥能动性必须以服从客观规律为前提(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D)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能为力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0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
11、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肯定了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B)强调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D)这是一种诡辩论的思想21 马克思指出:“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说明(A)人是环境的产物(B)环境是人活动的产物(C)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D)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的改变22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
12、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下列选项对“物质变换” 的理解正确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一种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B)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含着自然界向人的生成过程(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含着人向自然界的融化(D)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和同化自然力23 恩格斯指出:“ 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下列选项对 “两大和解 ”理解正确的是(A)“人同自然的和解 ”是指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关系(B) “人类本身的和解” 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解(C) “人同自然的和解” 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D)实现“两大和解 ”关
13、键是改变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24 在马克思看来,“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表明(A)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离不开自然界(B)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C)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D)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25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这句话表明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
14、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26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主要规律:量和质的转化两极对立的相互渗透和他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下列选项对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理解正确的是(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27 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天之生物,其化不息”(B)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C)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5、D)“不有两,则无一 ”28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段话包含的哲学观点是(A)矛盾的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C)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D)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反相成29 下列句子中与“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智者千虑,必有一失”(B)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C)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D)“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30 列宁指出:“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可
16、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C)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31 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的关系表现在(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B)同一是斗争的同一(C)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
17、争性(D)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32 有这样一个寓言:天空中的星星,冷冷地眨着眼,对地上的影子说:“我们至少能给天边的黑暗带来一些光明。而你们呢?” 影子回答: “我们正好相反,我们的存在让人们意识到,任何的光明都有其黑暗的一面。”星与影的寓言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C)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D)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条件33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元稹蚁诗的这句话蕴含的辩证法思想是(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4
18、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文字:“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为他服务的管理机构之中。”“敢用强过自己的人”是卡耐基的用人之道,其中体现的哲学思想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C)要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5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 70 岁。但它在 40 岁时必须要“自我更新 ”才能得以存活。老鹰必须老鹰用它的喙打击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再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指甲长出来后,它便把羽毛一根根地拔掉。五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才开始飞
19、翔,得以再过 30 年的岁月。老鹰“自我更新” 体现的辩证法哲学观点是(A)否定是主观任意的否定(B)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C)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36 波普尔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 ,社会运动不存在与“原型相同的重复 ”,所以“历史没有规律”。他的这一观点(A)混淆了历史事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B)看到了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C)看到了社会规律的独一无二性(D)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实在性37 霍尔巴赫认为,“ 人是自然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这一观点(A)否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B)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
20、性(C)认为人们只能认识规律,不能利用规律(D)将机械决定论贯彻到人的活动领域38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树地震之后人们把灾后重建、小城镇建设和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融在了一起。在设施建设中考虑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其中,通过和气象局的合作。加强了森林防火的预警和森林草原覆盖面积等的监测。这几年,三江源区植被得以改观,野生动物明显多,动植物生物链逐渐恢复。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取得成效反映的哲理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C)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D)自然规律和社会
21、规律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39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包括(A)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C)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D)人类的意识40 马克思指出,人在“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表明意识具有(A)目的性(B)计划性(C)客观性(D)创造性41 恩格斯指出:“ 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
22、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这段话表明(A)辩证法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B)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形式一样(C)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D)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2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条件性。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
23、是指与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题干中的地点和时间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选项。干扰分析: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都是联系的特征,但与题意不符。【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包含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则是孤立地看问题,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选项。干扰分析:A 选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而产生,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C 选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
24、分歧在于人是不是可以认识世界,能在怎样程度上认识世界。D 选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在于:首先,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其次,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问题;第三,关于认识的可靠性问题,即感觉经验与理性知识何者更为可靠的问题。而其中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是最根本的分歧,也就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ACD 选项都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同一事物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点。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不同性质的事物,不同质的运动形式,包含着各自不同的矛盾。第二,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世界 物质性 及其 发展规律 模拟 22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