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年期的心理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年期的心理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年期的心理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年期的心理发展)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简述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的论述。2 简述元认知的结构。二、案例分析2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 1:4 岁的玛丽和爸爸的电话交谈父亲:玛丽,妈妈在家吗?玛丽:(不说话,点头)父亲:玛丽,我可以和妈妈说话吗?玛丽:(再次不语点头)材料 2:十六岁的萨布丽娜的早晨某个星期天的早晨,萨布丽娜醒来时发现在她的下巴上长了一粒很大的痘痘。她哭着说:“我不能去教堂 !每个人都会看到我有多丑。 ”3 玛丽的思维具有什么特点?玛丽的思维为什么具有这种特点?4 萨布丽娜的思维具有
2、什么特点?萨布丽娜的思维为什么具有这种特点?5 玛丽的思维和萨布丽娜的思维有什么不同?三、单项选择题6 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A)游戏(B)学习(C)娱乐(D)体育活动7 关于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B)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但这个思维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C)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D)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的8 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
3、现(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实的实现9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发展主要依赖的活动形式是(A)班集体生活(B)家庭生活(C)同伴活动(D)师生交往10 科尔伯格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采用的方法是(A)两难故事法(B)对偶故事法(C)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11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客观化时期是(A)婴儿阶段(B)幼儿阶段(C)小学阶段(D)青少年时期12 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是(A)自我概念(B)自我评价能力(C)自我体验(D)自我控制能力13 根据塞尔曼(Selman , 1980)的研究,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分别是(A)社会
4、信息的观点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相互性的观念采择(B)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相互性的观念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C)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相互性的观念采择;社会的观点采择(D)相互性的观念采择;社会的观点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14 塞尔曼(Selman)认为小学儿童的友谊主要处于(A)没有形成友谊概念的阶段(B)单向帮助阶段(C)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D)亲密的共享阶段15 研究小学儿童同伴地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A)情境模拟法(B)访谈法(C)观察法(D)社会测量技术16 当使用社会测量技术研究儿童的同伴地位时,发现有些儿童既受到很多同学喜欢,也有很多同学不喜欢他们,此时研究者会
5、认为他们是(A)受欢迎的儿童(B)普通的儿童(C)被拒绝的儿童(D)有争议的儿童17 初中生在心理上会制造出假想的观众,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和批评,这反映了初中生(A)思维的片面性依然存在(B)思维的创造性显著增强(C)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D)思维的表面性依然突出18 我国的脑电波的研究表明,两个脑发展的加速期分别是(A)婴儿期和小学中年级(B)婴儿期和青春期(C)幼儿期和青春期(D)幼儿期和高中阶段19 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以个人的伦理观念进行道德判断的道德发展阶段是(A)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取向(B)社会契约的取向(C)相对功利的取向(D)普遍原则的取向20 根
6、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21 自我评价能力开始成熟的阶段是(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青年期22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成熟期的阶段是(A)初中阶段(B)高中阶段(C)青年期(D)中年期23 根据巴尔特斯的观点,主导着成年期智力发展的智力类型是(A)智力技能(B)晶体智力(C)实用智力(D)认知策略24 认为认知老化是因为老年人在认知加工时容易受到无关刺激干扰的理论是(A)
7、感觉功能理论(B)加工速度理论(C)抑制理论(D)工作记忆理论25 莱文森(D.Levinson)认为在整个成年期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的过渡期有(A)0 个(B) 3 个(C) 5 个(D)8 个26 关于老年人感觉能力变化的表述错误的是(A)老年人感觉能力方面的变化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B)相对于其他认知能力,感觉能力衰退较快(C)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视力受损(D)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听力受损27 拉文格认为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A)整合水平(B)自主水平(C)公正水平(D)遵奉者水平28 在艾里克森看来,成年中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繁殖感,克服停滞感,体验关心的实现(B)获得亲密感,克
8、服孤独感,体验爱的实现(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29 关于成人期人格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A)人格的一致性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B)男性自尊水平的总体表现呈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女性则呈下降趋势(C)男性的抱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D)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的依赖性增强,女性的独立性增强四、多项选择题30 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包括(A)父母的教养方式(B)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C)教师的期望(D)教育制度与文化31 元认知包括(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体验(C)元认知调控(D)元认知发展32 从道德认知的角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
9、理学家有(A)班杜拉(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维果茨基33 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包括(A)婴儿期(B)幼儿末期(C)青春期(D)中年时期34 初中生人格发展具有的特点有(A)自我意识高涨(B)反抗心理(C)情绪表现的矛盾性(D)交朋友上的团伙现象35 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A)情感上的脱离(B)行为上的脱离(C)观点上的脱离(D)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年期的心理发展)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提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存在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
10、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相对功利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两个阶段:人际和谐 (或好孩子)的道德
11、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3)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
12、一定的灵活性。普遍原则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试题解析】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的基础上,以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并细化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分析这三个水平的时候,可以将三个水平与皮亚杰提到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联系起来。在分析这六个阶段的时候,要明晰每一个阶段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标准。【知识模块】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2 【正确答案】 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三个部分构成。
13、元认知的核心是元认知控制。(1)元认知知识关于影响自己的认识过程与结果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的知识。包括: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即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学习方式以及自己在学习特定内容时的局限的认识和了解。关于认知对象的知识,即关于认知材料、认知任务以及认知活动的认知。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即知道可用于特定学习活动的策略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以及具体运用某些策略需要什么条件等。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的知识。(2)元认知体验指主体在元认知活动中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认知体验包括知和不知的体验。情感体验包括预感失败后产生的焦虑,预感成功后产生的喜悦,从
14、成功的经验中获得心得,从失败的经验中获得教训,借此产生信心,等等。情感的体验既可能发生在认知活动之前,也可能发生在认知活动之后。(3)元认知控制根据元认知的知识、体验,积极地对学习活动进行计划、监控、调节的过程,是元认知的核心。元认知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学习者面临学习任务之前和实际的学习活动展开期间,激活和维持注意与情绪状况;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订学习计划;在具体的学习活动展开期间,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的行为;学习活动结束以后,总结性地评价学习的效果,其中包括对学习方法的评价。【试题解析】 元认知是人所具有的一个独特的认知形式,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及调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 心理学 发展 童年 儿童 心理 青少年 成年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839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