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 一、简答题 1 简要分析中国古代 “性善论 ”与 “性恶论 ”的教育学意义。 2 简要分析大教学论这一著作的价值与意义。 3 简述 “强迫教育 ”和 “义务教育 ”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并分析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对这一制度出现的影响。 4 简述严复对中国教育近现代化发展的作用。 5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后,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已得到普遍认可。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尚没有实行普遍的收费政策。请从国内外比较分析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并说明理由。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 一、简答题 1 【正确答案】
2、 教育学意义上的人性善恶之争,是价值判断之争。这里的人性善恶是指人的本性的善恶,而不是指现实社会中人表现出的品性之善恶。 1 “性善论 ”的教育学意义 孟子是 “性善论 ”的重要代表人物。 “性善论 ”中的 “善 ”,主要指人有爱他人之本性及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智慧与创造之本性。这种本性使人与人之间有可能合作、友爱,使社会有可能发展、进步,使个人也可能发展完善。 (1)性善论的内容。孟子以为,人性是指 “仁 义礼智 ”之类的道德属性。他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3、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2)“性善论 ”的教育学价值 “性善论 ”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表现了先验主义,另一方面表现了对人本质的深刻认识。 孟轲以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 “良知 ”、 “良能 ”,是人所固有的。显然,这种脱离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一切外在条件谈道德善恶的观点,是一种先验论的 “伦理绝对主义 ”。但同 时,孟轲的 “性善论 ”却又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其一, “性善论 ”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基于此, “性菩论 ”肯定了人性本善,肯定了 “人皆可以为尧舜 ”。 其二, “性善论 ”还包含着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人
4、性本初称不上善,所谓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积淀而成。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这又合乎逻辑地要求这种结果成为进一步进化的起点与内在依据。 其三, “性善论 ”不仅揭示了人之 “类 ”,而且还揭示了人之 “故 ”。探讨 人性不过是在探讨人的所以然,而探讨人的所以然又是为了 “顺性 ”而因势利导;人性之 “故 ”就是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 可见, “性善论 ”不仅指出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还认定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这就是这一论断在教育学上的意义所在。 2 “性恶论 ”的教育学意义 与 “性善论 ”完全相对立的是 “
5、性恶论 ”。荀子是 “性恶论 ”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直言道: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1)“性恶论 ”的内容 此处的 “恶 ”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人的自然是贪婪的,永远 不会满足的,非理性的,因而是卑劣的;另一层意思是,人天性是自私的,敌视他人的,人在本性中就富有攻击性,这是造成社会上种种恶行存在的人性之根源。性恶论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人性恶。 (2)“性恶论 ”的教育学价值 性恶论者虽不颂扬人性,却同样强调教育,但他们认为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对人性恶的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对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通过教育
6、养成的习惯可以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使人高于动物,使社会保持秩序。他们看重的是教 育的规范作用。 性恶论所持的性生来就恶的结论与性善论者同样不准确,然而,他们看到了人性的自然属性中有物质需要这一最基本的一面,是对人性需要的一种唯物的态度,有其合理性。问题出在他们的解释上。他们只强调了人性中最基本的自然需要,而没有进一步看到人有社会需要的一面。在满足了最基本的需要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会追求更高的需要。他们提出了教育的规范作用,也可看做是对性善论的教育观的一种校正。如果把两种相反的论点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教育在对人的发展中的两种基本作用。 2 【正确答案】 夸美纽斯所著的大 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
7、育学著作,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在教育学体系中的首创性贡献 大教学论以严谨的结构系统地论述了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主张,首次提出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问世标志着 “经验 描述 ”教育学的正式诞生。 (1)大教学论尝试将 “教学法 ”变成 “教学论 ”。这种试图超越具体方法而对教育做普遍意义上的总结,实质上就是现代含义的 “教育学 ”。 (2)大教学 论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教育思想成就,并对诸多教育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 (3)在教育学的理论性质上,大教学论既具有描述科学的特点,又
8、含有规范科学的内容,是一种事实与价值合一、经验与思辨同在的所谓 “完型教育学 ”。 2第一次提出了大众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 大教学论的副标题中明确指出:大教学论将阐述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它肯定了一切人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种关于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对象、实现教育民主的思想是非常进步的。 大教学论从普及教育的要求出发,根据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改革封建等级教育制度,建立统一学校系统的主张。书中首次建立的前后衔接的统一的学校体系,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限制,这种设想是教育学史上的创举,为后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学制提供了雏形。 3在学制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1)在教育史上提出
9、了第一个完整的学制 大教学论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厂一个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完整的学制,并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一个完整的学制。 大教学论中设想的学制是世俗的、公立的、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这对后世教育影响很 大,此后世界各国的普及教育及公立学校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创立培养师资的学校的建议 大教学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创立培养师资的学校的建议,实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这个建议为教育学院、师范学院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教育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在教学论上的价值和意义 (1)在教育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提
10、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 大教学论总结了前人实践的经验,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 ,对改变过去旧学校教学秩序混乱的状况,建立新型学校结构和运行秩序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教育理论从中世纪向近代教育的转化。班级授课制理论的出现成为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是大教学论对世界教育发展做出的不朽贡,献之一。 (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从哲学高度研究直观性教学原则 大教学论首次对直观教学进行了论证,同时详细说明了运用直观原则进行教学的许多具体方法。在这两个方面,夸美纽斯是远远超过前人的。他的这一历史功绩,对于实施科学知识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有直接作用。 5在
11、德育论上的价值和意义 在德育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将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大教学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反映了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家的道德观,是民主主义思想在德育理论方面的反映。书中提出的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对后代的教育家都有很大的启发性,对西方近代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 【正确答案】 义务教育 (最早称强迫教育 )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里所说的义务包括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每个人 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二是家长、厂主、师傅等有承担子女、工人、徒弟受教育的义务;三是国家有为每个人接受教育提供机
12、构;师资等方面可能的义务。由于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因此带有强制性。义务教育有免费与不免费之分,这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如最初的强迫教育并不是免费的。 1 “强迫教育 ”和 “义务教育 ”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 强迫教育和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它的最终建立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主要表现在: (1)它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每个人有接受一定程度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学校教 育需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学校教育不只是对少数人是必须的,而且对每一个人都是必须的;接受初等义务教育不仅成为每个人的权利,而且成为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给子女接受教育不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是社会所必须承担的责
13、任。这种从少数向全体、从权利向义务、从家庭的私事向社会的公务的转化意味着人类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个趋向自身成熟,并对社会、人生诸方面产生广泛、持久影响的阶段。 (2)学校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提高了。由于人人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这就使学校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了影响,使学校与 社会上海一个家庭,与社会各方面、各部门都发生联系,同时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全部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此外,初等义务教育制的实现,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的培养发生了联系。 (3)学校教育对象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它使初等教育普及,并为中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14、和提出厂新的需要,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管理形式的革新也成为势所必然。教育实践的发展又成为推动教育理论发展的强大力量。 可见, “强迫教育 ”和 “义务教育 ”制度的建设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不 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不仅在总体上,而且在每一个学校中;不仅在实践中,而且在理论上。然而,这种积极的效应是在经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才显现出来,并得到公认的。在义务教育法最初推行期间,曾受到过多方面的反对 (其中包括一些当时知名的教育家 )。 2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对义务教育 (强迫教育 )制度出现的影响 义务教育法最早在德国提出。 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学校法令,被视为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2006 上海交通大学 中外 教育史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