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 T 642-2005 榆蓝叶甲预测预报技术规程.pdf
《DB13 T 642-2005 榆蓝叶甲预测预报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3 T 642-2005 榆蓝叶甲预测预报技术规程.pdf(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DB13卜.,月16工PI.B、户娜DB13/T 642-2005榆蓝叶甲预测预报技术规程2005-06-10发布2005-07-10实施河d匕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3/T 642一P:F:前言本标准中的附录A与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河北省林业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建州、白志英、赵恒刚、韩会智、金广锋、毕拥国、李会平、王金红、张秀红、杨彦玲。DB13/T 642一2005榆蓝叶甲预测预报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榆蓝叶甲的虫情监测、预测预报。本标准适用于榆蓝叶甲发生区。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 1愉蓝叶甲Pyrrhalta(Gal
2、emcella) aenescens (Fairmaire)榆蓝叶甲又名榆蓝金花虫、榆毛胸萤叶甲、榆绿叶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成虫、幼虫均为害榆树,将叶片食成孔洞或筛网状,严重时,整个树冠一片枯黄,是榆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虫:体长7 mm一8. 5 mm,体近长方形,黄揭色,鞘翅绿色,有金属光泽。头部小,头顶有一钝三角形黑纹。前胸背板宽度为其长度的一倍,前端稍宽,中央有一倒葫芦形黑纹,两侧各有一椭圆形黑纹。鞘翅宽于前胸背板,后半部稍膨大。两鞘翅各有明显的隆起线两条。卵:黄色,长椭圆形,顶端尖细,长径1. 1 mm,短径0. 6 mm o幼虫:末龄
3、幼虫11 mm,虫体长形微扁平,深黄色,中、后胸及腹部第1 8节背面漆黑色。头部、胸足以及胭部所有的毛瘤均呈漆黑色。头部较小,表面疏生白色长毛。前胸背板近中央有一个四方形黑斑。中、后胸背面各分前后两小节,前小节有4个毛瘤,两侧各有3个毛瘤;腹部背面1-8节也分两小节,前小节有4个毛瘤,后小节有6个毛瘤,两侧各有3个毛瘤。臀板深黄色,上面疏生刚毛。蛹:体长7. 5 mm左右,乌黄色,椭圆形,背面生黑褐色刚毛。2. 2一般虫情调查为了准确掌握监测对象在某一地区的发生范围和发生程度而展开的调查活动。2. 3系统虫情调查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监测对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种群动态信息,以便进行害虫预测预报,供各
4、级中心或重点测报站(点)系统调查虫情使用。2. 4预测预报根据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结合林木的物候、气象预报等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对害虫未来的发生趋势(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等)做出预测并及时提供虫情报告。2. 5期距1DB13/T 642一2005根据当地多年积累的有关害虫发生规律的资料,总结出的害虫前后世代之间或同一世代不同虫龄之间高峰期的间隔时间。2. 6发生期预测预测某种害虫的某一虫态或虫龄的出现期或危害期;对具有迁飞、扩散习性的害虫,预测迁出或迁人本地的时间。2. 7发生t预侧预测害虫的发生数量或林间虫口密度。2. 8危害程度的预测在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的基础上,根据林木的生长
5、发育和害虫的猖撅发生情况,进一步预测林分受害程度和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3一般虫情调查3. 1调查前的准备调查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包括:毒瓶、指形管、捕虫器,采集箱、高枝剪、望远镜、调查表、记录本、计数器、卷尺等;另需准备当地榆树分布资料以及地形图等。3. 2标准地的设t在榆蓝叶甲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每个乡镇设不同立地条件标准地二块,每块标准地内不少于100株树。在标准地内随机抽取20株标准株进行每木调查。根据虫情调查需要,可随时增设临时标准地。3. 3调查内容与方法3. 3.1虫情调查时间与次数每年调查3次4次。(1)越冬场所与越冬成虫基数调查;C2)越冬成虫出
6、蛰时期出蛰量调查;(3)第一代卵密度调查;(4)第一代幼虫密度调查。3. 3. 2越冬场所与越冬成虫甚救调查在榆蓝叶甲越冬前和越冬期间,在标准地内及其周围调查其成虫的越冬场所,并统计其数量,估算单位面积标准地内越冬成虫基数,记人表to3. 3. 3越冬成虫出蛰时期出蛰f调查每年越冬成虫出蛰时期(泊头3月15日左右),依据榆蓝叶甲越冬成虫出蛰后主要集中于榆树林附近向阳面的墙面的特点,调查每平方米墙面的成虫数,估算单位面积标准地内越冬成虫出蛰量,记人表1。3.3.4第一代卯密度调查于第一代卵盛末期,在标准地内选标准株20株,每株随机抽取标准枝2个,统计叶片数和卵粒数,记人榆蓝叶甲卵调查表(表4)0
7、3.3.5第一代幼虫密度调查于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末期和2龄幼虫盛发期,在标准地内选标准株20株,每株随机抽取标准枝2个,统计叶片数和卵粒数,记人榆蓝叶甲卵调查表(表4)03. 4资料汇总3. 4. 1发生面积的统计以轻度发生为统计起点,即每百叶有越冬代成虫0. 20个一0. 30个或每百叶有第一代卵15粒-25粒或每百叶有第一代1龄幼虫10个一20个或2龄以上幼虫1个作为统计起点。2DB13/T 642一20053. 4. 2发生程度的划分见表1(粒、头/百叶)裹1发生程度的划分(粒、头/百叶)世代虫态轻中重越冬代成虫(头/百叶)0. 20 -0. 300. 31 - 0. 400. 41以上成
8、虫(夕m墙面)5. 6610. 7910. 80 - 20. 9520.%以上第一代卵15 2526 -4546以上1龄幼虫10 - 2021 - 3536以上2龄以上幼虫22一45以上3. 4. 3虫倩预报虫情调查结束后,根据表1或表4汇总,记人榆蓝叶甲发生情况调查汇总表(表5),及时发布虫情预报。4系统虫情调查调查范围包括越冬成虫,第一代卵、幼虫、蛹、成虫,第二代卵、幼虫、蛹等。4. 1固定标准地设t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设立固定标准地2块一3块,每块标准地设20株标准株,根据标准地状况填写榆蓝叶甲固定标准地概况调查表(表6)04. 2成虫期调查4. 2. 1越冬成虫上树时期调查于越冬成虫始
9、见期(3月下旬),设临时标准地2块,每天定时(10时一14时)在每块标准地内树冠的上、中、下层随机抽取标准枝枝,统计叶片数和成虫头数,直至越冬成虫上树终止期。调查结果记人榆蓝叶甲越冬成虫上树期调查表(表7),4.2.2成虫基数调查在固定标准地内,分别于越冬成虫上树终止期和第一代成虫滞育后(7月下旬),每标准株剪取东、西、南、北各2个标准枝,统计叶片数和成虫数,计算雌性比,记人表3a4.2.3成虫产卵f调查于成虫产卵前期,在固定标准地附近,选取标准枝10个一20个,分别套人沙网套笼内,清除笼内榆蓝叶甲成虫,捕捉正在交尾的成虫10对一20对,分别装人套笼内。进人产卵期后,每Sd清理一次笼内卵块,统
10、计卵粒数,直至产卵终止期,结果记人表2,4. 3卯期调查4. 3. 1产卵期调查于成虫产卵前期,在临时标准地内抽取标准枝10个20个。进人产卵期后,每两天调查一次卵量,调查后将卵块摘掉,直至产卵终止期,将结果记人表204. 3. 2卵密度调查于产卵盛末期,在固定标准地内设20株标准树,每株剪取2个标准枝,统计叶片数、卵粒数(包括幼虫折算数)和死亡情况,记人表4,4. 3. 3卵发育进度调查于卵孵化始期,在固定标准地内抽取标准枝10个一20个套笼,每两天调查一次孵化幼虫头数,直至孵化终止期,将结果记人表1。同时每10天调查一次死亡率,记人表404. 4幼虫期调查4. 4. 1幼虫发育进度调查于幼
11、虫破壳开始期,在临时标准地内抽取标准枝10个一20个套笼,每两天统计一次幼虫数,直3DB13/T 642 -2005至全部化蛹,将结果记人表2,4. 4. 2幼虫密度调查于幼虫孵化盛末期,在固定标准地内抽取20株标准树,每株抽取2个标准枝,统计叶片数和幼虫数(包括卵折算数),记人榆蓝叶甲幼虫调查表(表8)04. 4. 3幼虫死亡情况调查于幼虫孵化始期,在固定标准地以外选取2 m2.5 m高榆幼树3株一5株,每5天调查一次每株树上的各龄幼虫头数,直至全部进人预蛹期为止。计算死亡率,结果记人榆蓝叶甲幼虫死亡情况调查表(表9)。4. 5蛹期调查于化蛹始期,在固定标准地以外选取2m一2. 5 m高榆幼
12、树3株5株,每2天调查一次预蛹数、蛹数和羽化成虫数,直至全部羽化,计算死亡率,记人榆蓝叶甲蛹期调查表(表10) o4. 6资料汇总4. 6. 1根据表2、表7、表10汇总,填写榆蓝叶甲发生期年终汇总表(表11)04.6.2根据表4、表7、表8汇总,填写榆蓝叶甲发生量年终汇总表(表12)04. 6. 3虫情调查结束后,分别将表11、表12及时上报有关部门。5预测方法5. 1发生期预测5. 1.1期距预测法根据调查榆蓝叶甲某虫态的发生期,再按照历年各虫态发育期距值,预测某一虫态或下一世代发生的始盛、高峰、盛末期。(见预测参考资料)F二Hi+(Xi+Sx)式中:F-预测虫态出现时间;Hi一起始虫态调
13、查日期;Xi一理论期距值;Sx-理论期距值标准差。5. 1. 2物候预测法通过选定寄主植物或当地常见的其它植物的发育阶段作为指示物,观察其与榆蓝叶甲发育阶段的相关性(以三年以上相吻合为准),进行发生期预测(见预测参考资料)。5. 1. 3回归预测法根据榆蓝叶甲历年的发生期与当地气象因子(日均温度)之间变化的相关性建立回归预测式。Y=a+bX式中:Y一某虫态出现日期;a, b-方程系数;一气象因子(日均温度)。如河北省临漳测报点利用历史资料建立如下回归预测式:Y二29. 425一0. 7914X t 1. 14(标准差)。5. 1. 4有效积温法根据榆蓝叶甲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当地近期平均气
14、温预测值,预测下一虫态发生期。榆蓝叶甲蛹发育起点温度为12度,蛹至成虫羽化高峰所需的有效积温平均值为73. 70 t 6. 61日度。N=K/ (T一C) N4DB13/T 642一r式中:N一发育天数;K一有效积温;T-日平均温度;C一发育起点温度。5. 2发生,预侧用有效虫口基数预测法,根据所调查成虫的有效基数、雌性比,利用当地历年各虫态平均死亡率和成虫产卵量,预测下一代幼虫密度。P=Po (e x (f/f+m)(1一M)式中:P一下一代幼虫密度;Po一当代虫有效基数;e一当代成虫产卵量;f一雌成虫数;二一雄成虫数;M一下一世代各虫态死亡率。或者根据某一虫态与下一虫态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回归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3 642-2005 榆蓝叶甲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642 2005 榆蓝叶甲 预测 预报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