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766-2012 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规程.pdf
《DB41 T 766-2012 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1 T 766-2012 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规程.pdf(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DB41河南省地方标 准DB 41/T 7662012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farmland shelterbelts2012-12-18发布 2013-02-18实施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1/T 7662012I目 次前言 .II引言 .III1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规划设计 .35 树种选择 .46 林带设计 .47 防护林带配置 .58 营造林技术 .59 抚育管理 .610 林带更新改造 .711 胁地控制 .8附录 A(资料性附录)农田防护林主要推荐树种 . 10附录 B(资料性附录)农田防
2、护林主要配置模式 . 14参考文献 .16DB41/T 7662012II前 言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厅提出。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黄淮海平原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观测站、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海青、王齐瑞、马小琦、万 猛、赵 辉、凌晓明、樊 巍。本标准参加起草人:高喜荣、杨春华、桑玉强、王 冉。DB41/T 7662012III引言农田防护林作为一项事关根本、影响长远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对粮食生产具有直接性、根本性、源头性的作用
3、。如何以更优化的结构、更高效的配置持续稳定地提供生态屏障作用是当前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重要问题。为规范河南省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实现河南省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加快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及中原经济区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更好地为河南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服务。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吸收国内外农田防护林最新研究成果,特制定本标准。DB41/T 76620121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设计、树种选择、林带配置、营造技术、更新改造、经营管理、胁地控制、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范围内的农田防护林的营造、更新改造、经营管理等。2 规
4、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农田防护林以防止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构建有利于农作物和畜禽鱼生长繁育条件为主,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非点源污染调控、固碳与乡村景观美化等多种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必备的基础性工程。3.2林带农田中带状林分组成的农田防护林。3.3主林带防止主害风而设置的骨架林带,一般与主害风方向垂直。
5、3.4副林带防止主害风以外的风害,与主林带垂直设置的农田林网辅助林带。3.5林网由主林带、副林带多条林带纵横交错组成的网状防护林系统。DB41/T 766201223.6农林间作有目的的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作物在空间或时间序列上间互组合于同一土地的经营体系。3.7林带结构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通常把林带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类型。3.8透风系数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的平均风速之比。3.9疏透度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从林带结构上鉴定其透风状况的指标 。3.10紧密结构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
6、透光孔隙,防风距离较短,疏透度小于0.15,(透风系数小于0.35)。3.11疏透结构透光孔隙在其纵断面上从上到下均匀分布,一般由乔、灌木组成双层林冠,防护距离较大,疏透度0.250.3,(透风系数为0.350.6)。3.12通风结构以乔木为主,具有明显的两个层次,上部为林冠层,有较小而均匀的透光孔隙,下部为树干层,有较大的透光孔隙(通风道),疏透度0.3以上,(透风系数在0.6以上)。3.13林带间距两条平行林带间的距离。3.14林带更新栽植后乔、灌木的生长达成熟龄,或由于病、虫危害等而需进行更替栽植。3.15隔带更新是对主、副林带的距离不大,网格较小的林带更新时,采用隔一带伐去一带更新,在
7、一定年限内,DB41/T 76620123将成熟需更新的林带轮流更新完毕。3.16半带更新是对较宽的林带更新时,将向阳或背风面的林带采伐,2年3年内在新植的幼林开始郁闭时,将原保留的半边林带采伐更新。3.17胁地林带树木影响林缘农作物光照和水、肥等生态因子,导致其生长不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的现象。4 规划设计4.1 规划原则4.1.1 以创建高标准粮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标准,全面规划,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从单一生态防护生向景观异质、生物多样和系统稳定方向转变,最终实现农田防护林高效多功能可持续经营为目标。4.1.2 按生态类型区、农业区划、土壤、灾害性气候的特点,突出主要防
8、护功能,配置相应防护林类型和模式。4.1.3 农田防护林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创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优化配置,实现一林多用,少占耕地,达到防护效益和经济、景观效益最佳。4.2 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包括平原农业生态区的 3 个亚区,即一般平原农业生态亚区、风沙治理农业生态亚区和低洼易涝农业生态亚区;以及山地丘陵生态区 2 个亚区,即豫西黄土丘陵亚区和豫西南、豫南丘陵岗地亚区。4.3 规划内容包括专业调查、小班区划调查、总平面图设计、营造林工程设计、森林保护工程设计和必要的其他工程设计,并对经费进行预算。重点是依据规划区立地类型和土壤、气
9、候等因子来确定农田防护林的结构和配置模式,选择适宜乔、灌、草种类和营造、更新、改造技术。4.4 规划要求农田防护林工程应由具有规划资质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应于造林前 6 个月完成。4.5 规划审查与批准规划完成后,由项目提出单位组织论证和评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4.6 检查验收农田防护林营造工程完成后,要及时建立技术档案,主要包括林带规划设计说明书、图表、施工计划及施工后各项调查资料、质量评价材料及各项批复文件等;同时由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并填写农田林网核查验收表。DB41/T 766201245 树种选择5.1 坚持适地适树和乡土树种优先原则;坚持生态功能、经济价值、景观
10、效果相统一的原则。5.2 依据防护林目的和防护对象选择树种,林带树种要求树体高大、深根、抗风能力、抗逆能力强;农林间作树种要求深根、窄冠、透光率高、农林竞争小。5.3 树种选择应充分考虑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科学搭配。同时还要注意所选树种和农作物之间不能有共生互传病虫害。5.4 区域树种结构要合理,做到多品种、多无性系造林,主栽树种不超过 70%,主栽树种单一品种不超过 50%。5.5 农田防护林主要树种选择参见附录 A。6 林带设计6.1 林带的走向6.1.1 有显著主害风的区域,主林带应与主害风向垂直,其偏角不超过 30;丘陵、岗地主林带应沿等高线设置。6.1.2 无显著主害风的地段,林带方
11、位可因地制宜;低洼易涝区应与农田水利设施结合。6.2 林带结构6.2.1 水土流失较严重的丘陵、岗地类型区,以及种植园、果园、饲养场适用紧密结构;一般农区和风沙区适用疏透结构;风沙区或风沙较小的低洼易涝区适用通风结构。6.2.2 依据立地条件和作物状况,主林带选择疏透结构,其它林带可采用通风结构或疏透结构。6.3 林带间距和网格大小6.3.1 林带间距的大小取决于当地主害风速、林带结构和主栽树种的高度,并结合沟、路的间距确定。林带间距以当地成龄林平均树高 15 倍20 倍为宜;副林带间距可依据具体条件适当加大。6.3.2 网格大小:主林带与主林带、副林带与副林带之间距离大小应在合理利用土地和因
12、害设防的前提下,以发挥最大防护效能、便于机械耕作为原则。 一般农区主林带间距 250m400m, 副林带间距 400m500m,网格面积 10 hm220hm2;风沙区和丘陵岗地水土流失区主林带间距 150m250m,副林带间距 300m 400m,网格面积 5hm210hm2;低洼易涝区结合水利工程,林带间距和网格面积可适当加大。6.4 林带宽度林带宽度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主栽树种而定,以最少林带占地面积和保证适宜的防护效益所需行数为宜。一般主林带 3 行6 行,副林带 2 行4 行。6.5 林带占地比例一般农业区 8%10%,风沙区和丘陵岗地水土流失区 10%12%,低洼易涝区 5%8%。7
13、 防护林带配置DB41/T 766201257.1 结合当地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渠系进行农田防护林配置,还要考虑区域特征、农田性质、农作物种类、灾害特点、树种特性等。7.2 林带配置应充分考虑农业机械化作业要求,按要求预留农机作业通道。7.3 因地制宜根据防护林经营目标确立配置模式,如以防护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经济防护型或用材防护型林带等,同时尽量避免竞争现象。对于生态廊道和城乡一体化绿化重点区域,可适当增加生态景观树种。7.4 根据防护效益发挥进行林带配置为保障防护效益发挥,可实行乔、灌结合,搭配早期速生树种与中期速生树种,缩短林带构建周期;为保障全年有防护效果,可实行落叶树种
14、与常绿树种株间混交;为减少胁地影响,结合立地条件,合理配置深根性树种和浅根性树种;为减少树木间竞争,合理搭配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7.5 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林苗一体化农田防护林配置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7.6 农田防护林主要配置模式参见附录 B 表 B.1。8 营造林技术8.1 苗木质量8.1.1 农田防护林苗木质量按照 GB 6000 执行。8.1.2 苗木质量控制8.1.2.1 尽量采用就近育苗造林和就近调入苗木的方式,并经过检疫。8.1.2.2 尽量做到随起随栽。要需假植时,时间不宜超过 3 天。8.1.2.3 农田防护林应采用级苗造林,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大规格苗木造林
15、。8.2 整地8.2.1 采用带状整地或块状整地,宽度和深度根据造林树种特性、苗木大小、立地条件等确定,带状整地宽度一般为 50cm,整地深度一般为 20cm。8.2.2 地下水位高的造林地采用高垄整地,开沟筑垄,垄宽应以满足防护效益和少占耕地、胁地控制好为原则,同时考虑造林树种特性。垄高一般不小于 30cm。8.2.3 整地一般要在造林前完成,这样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养分吸收利用,同时也利于减少土壤病害。雨季、秋季造林的应提前半月完成整地。8.2.4 种植穴:根据造林设计、不同造林模式配置,种植穴要求做到放线定点挖穴,规格依据苗木规格而定,一般乔木树种 80cm80cm80cm
16、,灌木或小乔木树种 60cm60cm60cm。8.3 栽植密度8.3.1 农田防护林带模式采用品字形栽植。林带的行数要结合主害风、路沟渠特点等而定。8.3.2 农林间作模式因树种不同采用不同的配置密度,行距因经营目的而定。DB41/T 766201268.3.3 林苗一体化配置模式采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栽植密度,实现乔、灌、草多层配置。8.3.4 片林、团状配置、农林间作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效益最佳来设置合理密度。8.3.5 不同模式栽植密度参见附录 B 表 B.2。8.4 栽植方法8.4.1 栽植前,应对苗木进行修根处理,修去病根、断根,提倡采用生根粉、杀菌剂
17、、过磷酸钙浸根。8.4.2 采用大规格苗木造林时,应对苗木进行支撑固定。栽植时应在种植穴底部回填表层熟土,栽植时做到根舒、苗正、土实。8.4.3 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防护效益早日发挥,应做到就近育苗,起苗后及时种植。8.4.4 落叶树种可在冬春季造林,常绿树种应选在在春季造林。8.4.5 为促进造林成活率,应采用造林新技术,如使用生根粉、抗蒸腾剂等。8.5 有条件的可对栽植穴可施底肥,但底肥要与土壤混合均匀。8.6 栽后管理8.6.1 应实行护林员责任制,做到病虫害、人畜破坏等隐患的及时发现。8.6.2 为提高成活率,有条件的地方可追施肥料。应对新造防护林进行适当修剪整形;新造林地要及时浇水,同
18、时也要防止雨季积水;生长季应追肥,同时做到及时松土,去除藤蔓。8.6.3 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提倡采用生物防治。8.6.4 补植应在雨季、秋季或冬春季补植,补植苗规格应与初植苗一致。应保证成活率 90%。8.7 具体造林树种的造林技术按照 GB/T 15776-2006 执行。9 抚育管理9.1 认真落实农田防护林管理责任制,实行集约经营。对以防护为主的林带,要明确管理责任,实行责任人负责制;农田防护林中的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等应实行集约化经营。9.2 创新农田防护林管理体制,对于应用林苗一体化建设农田防护林的地方,可实行公司+农户模式。有利于农田防护林的可持续经
19、营。9.3 后期管理9.3.1 造林后连续抚育 3 年5 年,每年 1 次2 次。9.3.2 及时做到平茬、除孽、抹芽、接干、修枝等,促进防护效益发挥。9.3.2.1 平茬主要适宜树种有白蜡、紫穗槐、簸箕柳等。平茬一般在造林后或造林后 1 年进行,每年1次或2年1次。9.3.2.2 为减少侧芽萌发过多,影响主干生长,应对速生、萌生能力强、侧枝发达的树种进行除孽、抹芽,如刺槐、泡桐、杨树等。DB41/T 766201279.3.2.3 接干可培育高大优质用材及促进林木速生丰产。适宜树种泡桐、速生楸等。9.3.2.4 修枝有利于促进林木生长,减轻病虫害,调整林带疏透度,增强防护能力。修枝强度视防护
20、林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 25%为宜。修枝季节宜在生长季,树木开始抽枝时候最佳。经济林木修剪要利于结实。9.3.2.5 林带中的经济树种,可根据树种特性进行修剪,采摘果实不能损坏树体和树型。9.3.3 抚育间伐9.3.3.1 间伐开始时间一般以防护林树冠和根系生长发生互相干扰时,来确定第一次间伐时间。根据树种特性、林龄、初植密度、立地条件等确定。一般速生树种为 3 年5 年。9.3.3.2 间伐强度立足防护效益,兼顾经济收入,同时要因地制宜确定适当间伐强度。一般间伐强度在 16%25%左右,防风固沙林要小于 15%,间伐后的防护林疏透度应不低于 0.30.5。9.3.3.3 间伐方式主要有隔行间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1 766-2012 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规程 766 2012 农田 防护林 营造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