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2016-2016 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pdf
《DB33 T 2016-2016 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3 T 2016-2016 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pdf(2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07.060 A 47 DB33 浙江省 地 方 标 准 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for village 2016 -09 - 30 发布 2016 - 10 - 30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2016 2016 DB33/T 20162016 I DB33/T 20162016 II 目 次 前言 .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防灾计划 3 4.1 气象防灾减灾风险地
2、图 . 3 4.2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 4 4.3 气象灾害应急计划 . 4 5 乡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 4 5.1 组织建设 . 4 5.2 服务组织 . 5 5.3 “五有”要求 . 5 6 信息员队伍 . 5 6.1 人员配备 . 6 6.2 职责要求 . 6 7 监测与服务设施 . 6 7.1 乡(镇)自动气象站建设 . 6 7.2 生态环境等气象监测设施建设 7 7.3 气象信息收发 设施 7 7.4 气象预警服务网络 7 7.5 相关指标 7 8 应急准备与响应 7 8.1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 7 8.2 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8 8.3 防灾警示与避灾场所 8 9 防雷减灾 .
3、 8 9.1 农村防雷安全隐患排查 . 9 9.2 农民住宅防雷装置安装 . 9 9.3 乡村公共场所防雷装置 . 9 10 科普培训与宣传 9 10.1 科普培训 9 10.2 科普宣传 9 11 长效机制 9 12 其它 . 10 DB33/T 20162016 III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乡村气象防灾减灾风险地图常用符号 . 11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乡村气象科普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 . 16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指标解释 . 18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评估细则 . 19 DB33/T 20162016 IV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
4、-2009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由浙江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 浙江省气象学会、浙江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 张克中、张力、朱菊忠、张梅、万奎、江杰。 DB33/T 20162016 1 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的术语和定义、防灾计划、 组织体系 、信息员队伍、监测与服务设施、应急准备与响应、防雷减灾、科普培训与宣传、长效机制方面的要求 。 本标准适用于建制乡(镇)、村 的 气象防灾减灾 建设,街道、社区 可 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5、。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44 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952 农村民居雷电防护工程技术规范 DB33/T 912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DB33/ 1066 村镇避灾场所建设技术规范 农村房屋防雷设计施工实用图集 ( 图集号 2011ZJFL01)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气象灾害 台风、暴雨、大风(龙卷风)、暴雪、寒潮、低温、霜冻、道路结冰、高温、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和霾等所造成的灾害。 3.2 气象次(衍)生灾害 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
6、、森林火灾等为气象次(衍)生灾害。 3.3 气象协理员 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三农”等相关工作,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的乡(镇)工作人员。 3.4 气象信息员 DB33/T 20162016 2 村、农业园区(基地)、社会组织等开展气象应急、信息传递、灾害报告与调查、科普宣传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经乡(镇)同意并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的人员。 3.5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 车站、港口(码头)、旅游景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及其它易因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安全事故或直接影响经济、社会运行正常秩序的单位,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并予以公布。 3.6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
7、单位联系人 所在单位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且承担本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络工作,并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的人员。 3.7 气象信息员队伍 乡(镇)气象协理员和村、农业园区 (基地 )、社会组织气象信息员以及乡村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联系人所组成的队伍。 3.8 乡村气象服务组织 由乡(镇)气象工作站、村气象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所组成的气象服务组织。 3.9 传播节点 依法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的乡村气象服务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3.10 灾害应急预案 乡(镇)为应对灾害而制定的包括应急组织、预防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应急指挥、应急处置、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应急方案。 3.11
8、 灾害应急计划 村、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等为应对灾害而制定的组织、处置、救援等方面的应急方案。 3.12 灾害风险管理 评估和降低灾害风险,制定和采取灾害风险政策与措施的过程,包括灾害风险识别、灾害风险控制、灾害风险规避等内容。 3.13 村主职干部 行政村党 组织书记、村主任、村会计三要职人员。 DB33/T 20162016 3 3.14 应急演练 推演灾害发生的情境,依据应急预案(计划)开展演习。 3.15 气象风险隐患点 气象灾害及次(衍)生灾害多发重发区域内的风险隐患地段或地点。 3.16 防灾减灾 防灾是指灾前采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预防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
9、及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减灾是指通过灾害风险防御管理并采取应对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或影响。 3.17 风险地图 基于基础地理信息,叠加标注灾害风险等级、防灾减灾资源、防灾管理信息等的区域地图。 3.18 灾害群测群防机制 由气象、民政、国土 资源 、水利等服务组织、服务队伍及群众参与,对灾害进行群体监测、群体防范的工作机制。 3.19 视频会商系统 基于视频、音频和数据传输合一的双向或多向的高速通信网络,实现远程会商的会议系统。 3.20 自动气象站 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自动进行气象要素观测和资料收集、传输,并实现数据共享的气象监测设施。 3.21 防雷装置 建(构)筑物上或附近用于
10、防范雷电灾害的接闪杆(避雷针)、接闪带(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电涌保护器等装置。 4 防灾计划 4.1 气象防灾减灾风险地图 4.1.1 乡(镇)、村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相关工作,提供绘制风险地图所 需的基础资料,负责辖区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防灾减灾资源等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DB33/T 20162016 4 a) 自然环境:陡坡、洼地等特殊地貌,洪涝、泥石流、干旱、森林火灾、海洋灾害等气象衍 (次 )生灾害的多险多发地带,河流和密集住宅区等危险地区,以及乡(镇)、村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隐患区; b) 社会环境:老弱妇孺、身心障碍者、外来务工人员等灾害弱势及民众情况,人员集
11、中的自然村、民宿区的分布情况,建造年代久远、结构危险房舍等老旧建筑物情况,桥梁、堤防、学校、医院、厂矿、人口密集的场所、街道集市等重要设施情况,相对较安全的区域等; c) 防灾减灾资源: 避灾场所设施可容纳人数、应急物资储备场所,紧急转移路线,乡村行政办公场所、气象工作 (服务 )站,气象监测设施,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农村应急广播等气象服务设施等。 4.1.2 乡(镇)、村委托相关机构和单位 按 照 GB 15944 和附录 A 绘制当地气象防灾减灾风险地图,规范标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防灾减灾资源等内容和图标。 4.1.3 乡(镇)、村通过当地科普长廊、宣传窗(牌)等形式将风险地图告知群
12、众,规避灾害风险隐患。风险地图信息有变动的应及时更新。 4.2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4.2.1 乡(镇 )应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人员 伤亡、经济损失等设定预案启动标准,明确应急组织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响应 、应急指挥、应急处置、保障措施。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4.2.2 乡(镇)按预案启动标准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对防范措施。 4.2.3 乡(镇)每年组织村主职干部、气象信息员、重点单位联系人和当地群众代表至少参加一次本级或上级组织的气象灾害相关应急演练。应急演练包括组织指挥、预警信息传递、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
13、4.3 气象灾害应急计划 村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根据当地气象灾害发生特点,编制气象灾害应急计划,明确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的组织领导、应急响应、处置措施及责任人、风险隐患点、转移安置对象、紧急转移路线、避灾场所等,报乡(镇)备案。 5 乡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5.1 组织建设 5.1.1 明确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落实乡(镇)、村责任人,乡(镇)、村建立相互联动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制度。 5.1.2 乡(镇)要与上级气象、民政、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等涉灾管理部门建立相互协调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村主职干部配合乡(镇)和上级有关部门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5.1.3 乡村气象
14、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应融入当地自然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5.2 服务组织 DB33/T 20162016 5 5.2.1 乡(镇 )建立气象工作站,纳入乡(镇)工作统一管理;村根据人口密度、灾害风险等级、经济状况等因素,量力而行建立气象服务站。 5.2.2 乡(镇)、村按照“五有” (有职能、有人员、有场所、有装备、有制度 )要求,建设气象工作站或气象服务站。 5.3 “五有”要求 5.3.1 有职能 5.3.1.1 乡(镇)气象工作站应做好本辖区气象灾害及次(衍)生灾害群测群防、信息员队伍建设、预警信息传递等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 5.3.1.2 村气象服务站应做好当地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的接收传
15、递,协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气象防灾避险等相关工作。 5.3.2 有人员 5.3.2.1 乡(镇)气象工作站由乡(镇)分管防灾减灾的领 导、气象协理员组成,水利专管员、地质灾害巡查责任人、民政助理员、农技人员等相关人员参与。 5.3.2.2 村气象服务站人员由村气象信息员和便民服务中心、农村综合服务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等相关人员组成。 5.3.3 有场所 5.3.3.1 乡(镇)气象工作站应有固定场所,设在乡(镇)政府办事大厅或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内。 5.3.3.2 村气象服务站统一纳入村便民服务中心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农业技术推广站。 5.3.4 有装备 5.3.4.1 乡村气象工作(服
16、务 )站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和宽带网络等设施,与当地气象信息服务平台互联互通。 5.3.4.2 乡村气象工作 (服务 )站设置气象服务产品资料架,方便群众查阅。 5.3.4.3 乡(镇)气象工作站设置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每月会商通报不少于 1 次,灾害天气来临增加会商频次。 5.3.5 有制度 5.3.5.1 乡(镇)气象工作站应纳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目标考核,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5.3.5.2 乡(镇)气象工作站应建立村气象服务站运行、服务产品更新分发、视频会商通报、灾情收集上报、应急计划修订等管理制度。 5.3.5.3 村气象服务站建立预警信息传递、信息报送、气象设施巡查与维护等工作制度。 6
17、信息员队伍 6.1 人员配备 DB33/T 20162016 6 6.1.1 乡(镇)配备 1 名至 2 名气象协理员,由乡(镇)政府指定相关工作人员担任或兼任。 6.1.2 村配备不少于 1 名气象信息员,由村主职干部或相关人 员兼任。农业园区 (基地 )、社会组织按照工作实际要求配备 1 名以上气象信息员。 6.1.3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配备 1 名以上联系人,由单位分管安全的人员兼任。 6.2 职责要求 6.2.1 气象协理员职责 气象协理员职责包括: a) 协助本辖区气象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工作。配合气象部门做好辖区内气象设施的普查、建设、维护、故障报修。指导当地群众和农业经营主体充分
18、利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和农用天气预报等服务产品; b) 开展气象证明、防雷咨询等气象便民服务。定期向当地政府和气象主管机构反馈群众服务需求。做好气象灾害预警等服务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利用互联网、农村广 播、智能终端、电子显示屏、农民信箱、手机短信平台等,及时接收和分发气象灾害预警等服务信息,必要时动员相关责任人通过电话、对讲机、大喇叭、入户通知等方式通知到重点区域和人群; c) 负责辖区内气象灾情的收集和报告。重点关注强对流灾害天气(雷雨大风、龙卷、冰雹)及大范围极端天气(暴雨、台风、寒潮、积雪),及时收集、报送相关灾情信息,参与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应急处置、灾情调查、评估鉴定; d) 开展气象防灾
19、减灾科普工作。参加上级气象知识培训,组织辖区内气象科普活动,向群众普及台风、暴雨、雷电、大风(龙卷风)等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增强公众防灾风险意识和避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e) 承担当地政府和气象主管机构其他相关工作。 6.2.2 气象信息员职责 气象信息员职责包括: a) 承担气象灾害预警等服务信息的接收和传递; b) 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调查等防灾减灾工作; c) 负责区域内气象灾情的收集和报告; d) 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参与县乡组织的气象知识培训。 6.2.3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联系人职责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联系人职责包括: a) 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应急联络等相关工作; b) 负责本
20、单位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 c) 协助气象部门开展灾情调查; d) 参与气象科普和防灾知识培训。 7 监测与服务设施 7.1 乡(镇)自动气象站建设 7.1.1 乡(镇)至少建设 1 套能测定四要素(温度、雨量、风向、风速)的自动气象站。 DB33/T 20162016 7 7.1.2 自动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应相对空旷、通风,占地面积 8 米 8 米 (使用风杆缆线 ),或不小于 5 米 5 米。 7.1.3 乡(镇)应落实自动气象站探测环境保护职责,指定人员协助气象主管机构开展站点选址、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安全保护工作。 7.2 生态环境等气象监测设施建设 7.2.1 按照统一规划布局,根据
21、当地生态建设、乡村旅游保障需求,乡镇、村协助气象主管机构设置灰霾、负氧离子、能见度等气象监测设施。 7.2.2 按照统一规划布局,根据当地农业生产、防雷 减灾需求,乡镇、村协助气象主管机构设置农业气候、大气电场、闪电定位等气象监测设施。 7.3 气象信息收发设施 7.3.1 乡(镇)应统筹共享区域内农村应急广播、乡村电子显示屏等设施资源,依法传播和直接推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及时传递给当地村民。 7.3.2 村所在地或人员密集场所至少有 1 套气象预警大喇叭或气象显示屏、气象信息平台等固定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并确保信息传播系统常态运行。 7.4 气象预警服务网络 7.4.1 乡(镇)应将辖区内防
22、灾责任人、村主职干部、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联系人等传播节点和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农家 乐业主等农业经营主体的手机号码群组统一纳入气象工作站短信发布平台或农民信箱平台。 7.4.2 遇重大气象灾害,气象预警信息传播节点应利用农村应急广播、手机短信、电话、微信、微博等各类渠道由点到面迅速向群众传递预警信息;遇断电等紧急情况使用对讲机、锣鼓、入户通知等方式将信息及时传播到每户村民。 7.5 相关指标 7.5.1 乡(镇)自动气象站设置密度应符合区域内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 90%以上的要求,正常运行保证率达到 99%以上。 7.5.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播固定设施
23、普及率达到 90%以上。 7.5.3 乡(镇)、村以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等传播节点收到当地气象 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 , 通过各种气象预警传播渠道向本地、本单位群众进行传递;收到台风、暴雨、大风(龙卷风)、暴雪、雷电、冰雹等橙色以上级别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含更新、解除信息)后 15 分钟内快速完成传递。 8 应急准备与响应 8.1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 8.1.1 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按照 DB33/T 912 要求,分解和落实气象防灾减灾整治措施。 DB33/T 20162016 8 8.1.2 乡(镇)区域内的村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学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主动采取自防自救,参
24、与气象灾害抢险救灾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跨区域、跨行业参与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互救互助等 活动。 8.1.3 县级人民政府当年公布的乡(镇)、村区域内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在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和乡(镇)气象工作站的指导下,一年内开展并通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相关电子台帐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8.1.4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按以下职责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a) 每年组织开展防灾应急演练或派员参加有关部门、乡(镇)组织的应急演练; b) 确定气象灾害防御联系人,承担气象灾害防御联络、预警信息传递等工作; c) 配备必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 d) 明示避灾场所、转移路线等气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3T2016 2016 乡村 气象 防灾 减灾 建设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