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2009-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规程.pdf
《DB33 T 2009-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3 T 2009-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规程.pdf(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40 B65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33/T 2009 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belt-based bio-control of forest fires 2016 - 05 - 12 发布 2016 - 06 - 12 实施 浙 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20092016 I 前 言 本标准 依据 GB/T 1.1-2009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由 浙江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 浙江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 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
2、院、 宁波市林火监测信息中心、衢州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淳安县林业局。 本 标准主要 起草人: 杜国坚、 李修鹏、陈友吾 、宋其岩 、倪荣新、杨华、唐陆法、程诗明、陈卓梅、吴智敏、翁永发、李红俊、余启国、杨在娟。 DB33/T 20092016 1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 准规定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术语 和 定义、规划、设计、营建与管护、检查验收、档案管 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3、文件。 GB/T 15782 营造林总体设计规程 LYJ 127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LY/T 1607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DB33/T 177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 质量 等级 DB33/T 653.1 林业容器育苗 第 1部分:苗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物防火 林带 在 林区 内 ,采用 抗火、耐 火 树种人工营造或利用现有林分改造培育的, 具有阻 隔林火蔓延 功能 的带状 或块状(以下简称带状) 林分 。 3.2 主生物防火林带 沿 省、市、县行政界及重点 防火 区山脚、山脊线 或 与主风方向垂直 建设的 生物防火林带。 3.3 副生物防火林带 沿乡镇行
4、政界及阻隔林火蔓延的小区分隔带建设的 生物防火林带 。 3.4 新建型防火林带 DB33/T 20092016 2 在宜林的 林地上, 采用 人工造林的方法 新 建 而成的防火林带 。 3.5 改建型防火林带 在 有林地上,通过分年伐除非目的树种,保留抗火、耐火树种,并在林中空地补植防火树种进行改造培育而成的防火林带 。 3.6 培育提高 型防火林带 对现有生物防火林带采取 拓展宽度、 修复断带 、补植及 垦抚、施肥 、 清除林内 易燃杂草灌木 等 措施,促进防火树种生长 , 提高 林带质量 和防火功能 而建成的防火林带 。 3.7 直接界定型生物防火林带 在 森林防火规划 范围内, 具有阻隔
5、林火蔓延 功能 的 现有 带状林分 的生物防火林带 。 3.8 经济型生物防火林带 由 经济树种 、珍贵用材树种 组成,能提供油料、干 鲜 果 品、工业原料、药材 、 珍贵木材及其它林副特产品,具有 阻隔林火蔓延 功能 的带状林分 。 3.9 生态型生物防火林带 以防火功能、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等 生态 效益为主的 带状林分 。 3.10 景观 型生物防火林带 具有 防火功能、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等 生态 效益和 景观功能的 带状林分 。 4 总则 4.1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以县为单位进行总体规划。 4.2 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类型分为主防火林带和副防火林带。生物防火林带按建设方式分为新建型、
6、改建型、培育提高型和直接界定型。 4.3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措施和经营管理活动应有利于增强防火林带的防火功能、环境保护和生态效能。 4.4 加强生物防火林带的管理,严禁商业性的采伐利用。在林带的抗火阻隔功能严重下降时,应及时进行更新。 5 规划 DB33/T 20092016 3 5.1 规划任务 明确建设范围、目标、内容、规模与重点;统筹安排 工程 布局与进度; 估 算投资规模,合理 安排建设资金,明确筹资渠道,分析与评价 实施的综合效益。 5.2 基本原则 5.2.1 统筹规划、生态优先。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生物防火林带规划,县属国有林场或其它经营单位纳入所在县统一编制。在需要营建生物防
7、火林带的林地内造林的,应与其它营造林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5.2.2 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生物防火林带应优先布设在森林火灾易发、频发的重点地段。防火网格规划控制由大到小,建设顺序应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 5.2.3 封闭成网、效果最优。生物防火林带的布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生物、非生物阻隔带,尽量封闭成网,以最短的林带长度(密度)获得 最大的防护面积与效益。 5.2.4 防火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在山脚林田(地)交界处、立地条件较好的下坡、沟谷区域,可发展常绿、抗火、耐火的经济型防火林带。 5.2.5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防火树种应有抗燃、阻燃性,并适应所在立地条件。同时,应根据不同林
8、地条件和防火林带建设类型及建设方式,因地制宜地选择防火树种。 5.3 林带区划 5.3.1 重点建设区 域 生物防火林带重点建设区域包括交通干线两侧视线可 见 范围内的山林、自然保护区(小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镇村周边山体、大型水库库区范围山体、重点公益林区、重要林特产业区、易燃 针叶林大面积连 片分布区 、集中墓葬区、军事基地及油库、仓库等 其他重地 。 5.3.2 一般 建设区域 重点建设区域以外的其他森林火灾易发区域,包括县乡村级公路两侧山体、一般公益林、乡村林场、中型水库或水源保护区等。 5.4 林带规划 类型 5.4.1 新建型 地类 现状为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宜林地
9、 、生土带 ,或为由阳性乔灌木树种组成的有林地 ,或 为 疏林地 , 或为造林成活率低于 40的生物防火林带 可规划建设新建型生物防火林带。 5.4.2 改建型 现有林分组成树种中有较多的抗火、耐火树种 的有林地 可规划建设改建型生物防火林带。 5.4.3 培育提高型 地类 现状为 生物防火林带, 造林保存率低于 80 , 郁闭度小于 0.5但大于 0.2,或林带宽度不够或生长不好,具有培育成林的潜力 可规划为培育提高型生物防火林带 。 5.4.4 直接 界定型 DB33/T 20092016 4 林分具有较好的阻隔林火蔓延的功能, 结构稳定, 生长健康,无重大病虫危害 , 郁闭度 0.7以上
10、,或 经营管理集约,林地内易燃 的枯落物及杂草、灌木较少 可直接界定为生物防火林带 。 5.5 林带密度 根据 自然条件、树种组成、经营强度 、火险等级合理确定 林带 密度。 重点建设区域 防火带阻隔网格不大于 100 hm2; 一般建设区域防火带阻隔网格 可控制在 500 hm2 1 000 hm2。 5.6 林带宽度 林带宽度应以满足阻隔林火 蔓延为原则, 一般不小于被保护林分成熟林木的最大树高。 重点 防火 区域 主防火林带 20 m, 副防火林带 10 m; 一般 防火 区域 主防火林带 15 m, 副防火林带 10 m。 陡坡和峡谷地段的林带应适当加宽。 6 设计 6.1 设计 要求
11、 6.1.1 应在规划批复的基础上,根据建设内容和特点,进行详细的专业调查。 6.1.2 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林业勘察设计 (调查规划 )或绿化造林设计单位负责编制。 6.1.3 设计方案一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经原批准部门同意后,委托原设计单位作出相应修改并报原批准部门重新审批。 6.2 总体设计 6.2.1 生物防火林带 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按批文要求进行总体设计。 6.2.2 文件由总体设计说明书、设计图、附表和附件四大部分组成。 6.2.3 文件的编制质量应符合 GB/T 15782 的规定。 6.3 林带布设 应根据不同区域实际需要 及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3T20092016 生物 防火 林带 建设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