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从 “传贤 ”到 “传子 ”,从 “公天下 ”到 “家天下 ” A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C不利于社会进步 D在以后列朝列代没有被沿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从 “传贤 ”到 “传子 ”,从 “公天下 ”到 “家天下 ”即为禅让制到世袭制,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转变。上层建筑的变化根源于经济基础的变化,根据所学可知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从而推动了奴隶制文明的发展。因此 A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均不正确
2、。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 “公天下 ”到 “家天下 ”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省 ”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主要靠中央官制的调整,而行省制度是元朝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而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不属于中央官制。因此C项不是行省制度的影响。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
3、管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省 ”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因此 C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行省 唐史记载: “太宗在洛,登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与此相关联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先秦时期的世官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根据材料中 “唐太宗 ”“进士 ”可知材料中的选官制度为唐代的科举制。科举制的实行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4、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科举制 公元前 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 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应该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郡守或县令,排除 B项;推荐地方人才属于选官制度,也是有地方行政长官推举,排除 C项;根据所学可知刺史在初设时是为了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其特征是位卑权重,代表中央行使监察职责。 A项符合题意。因为不是州、刺史不是郡县上一
5、级的行政区划和行政长官,因此不能对地方官加强控制与管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刺史制度 下列地方行政机构最初作为监察区出现的是 郡 县 州 道 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郡县一直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排除 ;汉初设置州刺史监察地方诸侯和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和军权。而作为监察区的州逐渐变为郡之上的地方行政区划。唐朝贞观年间分天下为 10道,派黜陟使或观风俗使分巡,此时的道为监察区。唐玄宗时改全国为 15道,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行政区划。
6、宋代的路是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因此 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地方监察区向行政区的转变 著名导演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热播,影片的主题是 “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 ”。把秦始皇称为 “大英雄 ”最主要的依据是 A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B确立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C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制定了有利于统一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 D留下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光彩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强调的是秦始皇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作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故 A符合题意。 B强调的是
7、在政治制度上的贡献; C强调的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对后世; D强调的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有利于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也是前面所述历史贡献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走向 “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秦统一 下列具有监察功能的官职是 丞相 御史大夫 刺史 中书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牵制丞相以尽其监察职能,汉代设置刺史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监察地方的诸侯和高官,唐代的中书是中央行政官员,负责草拟颁发诏令。因
8、此具有监察功能的官职是御史大夫和刺史, D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古代监察制度 秦始皇在中国古代最先采用 “皇帝 ”的称谓,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势地位 B将自己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 C深感自己的不足,要向古代圣贤学习 D统一中国大业完成,秦始皇志满意得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的最高统治者都先后尊号为王。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天下大定,如果不改名号无以称成功。于是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以体现其至高无上的皇权。因此 ABD
9、的表述是正确的, C的表述是错误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走向 “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皇帝制度 有学者在论述 “国体 ”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 “部落时代 ”“封建时代 ”“郡县时代 ”三个时代。其中 “封建时代 ”对应的是 A黄帝时代 B西周 C秦朝 D西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所谓的部落世代应该指原始社会时期,氏族部落成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对应的应该是 A项。所谓封建时代指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实行的分封制。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地方诸侯国成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 B项符合题意。而到了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此后基本定型。
10、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 宋朝形成了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可知相权一分为三,且各不相知,而非唐朝时期三省之间相互合作。因此在想的职权范围扩大不符合事实;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二府三司是中央机构,谈不上对地方行政控制加强。因此 ABD都不符合题意。宋代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相权进行分割,体现
11、了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C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二府三司 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 A定期朝觐秦始皇 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 C按受秦始皇任命 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 “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可知赵佗、任嚣是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任职。分封制下地方诸侯要定期朝见周天子,秦废除了分封制,故排除 A;郡尉掌管兵事 不负责财政,排除 B项;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是中央
12、丞相的职责,排除 D项。根据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C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走向 “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郡县制 唐朝后期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所述现象发生在唐朝后期。根据所学可知影响唐朝后期社会安定的因素主要有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和宦官专权。从 “藩臣 ”可知是地方官员,根据所学可知为地方节度使;从 “贡赋不入于朝廷
13、”可知节度使拥有地方征税大权; “实非王臣 ”表明此时的节度使已不再听从中央召唤。这都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唐朝藩镇割据 元史 百官志七记载: “行中书省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 (中书省 )为表里。 ”这 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 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中书省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 ”表明行省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同时 “与都省 (中书省
14、 )为表里 ”说明在掌握地方大权的同时要听命于中央,因此 D项说法符合题意。从 “行中书省统郡县 ”可知 A项表述不准确;材料未体现地方分权,机构牵制;也未提及多渠道的信息,因此 ABC是不符合题意的。 考点:古 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行省 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 A小农经济的兴盛 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工匠水平的高超 D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征用大量的劳动力 ”表明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是一般平民之力无法完成的,必须依赖强
15、大的中央政府,由国家出钱组织民力完成。而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完成此类工程的先决条件,故选 D。小农经济兴盛不是在秦时;建造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不是正确决策;工匠的技艺高超是条件之一但不是主要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走向 “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汉初在地方上实行 A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B郡国并行 C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D实行刺史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初刘邦错误的吸取了秦朝 “孤立而忘 ”的教训,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部分的恢复分封制。排除 A项;因此
16、汉初在地方上实 行的是郡国并行, B项符合题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是在东汉,排除 C项;刺史制度是在汉武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而实行的监察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走向 “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郡国并行制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其积极作用主要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削弱了专制皇权 C通过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D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区划,因此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之说错误,排除 A;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因此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
17、 B;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不符合三省六部的作用,排除 D;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三省六部 下图中秦代砖文为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 “海内皆臣 ”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 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没有体现出水陆交通网的规模、体系,排除 A;没有提及疆域四至范围和人口数量,排除 B项;材料也没有关于秦朝法律的相关表述,排除 D项。海内指的是领土范围内,海内皆臣说明秦完成了国家
18、统一,四海臣服于中央。 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走向 “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秦统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这种 “认祖归宗 ”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祭祖的习俗和 “认祖归宗 ”的情结都与血缘因素有关。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井田制属于经济因素,因此排除 CD项。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因此宗法制度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宗法制 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共有儿子 26个,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
19、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 “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 A世袭制的父死子 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可知晋武帝之所以没有更换太子主要是听从了 “立嫡以长不以贤 ”的建议。 A项没有分出嫡庶长次,不符合题目的条件限制。晋武帝听从了皇后的建议,因此C项也不合要求。太子司马衷天生痴愚而最终仍为太子,所以不是尚贤原则,排除 D项。故 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 宗法制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 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 “社会政治大转型 ”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 “从秦国开始 ”“ 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可知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确立推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而巩固郡县制。因此 B项符合题意。 A项是经济,不属于政治转型, C项属于思想领域, D项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应该是春秋时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河南 周口 中英文 学校 10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