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安徽安庆市望江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安徽安庆市望江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安徽安庆市望江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安徽安庆市望江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载:公元前 546 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 “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 ”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 “仆仆于晋、楚之廷 ”。这段记载反映出( ) 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B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 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D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材料的准确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 “宋国 ”的斡旋下和宋、郑等国 “仆仆于晋、楚之廷 ”说明了诸侯国之间形成了同盟,均足
2、以证明当时分封制度的确受到较大破坏、名存实亡。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的破坏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 “三代有道之圣人,非两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两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 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西方靠 “民众自治 ”可以长久 C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D “三代之政 ”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解读,材料中郭嵩焘是和李鸿章
3、等人同时代的洋务派官员,他不可能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据题中材料重点突出介绍西方民主政治与中国 “三代之政 ”、 “圣人治国 ”相比的可持续性、优越性,综合判断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洋务派官员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观察与思考。 冯友兰教授说: “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灭国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灭国统一了中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退黑暗时期 中世纪 ”。以下说法不能论证作者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要建立的是君权神授的封建国家 B西方基督教思想对太平天国影响巨大 C太平天国的纲领没有体现反对殖民主义本身 D太平天国的主张不能超越封建社会,具
4、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 力, “不能论证作者观点 ”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冯友兰教授否定太平天国的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推行神权政治,反对帝国主义与神权无关,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 ”“ 合议即成 ”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5、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 ”等信息说明甲午战后,南京条约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均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签定, A、 B、 C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很多人思想观念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下图所示为 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 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答案:
6、 B 试题分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中 “1917年 ”可以直接排除 AD,维新变法失败于 1898年,国民革命开始于 1924年,由图片中的信息 “( 1917年)新知事 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 是旧官僚之行为 ” 可以看出是其所为有尊孔复古的色彩,可排除 C;辛亥革命虽然发生了好几年了,但是仍然有守旧官僚和守旧行为以及守旧思想存在,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900 1901年间,上海地区 “言爱国者 ”,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7、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已经开启了救亡运动的历程,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社会风气相对较为开放,材料强调的是是否废除帝制之争,所以不能确定为都主张废除帝制,结合 “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可知当时革命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当时社会主流依然是改良,所以 A、 B、 C错误,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的影响 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 “广州聘请苏联顾问 ”, “武汉群
8、众集会庆祝胜利 ”, “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 ”, “攻克南京 ”、 “北京周边战事连连 ”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 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 ”、 “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 ”、 “攻克南京 ”可得出应为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所取得的攻占武汉、南京和收回汉口、九江等租界的史实, C符合题意;苏联成立于 1922年,晚于辛亥革命( 1911年)和五四运动( 1919年), A、 B在时间上不合题意;全面抗战时期,英、美等国与日本的
9、关系逐渐交恶,与题目中的信息 “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 ”不符 , D错误。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1930 年 6 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当时(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 “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 ”体现了作者认为城市是
10、关键,再依据 “1930年 ”“中共党内有人 ”,综合信息可以得出李立三主张城市中心暴动论,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A项与材料不相符合, 1927年中共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B、 C对国情的分析不合史实。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 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
11、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运动是从 1924年至 1927年,而中华苏维埃共国宪法大纲是20世纪 30年代颁布的, A表述有误;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而大纲里规定富农不能享有相关民主政治权利,划为对立阶级力量, B“全面贯彻 ”说法错误;富农等可团结为革命力量的阶级被错误打 击,说明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C说法符合题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正是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表现, D“消除了 ”说法错误。 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
12、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 “左 ”倾错误路线 C发表 “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 ”是指 20世纪 30年代伴随日本侵华步骤的加快,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对峙所代表的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因此中共积极主动的提出了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主张, C符合题意, A D与材料中时间特征不符,八七会议发生在长
13、征之前,七大召开在长征之后; B项解决的是中共内部问题,没有涉及中日关系问题。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 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 ”它描绘的是( )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北方山岭 ”、 “华南的稻田 ”及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可以得出当时中国从南到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起来, C
14、的表述符合题意。 “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而国民革命主要在南方发展, A表述不符合题意; “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当时没有形成 “统一的指挥 ”, B不符合题意; “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状况,当时没有形成 “统一的指挥 ”, D不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 三次高潮。关于这 “三次高潮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15、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与分析归纳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而解放战争的领导阶级则是无产阶级, A的表述有误;国民革命的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不一致,排除 B;三个革命的革命对象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但是革命的领导不一致,排除掉 D;三个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都是反 帝反封建,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与解放战争比较 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 19902006 年就 “十
16、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 ”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表 咨询答案: 1990( %) 1997( %) 2004( %) 2006( %)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观察数据表格分析认识的能力,依据表格中数据变化可以得出俄罗斯
17、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仍在进行中, 正确;据图表可知不同意见所占比重均不小,这表明俄罗斯人对这段历史分歧很大, 错误;从图表中可知很多人关注这段历史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开辟了新时期 ”,这些内容构成了昔日苏联大国荣光,故表明俄罗斯人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正确;据图表可知俄罗斯人关注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历史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而非仅仅经济, 错误,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反思 据史记 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口述
18、史料收集 B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素养的基本了解与认识,材料中司马迁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B符合题意; AC 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司马迁是私人著史,不是秉承朝廷旨意,D不合题意。故选 B。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研究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 帝国主义侵略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
19、使中国沦为 半殖民地 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 “趋势 ”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 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材料 “将鸦片战争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即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鸦片战争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中国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的作用,据此分析可知 AB都不是近代化的趋势。 C 项描述错,侵略者是对被侵略者进行侵略破坏的角色,
20、在某些情况下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这是从客观角度来讲的。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鸦片战争 的影响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注意紧扣 “德国 “,分析备选项 A内容表明议会在国家居于中心地位,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实际情况不符合。 B内容反映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
21、责任内阁形成前的特点。 C与法国相似, “上议院主用世爵 ” 中上议院指的是德国的联邦议会, “君权仍重 ” 更能看出是德国的情况, 故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国政体的特点 1880年 7月法国政府规定 :“凡 1880年 7月 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 ”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宪法规定议会有特赦的权力 B希望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C国民议会中君主派力量强大 D欲借助工人力量建立共和政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材料中法国政
22、府赦免政治犯,既包含激进的公社战士,也包含落后的君主派,联系法国法国的政治状况,法国 1875年宪法颁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为了巩固这仅以一票优势获得通过的来之不易的共和制,需要通过缓和法国的社会矛盾求得法国的安定团结。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中国古代, “天 ”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 “天子 ”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 “承天 ”而 “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 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
23、了宗法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缘于秦朝的 “大一统 ”, A的表述不合史实;祖先崇拜早在原始社会即已产生,早于秦始皇确立的皇权至上的原则, C不合史实;宗法制度衰落于春秋时期,早于题目中的 “秦汉以后 ”,排除 D;由题目中的信息 “皇帝 祭天 表明自己 “承天 ”而 “子民 ”“官员、百姓 祭拜 祖先 ”反映了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安徽 安庆市 望江 中学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