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 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 “天子五载一巡守 ”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 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 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 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秦始皇看来统一六国其个人贡献不仅功过 “三皇五帝 ”,更远远超越周天子,材料中 “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 “天子五载一巡守 ”的古制 ”正是秦始皇巡游四方彰显个人功劳的真实体现,当然其中也包含宣扬国威,安定天下的政治目的,所以答案:选 A
2、,B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秦始皇并没有直接亲身参与平叛的军事战争, C项表述显然不符合政治目的的需要。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1985年,邓小平指出, “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 “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 ”, “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问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1985年 ”和所学史实可以判断出 A B D
3、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要求, 20世纪 80年代美苏关系依旧是冷战,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的出现重大变化,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既已确定改革开放方针, C项说法正确,世界局势的长期和平为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所以答案:选 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就在 2l世纪的钟声即将敲晌之前,从神州太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丽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 A “一国两制 ”的提出 B “九二共识 ”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
4、综合国力的强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就在 2l世纪的钟声即将敲晌之前,从神州太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丽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是指中国成功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成功回归从根本保证上将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所以答案:选 D, A C两项是澳门回归的重要原因, B项与此事件无关。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港澳回归 1981年 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中央政府不
5、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这一主张 ( ) A蕴涵了 “一国两制 ”的精髓 B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了 “九二共识 ”的达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能够体现出 “一国两制 ”的内涵,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1979年中国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1992年两岸达成 “九二共识 ”,这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不 符;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分别是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
6、合声明。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 ”实质上是 ( ) A否定公民民主政治 B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 C肯定国家制衡机制 D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 ”说明作者对古希腊民主政治持批评态度,实质上作者是在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危害国家的稳定和统治,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材料并未直
7、接体现,也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马克思说: “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 ”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 ) A罗马法具备了严格 的法律强制性 B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C罗马的扩张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D罗马法官滥用权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罗马法 “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 ”说明了罗马法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有效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所以答案:选 B, A C两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材料
8、并未直接体现, D项说法错误与题意相反。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作用 李雅书等在古代罗马史中谈到: 15- 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 了 “采用罗马法 ”的热潮。到 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 ( ) A为资本主义规范了社会秩序 B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C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 D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 ”能够说明罗马法对于资本主义立法具有重要影响,即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
9、,所以 C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A B 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影响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传播到欧洲大陆、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的法律文献是 ( ) A万民法 B 1787年宪法 C权利法案 D拿破仑法典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9世纪初拿破仑法典颁布,它为资本主义世界立法提供了典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伴随法国大革命传播到欧洲大陆、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对整个世界立法均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 考点:西方重要法典 近代资产
10、阶级重要法典 拿破仑法典 有学者认为: “(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 “转折点 ”指的是 ( )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利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垒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光荣革命)“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是指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极大约束和限制,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所以答案:选 B, A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英
11、国史实, D项与材料强调英国权力中心的转移不符。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一名英国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称,英国人把议会比作政坛 “大本钟 ” 除了 “还在那里闹出动静外,没有更大用处 ”。这表明 ( ) A代议制 民主政治已丧失其存在基础 B议会不再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 C英国人厌倦了资产阶级的民主 D行政权的扩张弱化了议会权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英国人把议会比作政坛 “大本钟 ” 除了 “还在那里闹出动静外,没有更大用处 ”说明当今议会对英国民众的社会生活影响减弱和本身地位下降,这是因为英国首
12、相行政权的扩张弱化了议会权力所致,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英国议会具有重大政治作用的史实。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代议制的发展 翻开美国历史,共有九位总统在众议院遭到提案弹劾。其中 1974年 7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尼克松的三条罪状,即阻碍司法工作、滥用总统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调录音带的命令。这表明 ( ) A总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B众议院其有普遍的民主性 C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的权力 D分权制衡有利于权力监督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众议院对总统的多次弹劾说明国会对总统行政权具
13、有巨大的约束力,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三权分立 ”能够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衡,故答案:选 D, A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美国政治特征的史实, 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三权分立 根据 1875年宪法的规定,对法国共和政体运行基本原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议会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 B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 C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并对其负 责 D总统的命令须经内阁各部部长副署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史实可知法国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所以 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法国政体
14、的史实,法国总统制并不具有完全行政权,因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总统制而是半总统制, A B 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政体特点 某中学历史课题组在探究 “社会主义运动 ”课题过程中,列出下列标题,其中错误的是 ( ) A宪章运动:无产阶级独立地 提出普选权要求 B巴黎公社:超越生产力水平的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建立与西欧一切国家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 D开国大典:开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史实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
15、大胜利并非是社会主义革命,所以 D项说法不够准确,巴黎公社革命既已开辟了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但最终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真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A B 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 D。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的影响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 社会主义。这表明列宁 ( ) A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采用军事性非常措施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C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区别 D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
1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 育 ”是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的重要体现,所以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即是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所以答案:选 D, A B两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C项属于邓小平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1972年 2月上海公报中明确规定,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 太平洋地嚣谋求霸权,每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对公报解读准确的有 ( ) 对当时世界超级大国之一美国的约
17、束 这是中美建交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包含着反对苏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 有助于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1972年 2月 ”和所学史实可以判断出 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中美两国 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样中国在 1971年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两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故答案: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台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
18、”。这表明 ( ) A两大阵营的对峙缓和 B中国挫败了 “两个中国 ”阴谋 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 D联合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舞台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台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 ”含义是指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台法席位时,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提案,即新中国和台湾都加入联合国,这实质是在搞 “两个中国 ”阴谋,中国政府予以坚决反对,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同时驱逐台湾出联合国,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不符合上述史实。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
19、合国合法席位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到 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变化 ( ) 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 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 D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世纪 5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在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同一切平等友好对待中国的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试图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和孤立,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此时中国对苏依然友好,美国也并未放弃
20、对中敌视态度, 50 年代亚非民族主义革命盛行。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下图涉及政治制度的进步性主 要表现在 ( ) 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 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 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的内容是地方行政管理模式 郡县制,结合所学内容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差异不难得出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项表述符合科举制的特征与郡县制并无直接关系,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1、 郡县制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 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 “突破性进展 ”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隋及初唐时 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显然是在高度评价三省六部制度,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其特征是三省分工明确但又相互牵制,当然其目的在于弱化相权以强化皇权,所以 C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 A项表述不够准确 ,相权三分但却相互制衡, B项地方分权与三省六部制度无关, D项军机处的出现
22、是皇权顶峰的标志。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宋代 “ 参知政事宦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 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37)材料直接反映了 ( ) A宰相权力的分割 B皇帝权力的加强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宰相权力的加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参知政事宦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 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说明宋代参知政事分掌宰相印玺同时也可与宰相共议国家大事,这实际上是分割了宰相的事权,所以材料本质上反映的是宰相权力遭到参知政事的分割,所以答案:选
23、 A, B项是该举措的目的所在, C项与此无关, D项表述与题意相反。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强化皇权的举措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 “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己废除 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 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自然经济的阻碍 B中国没能给予最惠国待遇 C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 D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太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强烈抵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天津市 南开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