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守株待兔 ”的故事耳熟能详,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 “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 B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C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D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答案: B 试题分析: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反映了法家韩非子的改革思想。
2、A属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C属于儒家孔子 “礼 ”的思想, D属于墨家尚贤的思想,只有 B符合法家思想,反映了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 史实 推论 1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 18世纪的 70%下降到 1841年的 20%。 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2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3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 “血汗工厂 ”。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
3、。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 C 试题分析: 124都表述正确。但是 3表述错误,工业革命时期虽然工人遭受残酷剥削,贫富差距拉大,但是现代工厂制度毕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不能说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下列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中能够体现出其 “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的是 A “人生而自由,主权在民 ” B “认识你自己 ”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 D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答案
4、: A 试题分析: B出自苏格拉底, C出自智者学派,都属于古希腊人文主义; D出自文艺复兴; A出自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符合 “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的说法。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也是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梁启超说: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其于西方之所以富强之源,茫乎未有闻焉,正所谓:无盐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 ”最能佐证梁启超观点的史实是 A绞杀太平天国,挽救清朝统治 B投身洋务,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C力主加强海防,创立近代海军 D签订屈辱条约
5、,留下千古罪名 答案: B 试题分析: “无盐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 ”比喻刻意模仿别人,反而会弄巧成拙。后人用邯郸学步的意思和故事来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未真正认清西方富强的根源 ,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故有梁启超 “无盐效西子之颦 ,邯郸学武陵之步 ”的评论。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下图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 1938年)的漫画。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
6、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时间 “1938年 ”。 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是在 1940年, 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在 1945年,都与时间不符,因此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2011年 7月杨恒均著的新书黑眼睛看世界:一个民主小贩眼里的世界中写到 “在 90年前新文化运动的传承下,今天的知识分子能对先贤的理论补充些什么?能对当下的民众启蒙些什么?毕竟在光明中拉开灯不算什么本事,在一片黑暗中找到火烛以达黎明,才是伟大之处。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C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主张维新变法 答案: C
7、试题分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 A 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B 是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属于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因此答案:选 C,新文化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也符合 “在一片黑 暗中找到火烛以达黎明 ”的意思。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 。 1924 年 10 月,孙中山告诫国民党员: “来者不拒,所以昭吾党之量能容物,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于是乎在。彼此既志同道合,则团体以内无新旧分子之别。在党言党,唯有视能否为本党、为主义负责奋斗而定其优劣耳。 ”这表明孙中山 A提出 “三大政
8、策 ” B维护国共合作 C维护临时约法 D反对国民党分裂 答案: B 试题分析:据题干时间 “1924 年 10 月 ”, 1924 年初,国民党 “一大 ”在广 州召开,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提出了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A项早已提出; C项不符合史实; D 项没有体现。据材料含义可知其目的是维护国共合作,故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 “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 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
9、的政治革命。 ”而到了 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出现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C “革命 ”的太平天国之战, 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D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
10、也不反封建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试题,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 “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 ”“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洪秀全则在建都南京之后,仍然依赖拜上帝教 ”,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的领导阶级,因此被马克思称为 “魔鬼的化身 ”。同时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理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下表反映了 19181920 年中国进口日本纱 和印度纱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日本纱 印度纱 1918 51919 4 70891 39251 1919 51920
11、 4 34177 138906 增减 -36714 +99655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B印度纱物美价廉 C群众性反帝斗争开展 D一战后日本经济萧条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18 1920年中国进口日本纱减少,主要原因是日本在一战期间企图独霸中国,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特别是 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 “二十一条 ”,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 ”这是选自
12、光绪十三年( 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A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中国已经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引文中的材料是在讲电话的作用,材料来自光绪十三年( 1887 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当时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属于自然科学成果,因此这篇国文教材只能来自当时的新式学堂。故选 C。 A 项错误,电话只是在大城市刚刚出现; B项明显错误。 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社会生活 。 汤因比说: “人们
13、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 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 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B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 “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据此可知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故选 B。 A项材料未涉及这一内容; C项考查史实与材料无关; D项说的是历史的发展应该从多角度分析,材料并未说明这一点。 考点:史观史法 史观 全球史观 。 2013年 10月 20日以
14、来严重的雾霾席卷了中国 东北地区。根据环保局的估算,燃煤和机动车污染,是大气污染主要的来源。这种现象的出现起始于 A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B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C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 D人类对核能的利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 “燃煤和机动车污染,是大气污染主要的来源 ”。结合所学,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由于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推动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应用,也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 AB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关, D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609 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
15、,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 “17世纪的华尔街 ”。 “某地 ”是指 A英国的伦敦 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D意大利的威尼斯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 17世纪的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主地位,被称为 “海上马车夫 ”,故选 C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 有人形容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像一个靠他人 “通过墙上的裂缝喂养的巨人 ”。 但是这位巨人的力量正在增长,牢狱的围墙已不能
16、长久地禁锢住他。“牢狱的围墙 ”被突破是由于 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扩张 C文艺复兴 D工业革命 答案: A 试题分析:裂缝是指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几乎中断。牢狱指的是天然的地理障碍阻止西欧对外的交往。力量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 “牢狱的围墙 ”被突破是由于新航路开辟。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 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其中 “其弊 ”是指 A
17、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B八股盛而六经微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 答案: D 试题分析: “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说明是隋以来废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实行新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其中 “其弊 ”是指九品中正制。 A是指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B是指明清八股取士, C是指昔日世家大族的衰落, D是指以门第出身为选官的依据,符合九品中正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
18、动军队,乃由主管军队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汉代匈奴入侵河套地区 B唐初西突厥入侵长城沿线 C宋代西夏入侵陕西地区 D清代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进兵青海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相权与君权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宋代相权分割为行政权、财政权、军权。中书门下 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政权;枢密院掌军权。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宰相无调动军队的权利,权利被大大削弱,主管军队的枢密院提出作战方案,三司调度物资,皇帝独揽大权最终决策,所以应该是在宋朝的时候。 考点:古代
19、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靖江西志记载 “陶厂景德镇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洪武三十五年开窑烧造,解京供用,有御厂一所,官窑二十座。 ”清道光浮梁县志对景德镇记载: “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 ”这说明 A制瓷业开始出现民营生产 B道光年间瓷器生产已经面向市场 C景德镇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制瓷业由官营为主走向民营为主 答案: B 试题分析: “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 ”说明此时民营制瓷业的发展, A错在 “开始出现民营生产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不对,没有体现
20、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D不对。材料无从体现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陶瓷业的发展。 日野开三郎在唐宋时期商人组合 “行 ”的再探讨二中写道: “以坊市对立为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的中国封建社 会前期的郡县城市,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为 城郭户 雕居民聚居、附有城厢工商区的新型封建城市。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步增强 B城市的政治职能逐步增强 C市民身份、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D古代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 答案: A 试题分析:抓住 “城郭户 的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区的新型封建城市 ”可见坊市界限被打破,而其根本原因显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黑龙江省 大庆 铁人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