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辽宁省瓦房店高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辽宁省瓦房店高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辽宁省瓦房店高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辽宁省瓦房店高中高三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 “领地国家 ”的概念,其中 “领地国家 ”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 “领地国家 ”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 领地国家 时期,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领地内拥有统治权,要向国王缴纳赋税。
2、依据所学,可以判断这一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这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 “ 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 ”这表明: A “一超多强 ”局面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次要国家 C新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C不对,目前仍是 “一超多强 ”局面,美国仍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多家化格局尚未正式形成;题干反映了中国等国家的发展壮大,多极化趋势加
3、强。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某条约有如下内容: “考虑到 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 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 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 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北大西洋公约 B华沙条约 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 “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 西欧联盟 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 ”可知是指美国主导下西德等国参加的北约组织,为了应对这一威胁,苏联拉拢东欧国家成立华约组织。因此 “条约 ” 是应指 “华沙条约 ”, A明显不对,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
4、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 “冷战 ” 。 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 1头授田 30亩,限 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 A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 题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 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保留着豪强特权人士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主要阐述的是贵族官僚的一种特权 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这使土地集中到贵族官僚手中,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题干没有强调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和劳力与田业相结合的情况, A错。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
5、的经济政策 土地制度的演变。 四书训义中写道: “来百工则通功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 ”。这种观点: A肯定了工商业者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B指出了大贾富民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 C论证了商人在合理范围内谋利的合法性 D强调了手工业者进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来百工则通功易事 ”肯定了手工业者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农末相资,故财用足 ” 肯定了商业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因此选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明代徐一燮在始丰稿 织工对中记载,钱塘织工 “对曰: 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
6、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 ”此记载实际上反映了明代: A钱塘地区织工极端贫困 B钱塘地区丝织业发达 C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D织工是个低贱的职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解读材料信息,材料 “日佣为钱二百缗 ”反映了雇佣劳动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雇工向雇主出卖劳动力以换取收入维持生计。 ABD三项都不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资本主义萌芽。 据史记 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 “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 b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了: A西汉初期商业势力还很弱小 B中央政府对商业势
7、力进行了有效控制 C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 D地方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解读材料信息,原文大意是说: “富商大贾蓄积财物,奴役贫民;前呼后拥,车乘百余辆;屯积居奇,封君对他们也都伏首低眉,仰仗他们供给物资。有的冶铸煮盐,家财积累到万金,而不帮助解决国家的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 之中。 ”因此这促使汉武帝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 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乙: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
8、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丙: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 丁: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为本 答案: C 试题分析:甲出自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乙出自清雍正帝,也强调重农抑商,以农为本;丙出自宋朝人陈亮,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出自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因此甲乙的观点相似,乙丙的观点相似。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9、点 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 蓝鼎元向雍正帝上论南洋事宜书中说道: “天下利国利民之 ,虽小必为;妨民病国之事,虽微必去。 今禁南洋有害而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这表明清朝: A存在海禁与开放海禁之争 B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 D始终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解读材料信息 “禁南洋有害而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说明作者认为海禁政策有害而无利,使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BCD都与题干意思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10、结构与特点 古代的经济政策 “海禁 ”与 “闭关锁国 ”。 2012年 10月 8日适逢美国的哥伦布日,美国展开了多姿多彩的纪念活动。美国人设立哥伦布日主要是基于: A哥伦布到达美洲的第一个地点在美国 B哥伦布是美国的创立者 C哥伦布使美洲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D美国人是哥伦布的后裔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哥伦布到达美洲的第一个地点在今巴哈马群岛; B不对,哥伦布 1492年发现美洲,而美国的创立是在 18世纪后期; D更有明显的史实错误; C符合题意,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使美洲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开辟新航路 新航路的开辟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11、形成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不断紧密 ,下面四幅图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无关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因此 ACD都可以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开辟新航路 走向会合的世界 ;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发展 。 张謇说: “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
12、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 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无法律之导之故也。 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因此核心思想是强调民族工业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 BCD都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受阻的因素,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曲
13、折的发展 。 下表为 19世纪期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的统计表,它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城市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纽约 64 696 1, 912 3, 437 伦敦 956 2, 618 4, 767 6, 581 东京 800 1, 050 1, 600 莫斯科 250 365 612 1, 000 上海 300 250 300 600 孟买 200 500 773 776 A工业革命引起世界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 B世界各地城市化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C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D各地城市人口的差距,反映出表中欧美国家已实现了工业化 答案:
14、D 试题分析:根据时间提示 “19世纪期间 ”可知与工业革命有关,结合图表可以推断出 AB正确。答案:在 C、 D中选择。 D项错误在于图表只反映了城市人口的情况,难以看出各国实现工业化的情况,故 D符合题意。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工场到工厂 。 服饰是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典型的服饰,引领着时尚。请你将下列四幅图片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为古代社会的服装; 为近代中国流行的旗袍; 为新中国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流行的军装,反映当时政治色彩浓厚; 为改革开放后流行的休闲装。 考点:中国近代
15、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 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到: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近代新的社会现象是: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社会巨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 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答案: A 试题分析:作为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诗中描写的与 “车舟 ”相关的内容,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一社会现象。 BD 符合中国近代的社会现象,但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 C属于古代社会就存在的社会现象,与题干不符。 考点:
16、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铁路与公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不久,毛泽东明确指出: “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 ”, “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 ”。对此,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A新中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 B新中国极力 谋求与美国建交 C新中国力图打破美苏封锁 D五项原则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 “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 ”, “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 ”表明新中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 ,更多的是强调国家利益,而不是强调意识形态来处理对外关系。 B是在 20世纪 70年代, CD无从体现。 考点:现代中
17、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006年香港文汇报指出,香港回归十周年,不但没有出现像西方媒体曾说 “香港将死亡 ”的预言,而且继续成为世界走向中国的道路,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道路。这说明: A “一国两制 ”是香港繁荣的根本保证 B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优越性 C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保障了香港繁荣 D社会主义制度不适用于香港社会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香港回归十周年,不但没有出现像西方媒体曾说 “香港将死亡 ”的预言,而且继续成为世界走向中国的道路,说明 “一国两制 ”的实践有利于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BD 不是对 “一国两制 ”方针的正确理解 , C 说
18、法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 毛泽东曾经指出: “ 一向孤立的中国革命斗争,自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就不再感觉孤立了。 ”这从侧面反映了十月革命的一个重要影响是: A使中国革命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B为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新的解放道路 C推动了各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D冲破了世界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一向孤立的中国革命斗争,自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就不再感觉孤立了 ”可知是指十月革命对世界范围内各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影响,各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相互配合、相互影响; A不对,中国社会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19、会; B不对,十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与题意 “不再感觉孤立了 ”不符; D不对,这是就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 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分析
20、材料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维护皇权独尊 ”仅局限于对皇帝名字的避讳,所以 A项不正确;从对于避讳制度的解释可以看出“尊老 ”,但没有任何爱幼的体现,故 B项不正确;避讳制度对 “凝聚血脉亲缘 ”没有帮助,故 D 项不正确;回避 制度强调的是幼尊长、少敬老、下级尊重上级、臣下敬重君王,即强化尊卑等级制度,所以只有 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 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
21、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 “推恩令 ”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 “推恩令 ”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按照汉武帝颁布的 “推恩令 ”,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 “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表明肯定了 “推恩令 ”的积极作用。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 宋朝台谏官实行宰执不预原则,但在北宋元 年间,执政司马光却 “密荐 ”过台谏人选。对此,同为执政的章 批评说: “此首为
22、乱阶,今虽未有害,并时奸邪大臣,与之结党,恐非社稷之福。 ”据此可以判 断: A北宋执政大臣派系斗争激烈 B北宋的台谏官员归皇帝直辖 C台谏制度破坏导致政治腐败 D北宋时期台谏机构相对独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宋朝台谏官实行宰执不预原则 ”说明北宋时期台谏机构相对独立,人选不受宰执大臣的干预。执政司马光 “密荐 ”台谏人选,依然遭到其他大臣的批评,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AB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 C也完全符合,材料中有反映司马光破坏台谏制度,但没有体现导致政治腐败。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的演进 。 2009年 12月,曾在山东烟台莱山区
23、发现一块牌匾,长约两米,宽近一米,四边精刻龙纹图案,中间刻有 “奉天诰命 ”四个大字,牌匾左右雕刻的文字为 “诰赠昭武都尉候选都司、封朝议大夫候选同知加一级李九龄 -道光十年御赐 ”。该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A秦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B隋唐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C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D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 “道光十年御赐 ” 。道光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的年号,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在位的清朝皇帝就是道光帝,因此选 D, ABC时间都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近代,有西方法学家说 “如果欧洲主要国家没有在不同时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辽宁省 瓦房店 中高 10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