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18届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北京市大兴区2018届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大兴区2018届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北京市大兴区 2018 届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两部分,34 道小题。满分 9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姓名、班级和学校。选考考生要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用2B 铅笔填图选考信息。(选考 )3试题答案一律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纸上,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第卷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题1.5分,总分45分)1农耕时期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依据以下图片判断,居住干栏式房屋的是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2战国时期,为秦国强大、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的是A管仲改革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
2、帝改革3.下列三位同学对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A.小然 B.小丽、小明 C.小明 D.小丽4.秦朝统一后,百姓去集市买米需要使用的货币是A B C D5.下图是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信息表明,这条商路可以把汉朝丝织品最远送达小丽:发生在战国这一社会大变革时期,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小然:战国时期100位思想家相互批评,激烈辩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小明:发生在秦汉时期,其主要思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干栏式房屋2A.大月氏 B.安息 C.康居 D.大秦6之所以说三国鼎立是分裂中孕育统一,其依据是A.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B.局部统一,为新王朝的建立创立了条件C.政权割
3、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7.以下摘自一位同学的学习“隋朝开凿大运河”后的笔记,其中说明开凿目的的是A.大运河凿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B.北达涿郡,南抵余杭,以洛阳为中心C.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D.隋的统一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件8.学校图书馆推出“大唐盛世”图书主题展,可能展出的图书有李太白全集 贞观之治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汉武的帝国A. B. C. D. 9.学校话剧社正在排演话剧“宋人的一天”,下列场景不应该出现的是A. 瓦子里看杂耍 B. 用交子买东西 C. 使用瓷器饮茶 D. 因读诗词入狱10.某班级要出一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专题展板,现已收集
4、到“宋朝指南针”“元代火铳”“泥活字版”等图片。以下图片可以入选展板的是3A.汉代造纸过程示意图 B.水排 C.耧车 D.算筹11.下面是一位同学在联欢会上演唱的历史版菊花台,其中歌词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A隋、宋、清、元 B.秦、宋、元、清 C.秦、宋、清、元 D.隋、宋、元、清12下列史实反映中外交往这一主题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经典 宋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宋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A. B CD13.以下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某一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这一地区是由宣政院管理 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制定“金瓶掣签”制度A新疆 B西藏 C台湾 D南海诸岛14.“说明事
5、实之原因结果,为史家诸种职责之最重要者。”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中没有因果关系的是A.安史之乱唐朝衰落B.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形成C.宋辽西夏并立民族交往断绝D.闭关锁国中国落后于世界15.识读下表,对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朝太短,唐落了灿烂,凋谢了丝绸上,五代不堪。 朝渡江,南北拆两半,怕辽金上了岸,江山在摇晃。的江山,马蹄声乱狂;明朝的戎装,呼啸沧桑。军入关,天朝轻声叹;4A人口数量长期保持稳定 B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北方人口一直多于南方 D人口增减受社会治乱影响16.下图是两幅连环画的封面,它们表现的共同主题是A.列强侵略 B.民族抗争 C.近代探索 D.国家复兴17.1860 年,英
6、国泰晤士报随军记者从北京发回通讯:“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宝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对这段通讯认识正确的是A记录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劫掠 B此通讯写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C指出了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 D分析了八国联军侵华造成的影响1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洋务热潮。下列言论中,属于洋务派的是A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B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C中国只有实行维新变法,才能自强保种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
7、府,建设民国19有这样一位近代人物,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以下表格内容是他参与的一些大事。据此判断,他是A.李鸿章 B.左宗棠 C.严复 D.袁世凯20石浩同学在笔记上记录了以下关键词,他学习的历史知识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创办北洋海军训练新式军队废除八股文允许官民上书言事5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21.有同学围绕以下历史人物制作了一张手抄报。这张手抄报的主题应是陈独秀 蔡元培 胡适 鲁迅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22.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救国。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还有一
8、个人是张謇。张謇选择的道路是A师夷长技 B实业救国 C君主立宪 D民主科学23.右图是某校同学排练的历史剧戏目。据此判断,该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24.右图这首国民革命歌唱响于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又一次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1935 年中国共产党曾召开一次会议,它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有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26.毛泽东的诗词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反映红军长征的是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敌人围困万千重,我
9、自岿然不动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27.学校举办的历史图片展中选用了下面几幅图片,由此判断,本次展览的主题是第一幕巴黎和会第二幕街头演讲第三幕学生罢课第四幕工人罢工第五幕 拒签和约6台儿庄战役示意图 百团大战 地雷战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全民族抗战 C.解放战争胜利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8.2017 年 12 月 13 日,全国各地举行了第四个国家公祭日活动,活动公祭的对象是A.国民大革命死难者 B.抗日战争死难者 C.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D.解放战争死难者29.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 1 月的三大战役,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10、被称为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是A转战陕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B挺进中原、平津战役、淮海战役C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D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30. 下列对文化科技成就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史记司马光 B.天工开物李时珍C.义勇军进行曲聂耳 D.黄河大合唱鲁迅第II卷非选择题(共4道小题,总分55分)31.人类文明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成果。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 分)【政治方面】材料一(1)材料一反映的是朝的政治制度。其中负责辅佐皇帝掌管行政的官职是 。 (2 分)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太尉 丞相 御史大
11、夫7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职官志(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由此判断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历史。(4 分)【经济方面】材料三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大约有 500 万北方移民迁入并定居于江南地区,为江南农业集约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南宋政府为了维持与北方政权的对峙局面,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劝农政策成为当务之急。当时大批农书、劝农文陆续刊印绝非偶然。在这种情况下,“苏湖熟,天下足”的形成,便不足为奇了。樊树志晚明大变局(3)材料三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出什么经济现象?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4 分)
12、【思想文化方面】材料四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易中天(4)下列哪些内容可以作为易中天先生得出上面结论的证据,将字母填图在答题卡指定位置。(4 分)A.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实现人与人之间“兼相爱” C.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D.仁者爱人 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 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32.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史料研究和学习历史。(12 分)【文物】8文物一:刻有文字的龟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大兴区 2018 九年级 历史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