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西省新余一中、宜春中学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江西省新余一中、宜春中学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江西省新余一中、宜春中学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江西省新余一中、宜春中学高三 8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1%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表格中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的进士比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因此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 政的机会,促进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巩固统治,故 B符合题意。而依据材料中表
2、格数据可得出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所以 D是错误的;AC的表达与题意不符。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 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依据材料中的重点信息 “倒不如直截了当地
3、讲救亡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 D符合题意。而 A、 B、 C项都没有准确的反映题干主旨,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 但是, 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
4、经济职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建立,工厂之间需要自由的竞争,使得过去的特权公司逐渐不能适应形式的需要了,经济思想因为工业革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 C符合题意,而 A表述错误,材料主 要阐述的是本国的经济的思想的变化,并未涉及到国际竞争; B表述错误,生产组织的变化指的是有手工工场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D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合。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 诺兰说: “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
5、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 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材料中说的 “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指的是( ) 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重点关注新中国经济建设政策的演变等相关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中的 “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 ”,即强调调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 B的表
6、述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进入 1949年,国民党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覆灭的可能,由政府信用支撑的金圆券自然急速贬值。贬值速度已经不是早晚市价不同,而是按钟点计算了。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此时能兑换成美元是( ) A马斯特勒赫特条约的发表 B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采用排 除法, A即欧洲联盟条约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
7、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是欧洲联盟成立的基础,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B是 1944年形成,包括内容为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即 “双挂钩 ”),由此可知中国的金圆券可以与美元相兑换,故 B符合题意; C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是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 1946年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一个包括通商航海设领等内容的条约,其中美元涉及到与美元兑 换的内容,故不合题意,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
8、织的内容 卡顿在 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说: “大量美国工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成为垄断主义企业,并在萧条开始以后一个时期能人为地维持高价格。工业利润之高越出常轨,联邦税收政策偏袒富人。这种情形,也加深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致使 1929年国民收人的 26落到 5的人的手中。这些国内的失调,至少在证券市场崩溃两年之前,就开始损害经济制度的健康。不过,使金融机构失常并引起连锁性解体反应 的,还是酿成 1929年 10月证券市场崩溃的股票价格涨风 ”。根据上述材料,导致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有( ) 垄断企业维持高价 收入分配不均 证券市场投机盛行 经济运行失调 A B C D 答案:
9、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以理解材料为前提。依据材料分析可知:作者认为造成经济危机原因有:垄断主义企业维持高价格;税收政策偏袒富人,收入分配不均现象严重;证券市场不稳定;金融机构失常引起连锁反应等等,据此分析 均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 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1929年至 l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随着全球经济日益联系密切,关于 “全球化的政治秩序 ”的讨论越来越多。帝国 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认为: “伴随全球市场和生产的全球流水线的形成,全球化的秩序、一种新的规则的逻辑和结构,简单地说,一种新的主权形式正在出现。帝国是一个政治
10、主体,它有效地控制着这些全球交流,它是统治世界的最高权力 ”。对“帝国 ”设想理解错误的是( ) A帝国就是新的全球的主权形成 B帝国真正地统治了整个世界 C没有国界限 定帝国的统治权 D帝国代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对 “帝国 ”这个概念的理解。结合材料中的 “全球化的秩序、一种新的规则的逻辑和结构 ”“新的主权形式 ”“一个政治主体 ”“控制着这些全球交流 ”等信息可知, ABC的表述符合题干,而 D的表述对 “帝国 ”的理解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的表现与
11、理解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 “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下表显示了 四川学者吴虞 1918年在成都和 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类别 成都( %) 北京( %)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考查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和史学研究方法理解与运用。由图表中 “衣食住宿 ”、 “书籍教育 ”、 “娱乐享受 ”等数据比较可知
12、,吴虞到北京后消费 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结合傅斯年的理论,由吴虞一个人的资料不能说明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少。故选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史学研究方法 1956年 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 “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 ”这表明( )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 ”即是将私
13、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 ”即是将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又知 1956年 2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在进行中,故选 A。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对上述朱熹关于 “天理 ”与 “人欲 ”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 ) 把 “天理 ”和 “人欲 ”对立起来 “天 理 ”和 “人欲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 B C D 答案:
14、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分析理解的能力。依据材料分析可知朱熹强调了“人欲 ”中包含有天理的因素,由此可知 “天理 ”和 “人欲 ”并非完全对立,而是 “天理 ”和 “人欲 ”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综上分析可得出 说法错误, 说法正确符合材料含义,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朱熹思想主张理解 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 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 “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理是宇宙万物本原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知行合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
15、材料的准确分析与理解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特别注意 “何种认识论 ”,据此分析可知 A是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不是认识论思想,排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认识论分别是 “格物致知 ”、 “致良知 ”和 “知行合一 ”,而苏轼认为 “理 ”在外在的物中,所以其认识论应与 “格物致知 ”相一致,故 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思想 梁启超在 1922年这样认为: “孟子常说: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 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 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 三
16、十王朝 的时候进化吗 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 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 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 ”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 是( ) 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 B “治乱论 ”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通过分析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今天中国、埃及、印度的历史并不如以往的历史,无法体现 “进化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梁启超并
17、未强调历史在倒退,排除; C梁启超并未强调治乱史观对当代史的影响,排除。 D的表述本身就不正确。故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 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思想主张;史学理论 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 20世纪 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可见,该学者认为( ) A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C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优势 D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对 20世纪 90年代世界格局的理解。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8、,世界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出现,其表现 为 “一超多强 ”的局面,且在题干中重点强调了美国作为 “一超 ”在多极化中的优势,故 A的表述不合史实, C符合题意;日本至今还在为成为政治大国的梦想努力着,所以 B的表述也不合史实;多极化趋势后的世界形势的发展,局部战争不断,可见 D的表述不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学者任东来指出: “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治者之恶。 ”这一观点体现了美国 1787年宪法 ( ) A符合美国大多
19、数人的利益 B各州获得充分自治的权利 C人民获得广泛的民主自由 D使美国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综合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依据关键信息 “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 ”分析,可知 A的表述符合题意。由已学知识可知该宪法体现了中央集权,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权, B项说法不准确; C不能够体现材料主旨; 1787年宪法是要实现中央集权, D说法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 1787年宪法的影响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 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
20、思想,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的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 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综合分析与理解的能力,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 A的表述中 “孔子 ”“
21、正统思想 ”与 “经济思想 ”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逻辑性错误; B“战国法家都是主张 ”的表述过于绝对; C“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不合史实,因为其在后期的推行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中国古代工商业者在秦汉以前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在后世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致使工商业者 的社会地位受到影响,故 D的表述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
22、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注意关键词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 ”,即从物质的生产、生活、流通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去考虑答案:,也就是要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分析归纳。由此 分析选项可知 AC是从经济与政治的角度归纳,不合题意; D是从民族关系方面归纳,不合题意;而 B的表述是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分析归纳,其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故选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的作用 北宋东京(今开封) “通晓不绝 ”的夜市和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
23、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题干中关键信息 “北宋东京 ”、夜市 “通宵不绝 ”和可以 “抵暮 ”的瓦子,判断这是北宋的商业活动特点之一,夜市和瓦子的经营已经打破了时间限定,故选A。材料没有讲市和瓦子的分布范围、经营者的问题,排除 BC,坊是居民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D,所以正确答案:为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 “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 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 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那么多钱? ”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江西省 新余 一中 宜春 中学 联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