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苏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02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江苏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02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江苏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02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江苏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 02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 ”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内容只是材料内容中的部分,并且是作者用来比较诸侯国间相灭的少的,所以 A项错误。材料中的 “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
2、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 ”表明此时的分封制还没有走向崩溃,所以 C项错误。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形成于西汉时期,所以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分封制度 据邮史趣闻一文记载: 1492年 8月 3日,哥伦布率领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准备前往中国,但到的是美洲新大陆,因担心回不到欧洲,便把装有地图和信件的瓶子掷入大西洋。 1815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 拾到这个邮瓶,这就是世界有名的第一次 “瓶邮传书 ”。对此记载,我们应持的态度是 A证据确凿,真实可信 B孤证不立,没有价值 C野史信息,虚假传言 D存疑,寻找更多佐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
3、题考查史学的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 A项与 B项相互矛盾,但这二者却都不正确,孤证不立这个观点正确,但不能说没有价值,只是需要其他的证据的支持与证明而已,依据材料内容提供的时间,材料中的内容是可能存在的,所以选择 D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航海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 1837-1901 年),一方面,有贵族宫殿式的庄园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农人破败的茅屋草舍。一方面,是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则是失业工人绝望的生存挣扎。这一时期英国著名的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曾把英国说成是一个 “两个民族 ”的国家, “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
4、全的。 ”材料主要说明 A工业化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危机 B圈地运动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英国的产业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D自由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经济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 ”说明工 业革命生产力的提高造成了贫富分化现象严重,可能会出现人民起义的革命事件,所以 A项正确。 B项为表象,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 CD两项为无关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由实验和天文观测普遍地确立,地球附近所有的物体有向着地球的重力, 再者所有的行星彼此有重力,此外彗星有向着太阳的类似的重力:由这个规则
5、必需承认所有物体普遍有着朝着彼此的重力。 ”这一理论成果属于 A自由落体定律 B经典力学 C量子论 D相对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研究的是地球、彗星太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量子论与相对论都是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的原理,所以排除这两项。牛顿的经典力学就是研究太阳对其卫星的引力的研究,并且依据这个引力定律推测出又一颗太阳行星,并且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所证实。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万有引力定律 列宁后来在评价十月革命时指出 “我们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作为我们主要的和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主义工作的 副产品 顺便便解决了 ”。 下列措施中能体现他的这一观点的
6、是 A颁布和平法令 B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 C颁布土地法令 D发表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主旨内容是说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是他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的 “副产品 ”,所以排除题干中的有关民主革命内容的 ABD三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土地法令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一些特征实际上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就已经形成。在如何划分欧洲势力范围问题上,美英所代表的西方和苏联在雅尔塔达成了所谓的 “巴尔干百分比 ”,即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占有 90%和 75%的优势;英国(连同美国)在希腊占 90%的发言权;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苏联与西方平分秋色。
7、 “巴尔干百分比 ”的特征有 大国强权 两分天下 冷战对峙 美苏争霸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中并未体现出美苏两国的对峙的对抗问题,只是客观的表明了在美苏在巴尔干地区的两分天下,并且这种分法并不是依据当地的自然、民族或是正常的需要而进行划分的,材料明显表明了是美苏两国大国强权政治的鲜明色彩。 考点: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两极格局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林德贝克批评说, “这种经济患上了 动脉硬化症 ,对劳动缺乏刺激作用,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放慢或停滞 ”。他所批评的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自由
8、资本主义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高度发达的福利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社会福利制度的消极作用。材料中的 “对劳动缺乏刺激作用,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放慢或停滞 ”表明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丰高度发达利制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选择 D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社会福利制度的变化 针对欧盟的发展, 1994年法国外长阿兰 朱佩阐述 “建立一个三重联盟 ”的概念,提出 “伙伴 国家的外环由东欧和中欧国家组成;中环由同意接受某些领域的共同规则(单一市场、关税同盟等)的成员国组成;内环由那些愿意并能够在防务、货
9、币一体化、外交政策等方面比其他成员国走得更快的国家结合而成 ”。这样的考虑 基于成员国各自实际情况 加剧了国际格局的剧烈变动 深化同环成员国间的合作 体现了 “利益差别性 ”原则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 题考查的是欧盟的作用。欧盟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体现,这种经济发展的状况是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的,是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所以第二项的内容是错误的,故选择 C项。 关于右图所示绘画作品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追求一种由几何形体构造的美感 B注重从一个视点观察和表现事物 C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 D表现轮廓与块面
10、堆积交错的趣味 答案: B 试题分析:毕加索是现代主义画派的主要代表,他所开创的立体主义 “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不同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 ”。所以 B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毕加索 ( 12分)批判继承是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之间关系的历史规律。在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社会背景中,西欧文艺复兴对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进行了批判继承 ,发展了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也延续了这一文化发展思
11、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构建新型的人本观时,人文主义者对神学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层次发掘与创造性阐发。他们将神学传统中的那个惩罚人类、否定现世人生的 “上帝 ”,诠释成为人造就了世界、将世界交给人自己主宰并赋予人自由意志与伟大力量的神圣权威,进而鼓吹人用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追求世俗幸福,由此而有力地揭示了人的尊严、高贵与人的自由、力量,将人的思想、感情从正统神学之 “原罪 ”与 “来世 ”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孟广林西欧文艺复兴对神学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 材料二 在莎士比亚早期的抒情诗和喜剧中,古希腊式的爱欲冲动与个性自由、基督教式的节制忍耐与仁慈博爱,水乳交融,基督教文化在剔除了极端的禁欲主义成
12、分后显示出自然人性的活泼与亮丽。早期历史剧在肯定人的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 莎士比亚的创作集中表现了世俗人本传统与宗教人本传统的融合。 蒋承勇 “旧人 ”与 “新人 ”的融合: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新论 材料三 洛克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就如同彼特拉克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关系。就是说,他堪称启蒙运动 第一人。 在基督教的合理性( 1696)中,洛克用启示来补充理性主义,因为他认为理性是不够的。 在他看来, “启示乃是用上帝直接传达的一系列新发现来扩充了的自然理性,通过它所给予的见证和证据,理性就保证了其来自上帝的真实性。
13、 ” 何光沪启蒙运动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 “构建新型的人本观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的实质。( 4分) ( 2)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 “人文主义 ”的角度论证 “批判继承是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之间关系 的历史规律 ”这一观点。( 8 分)(要求:把握论点;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 200字左右。) 答案:( 1)主要内容:人是世界的创造者;追求世俗幸福;追求人性解放。( 3分) 实质:反对宗教束缚,解放人们思想。(资产阶级文化兴起)( 1分) ( 2)一等( 78 分):论点把握准确;论据充实、
14、有力、典型;论证严谨、清晰、精当;符合字数要求。 二等( 46 分):论点把握基本准确;论据基本充实;论证基本清晰;基本符合字数要求。 三等( 03 分):论点把握不够准确;能够列出基本论据;论证不够清晰;100字以上。(如果字数 不够,可适当扣分, 30字以下,一律 O分。) 参考论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批判神权统治,提倡人的自然本性和思想自由,例如,莎士比亚在批判宗教极端禁欲主义的同时,继承了基督教文化中的节制忍耐与仁慈博爱,提倡人性的解放。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批判宗教神权,提倡理性。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宗教神权,同时又从宗教中发展理性,例如,洛克主张用基督教启示(感性)来补充当时理性
15、主义的不足。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有关 “人本观 ”的主要内容可以依据材料中的 “他们将神学传统中的那个惩罚人类、否定现世人生的 “上帝 ”,诠释成为人造 就了世界、将世界交给人自己主宰并赋予人自由意志与伟大力量的神圣权威, “ 原罪 ”与 “来世 ”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来归纳,这此内容表明了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本 ”是否定神权而肯定人的作用的。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 ”是其核心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用人性对神性,用以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由此归纳出文艺复兴的实质。 ( 2)第二问,本题是一个开放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学生对文艺复兴以后西欧思想的巨大变化的主要表现,并
16、且要明确它们之间的有关 “人文主义 ”思想的传承与批判。学生需要运用这些已知知识来分析论证题干观 点的正确性。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的内容、影响、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恩格斯把罗马法誉为 “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又说 “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据此可知罗马法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因是 A疆域的不断拓展 B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法学理论的丰富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表明罗马法律的制定是
17、因为商品经济所发展而导致的,并且材料的后半部分又说这种法律以后的法律都不能对其进行实质性的修改,表明这个法律的至上性,所以这个原因应该是罗马法产生的主要原因。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产生的原因 2009年,奥巴马总统的访华受到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当时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德国图片报说: “人们看到,奥巴马在中国的演出是多么的温顺和谦虚,这是因为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时代已经远去。我们必须转向中国。 ”对此理解 正确是 A表明美国已开始放弃其霸权主义政策 B表明中国成为能抗衡美国的超级大国 C反映出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 D说明国家实力强弱影响着其国际地位 答案:
18、D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与史实不符合。 B项也与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B 项。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现在尚未形成,只是有这种趋势而已,故选择 D 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以下四幅图是中国古代四个时期的人口密度图(注:图中颜色深浅表示人口密度大小,颜色越深代表人口密度越大;颜色越浅代表人口密度越小),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19 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称诗经是 “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
19、度。 ”这说明诗经 A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B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C推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D是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答案: A 试题分析:市民文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最早出现应该在宋代,所以 B项错误。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所以 D 项错误。 C 项为无关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诗经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献给周王室的各地民歌,反映了各地的一些现实的风俗与社会状况,因此 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诗经 清朝学者赵翼说: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
20、鸣局面消失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的是主要原因, A项内容是这个变化出现的一个表现,即是罢黜百家而独尊儒学一家,所以排除 A项。 C项为无关的错误项。 D项错误项,汉初时期的主要统治思想是 “黄老 ”之学,所以排除 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独尊儒术 从下面两幅图片可以看出 A马嘎尔尼拜见方式折中了东西方外交礼仪 B乾隆帝开始放弃了传统华夷观 C中国传统的华夷观是清朝衰落的主要原因 D传统华夷观在鸦片战争后消失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中国的腐朽政府开始放弃传统华夷观是在鸦片
21、战争后,此时鸦片战争尚未开始。 C项明显错误,中国清朝衰落是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落后,所以排除 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外交观念 李鸿章晚年曾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既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茸,亦可支吾对付 ” 。这主要是说明其 A肯定了西方先进技术 B主张开办洋务运动 C对清朝统治失去信心 D希望实行政治变革 答案:
22、 C 试题分析: A项内容相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准确。材料内容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接近失败时的言论,所以 B项错误。作为洋务 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李鸿章他是不主张进行政治变革的,他兴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要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所以 D项错误。材料中的 “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既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茸 ”表明他认为清政府已经是千疮百孔,随时都要修补,故 A项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23、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 似也。 ”该思想家的观点是 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 B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主张中体西用 D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可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的主旨思想是作者认为中国的学说与制度同西方的有本质的区别,就如牛与马一样各不相同,中国既不能学习西方的 “用 ”也不必学习西方的“本 ”,所以 AC两项错误。 D项是无关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东渐 体用之争 收藏家余超伦说: “票证是历史长河中一朵灿烂之花,每一枚票证都是洞见历史的窗口。 ”右侧这张证明直接反映了 中国当时实行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江苏 苏锡常镇四市高三 调研 02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