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广西省桂林市十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广西省桂林市十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广西省桂林市十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广西省桂林市十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描述他认为的中国 “第一个王朝 ”的: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 依材料推断,作者认为的中国 “第一个王朝 ”应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人一般认为中国 “第一个王朝 ”应是夏朝,但是根据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描述, “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 ”联系到商朝甲骨文, “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 ”联系到商朝的青铜文明,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
2、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 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由于科举制使选官、用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三权分立原则的相似之处是 A加强
3、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君主的统治权力 C具有分权与制衡的特点 D形成严密的官僚机构体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三权分立原则都是中央各部门的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D符合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三权分立原则是为了保障民主; C符合题意,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与欧洲的三权分立都具有分权与制衡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 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
4、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 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符合题意,秦二世而亡,西汉初年刘邦错误吸取秦亡教训,认为是秦没有分封子弟的原因,因此推行郡国并行制,但以后造成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府,导致了新问题的产生。 BCD 都是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正确举措。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 。 以下对我国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叙述正确的是 A商朝时人们已经能用曲造酒 B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二千年以上 C唐朝中原地区发明了曲辕犁 D南北朝时发明了铜铁合炼的灌钢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用曲造酒; B不对,曲辕犁
5、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 D 不对,南北朝时期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只有 B表述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冶金业。 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B通过和亲的手段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答案: A 试题分析: “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请求通婚的情景 ”可知反映了唐与吐蕃之间的和亲, CD没有体现, B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且唐朝时期与吐蕃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兄弟关系,西藏在元朝时期正式归属
6、中央政府管辖, A正确说明了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隋唐民族关系 唐蕃关系。 李约瑟指出: “中国的计算人员和星官为印度人发展只需要九个符号的计算方法开辟了道路 ”。该项数学成就是 A十进位记数法 B勾股定理 C九九乘法表 D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古今中外的记数法,可以分 为两类,一类是位值制,一类是非位值制。前者以现行的阿拉伯数码记数法为代表,后者以罗马记数法为代表。所谓位值制,就是一个数码表示什么数,要看它所在的位置而定。如 23中的 2表示20, 32中的 2表示 2,等等。非位值制与此不同,每一个较高的单位是用特殊的符号采表示。例
7、如 3888,罗马记数法要写成 MMMDCCCLXXXVlll。采用这种记数法,不利于思维过程的表达,用它作加减运算非常因难。这种笨拙的记数法在十二世纪以前盛行于欧洲,不难想象当时数学的落后情形。我国用筹记数,早就使用十进位值制。加 2656写成量 “=T x T”, 3888写成 “”, 和现代相比,只是符号不同罢了。中美洲的玛雅人虽然懂得位值的道理,但用的是 20进位值,巴比伦人也知道位值制,但用的是 60进位制。印度到六世纪末才有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使用位值制而又是十进位的,以中国人为最早。故李约瑟指出; “在西方后来所习见的印度数字 的背后,位值制早已在中国存在两千年了 ”,“中国的计算
8、人员和星官为印度人发展只需要九个符号的计算方法开辟了道路 ”。因此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数学。 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鼠、牛、虎、兔 。下面关于十二生肖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A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 C有利于安排农时,发展生产 D家禽饲养,自成体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肖纪年(月、日、时)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的里程碑,对研究掌握自然科学规律,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伏羲八卦的演化进程中,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归类五行,和八卦四象组成一体,由天干地支(配生肖)组
9、成的纪年(农历),积累应证的自然变化 规律,在农业科技不发达,农民靠天饭的漫长年代里,什么年干旱、什么年雨水多,农民参照这些规律,什么年适宜种什么庄稼。至今,在一些地方还流传着 “羊马年,广收田 ”, “就怕鸡猴饿狗年 ”的谚语。因此其有利于安排农时,发展生产 。 A说法过于笼统, BD说法错误,畜牧业是作为农业的辅助而非是农业的基础,也没有自成体系。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保障社会稳定、政治统一的重要因素。史学界普遍认为, “宋承唐制 ”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唐宋时期为维护统一局面所采 取的重大措施的共同点是 A在边疆
10、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属于唐朝的措施而不适合宋朝, CD属于宋朝的措施而不适合唐朝,联系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 B是共同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草市 ”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的记载,如果将 “草 ”理解为草率、粗略的话,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政府的行政管理缺位 B属于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有别于城内正规的 “市 ” D主要设于城郊临时贸易之处 答案: A 试题分析: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 各地又有俗称,两广 福
11、建等地称墟,川黔等地称场,江西等地称 T,北方称集。起源很早,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其命名用意,或说因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说因初系买卖草料市集。因此可以判断 A与此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表现。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中,给林黛玉看病的王太医这样描述林黛玉的病情:“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伤及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流气涌,自然咳吐。 ”据此分析,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础应该是 A切脉之学 B望闻问切 C伤寒杂病论 D五行学说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
12、题干信息 “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伤及脾 ”, 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伤及脾土,按照中医的五行理论,本来应该是肺金克肝木,但本已肝血亏虚的林黛玉整天抑郁,肝气不得疏泄,郁而化火,导致肝阳过 亢,以至肝气横逆犯肺,影响到了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出现了咳嗽。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医学。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 “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 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 ”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 “精神文明 ”应该是 A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
13、伦道德的重视 D郡县制度的持续深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 ”,中国之所以长期保持大一统的局面,主要归功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巩固国家统一。 AC 与题意无关, D不是最佳答案:,郡县制度从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的内容之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 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
14、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 “孝道 ”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 “姓 ”最初是贵族的总称,彰显贵族血缘的高贵。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度开始建立,分封制与宗法制度 逐步瓦解,贵族没落,宗法制衰微,所以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 ”宋朝统治者的上述做法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 C 试题分析: “他
15、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 ”体现了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的国策,以防止武将专权,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但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造成 “冗官、冗兵、冗费 ”“积贫积弱 ”的局面,因此 ABD 不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变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佛教在经新疆传入中原的过程中,沿途修建了许多石窟,形成了艺术史上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飞天和菩萨是全裸的;而在敦煌莫高窟中全都穿上了裙子,至多半裸上身;在洛阳龙门石窟中就全穿上宽袍大袖的衣服了。这种服饰上的变化反映了 A沿途气候逐渐变得寒冷 B越接近汉文化中心,本土化特点越显著 C中原地区
16、的经济较之边疆地区更为发达 D洛阳地区社会风气最为保守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应该是沿途气候逐渐变得暖和; C不对,材料无从体现; D不对,不能仅凭服饰说明风气是否保守,因此只能理解为,佛教虽然从外国传入中国,但是逐渐本土化。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古代的绘画。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被李约瑟誉为 “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 “完全可以和欧洲古代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 ”。该学者是 A裴秀 B郦道元 C张衡 D僧一行 答案: A 试题分析:裴秀作为我国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他被誉为我国古代地图学之鼻祖,与欧州学者托勒密,并称为世界古代地图史上东
17、西方相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裴秀创造性地提出了 “制图六体 ”,并编制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从而奠定了他在地图史上的地位。自他以后,直到明代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输入以前,这一千二、三百年间的地图制作,在方法上没有跳出他的规格。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礼记 表记说: “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 ”对周人 “尊礼 ”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 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理解,尊命就是信天命;尊神就是敬鬼神;尊礼就是重礼制。根据所学,西周制定宗法制、各种礼
18、乐制度,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 jin)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本题周人 “尊礼 ” 指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 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昔者天子有争(同诤,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材料说明 “争臣 ” A有利于对各级官员的监察 B有利于对天子诸侯的谏议 C从法律上真正约束了王权 D防止了各级政府决策失误 答案: B 试题分析:原文大意是说
19、 “天子的身边若有七个真能谏诤的臣子,则谠议日闻,忠言时献,即有阙失,不惮再三陈告,斯救正之益甚多,故能不失其天下也;诸侯身边有谏诤之臣五人,则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亦可以保守土地人民于不失也。 ”主旨是说 “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才是真正的忠诚。 ”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与谏议。 西周时 “一人 (踏 )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 “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 走向统一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原因。注
20、意题中信息变化,战国时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显然在揭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铁犁牛耕的推广。 D明显不符, AC 也取决于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春秋时期出现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 ”的局面,这说明 A周王室权威至高无上 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C大国已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D大国开展争夺霸权的斗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春秋时期出现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 ”说明王室衰微,反被大国挟制, A排除; B也不对,周王室的权威已经受到挑战; C不对,秦统一中国后完全取代周天子的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广西 桂林市 十八 中高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