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的: 年代 商 办 来源 :学科网 ZXXK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 资本所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 资本所占比重 第一时期 1872 1894 53 4687 9 6 103 28000 57 3 笫二时期 1895 1913 463 90810 41 136 103153 46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该表格把两个时期的商办、外国人办的厂
2、数、资本、资本所占比重进行列表比较,属于史料整理,因此 C符合题意。 A项问题形成是在历史研究中产生了相关的问题需要研究;史料搜集是以形成的问题为导向,广泛地搜集相关的资料,为进一步的整理做准备,往往是杂乱无章的; D项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阶段。故选 C。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研究方法 1919年,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了赵家楼后,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提出: “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 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绝不能说我们所做得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因此他坚持 “我愿意学生事件僻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屈尊判
3、服罪。 ”以下符合梁漱溟观点的是: A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曹、章罪有应得。 B学生的行动是错误的,曹、章有人身自由 C学生的行动是犯法的,应该接受法庭的严惩 D学生的行动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在行为上是犯法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分析、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可得出梁漱溟认为纵然三人罪大恶极,但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学生不能因为是爱国的行为而侵犯、加暴行于他们,由此分析可知学生的行动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在行为上是犯法的。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文字内容创作的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B苏联建成社会主义
4、社会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从 “民国7年 ”、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等信息推断出题干文字也该创作于 1918年,且受到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根据所学,背景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因此 D符合题意。其他各项时间上与此不符, A发生在 1924年; B发生在 1936年; C发生在 1921年。故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 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1894 1912:推翻
5、帝制,走向共和 1921 1935: 1949 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 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第一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兴中会到民国建立,第三组是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第四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由此推断出 “开天辟地 ”指 1921年中共成立, “渐趋成熟 ”是指 1935年遵义会议。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 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遵义会议 中国近
6、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述较为准确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在近代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反复,其中 1921-1927年是力量逐步发展壮大的时期,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革命党人致使革命力量极具下降, 从 1928年到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前,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到1936年长征结束,这又是一个革命力量受挫的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由此分析可得出 B图准确反映这一变
7、化过程, A C D三项图片描绘的信息不准确。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壮大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 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以判断第一个梦想是追求民族独立;根据材料 “
8、提高农民的地位 ”、“消除阶级差别 ”可以反映推翻封建主义压迫。解放战争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从文明史观看, 20世纪初 期丰富了世界文明发展形态的重大国际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美国罗斯福新政 D中国清王朝被推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及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 “丰富了世界文明发展形态 ”。由已学史实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代表的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但工业文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早已兴起,因此的表述不合史实;罗斯福新政只是对原有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做
9、出了调整,并未产生新文明,表述有误;清王朝被推翻亦未出现新的文明形态,排除 D;而十月革命后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丰富了人类文明形态,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某同学在自学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列宁在 “四月提纲 ”中提出了以和平的方式夺取政
10、权,但是七月流血时间打破了和平夺权的幻想,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新中国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1954年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此分析图片中由三处不合史实,故选 C。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好花终须绿叶扶 ”、 “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主政治制度
11、的理解。由材料中 “好花终须绿叶扶 ”“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再联系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 ”可判断出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好似红花与绿叶的关系。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 “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答
12、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限制 “1953 年 ”,1953年为 1954年的前一年。联系已 学知识可知 1954年是第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对人口普查的为选举人民代表作了准备,因此 B符合题意。 A表述不合史实, 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全国人口普查与制定民族政策无多大关系,排除 C;第一个五年计划从 1951年开始编制, 1954年基本定案,到 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前后共修改五次,故与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无多大关系,排除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
13、建设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漫画中有四个人物形象,其中 美国高大健壮,英法两国依附其左右,美国正在对代表联合国的瘦弱的女士用命令的语气说: “You try it, sister! ”此漫画反映的正确历史信息不包括 A美国以 “冷战 ”推行霸权主义 B英法当时只能唯美国马首是瞻 C联合国一度被美国操纵 D苏联在铁幕后消极应对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学生对 “冷战 ”政策的全面理解。解题时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 “We tried everything but explosive” “英法两国依附其左右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
14、 “遏制共产主义 ”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 “冷战 ”从此开始,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积极对抗,由此分析可知 ABC符合史实, D表述有误,苏联并没有消极应对。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政策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从 “合作的两极 ”走向 “对立的两极 ”;到了 80年代之后又从 “对立的两极 ”逐渐走向 “合作的两极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两国国家利益之争从激烈走向
15、“消失 ” B两国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逐渐走向松弛 C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美苏两国从合作走向对立再走向合作,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逐渐走向松弛, 20世纪 80年代之后,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开始淡化,两国的再次合作有了新的可能和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更多的是强 调合作与竞争,由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 A表述有误,当前国家利益之争并未消失, C D是推动两国走向合作的重要原因和动力但不是主因。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
16、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据一项调查显示, 1913年江苏某地 300多名中小学生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对此比较全面的理解是 A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旧传统仍有影响 C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D文化氛围浓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民国初年的社会思潮的准确理解。依据材料可知 300多名中小学生崇拜的人物既有古代圣贤、又有时代风云人物,同时还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这反映了社会思潮的剧烈变化,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从 “孔子、孟子、颜渊 ”等人物可以排除 A; B表述不全
17、面; D以偏概全。 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对思想领域的影响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能够论 证上述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及其相关现象的理解能力。分析题干材料,抓住 “民族主义 ”、 “没有理性的指导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利用 ”等关键信息,联系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等相关知识,只有义和团运动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是从反洋教
18、开始,提出 “扶清灭洋 ”的口号,盲目排外,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被清政府利用,最后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本题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 “(周朝) 800年的统治中,影响之深远,常使历史学家难于区分,究竟某些特色是周朝的还是中国人的性格? ”产生这一疑惑的原因是 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宗法制使中国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长期受到压制 分封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被取消,但其影响贯穿中国古代 分封制有利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A B C D 答案: B 试
19、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 准确理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体现了亲情关系,也阐述了压制平等权利的消极影响。在宗法关系下,形成了体现政权分配的分封制,但是随着血缘关系纽带的疏远,分封制被废除,由此分析可知 符合题意,而在西周时期还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因此 表述不合史实。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的 “三公九卿 ”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 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20、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中说 “九卿 ”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的之上,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D两项是现象,不是 “本质 ”; C项与题干无关。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 “指令性社会 ”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 答案: C
21、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为了对付自然灾害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我国古代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采取的 “指令性社会 ”管理方式具有权利高度集中的特点,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因此 C符合题意。而 A与题意无关, B、 D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最佳选项。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亚里士多德说: “谁说应该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下列不能体现其思想的是 A雅典公民大会 B明朝内阁 C英国议会 D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22、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亚里斯多德具有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独裁。题目要求选出不符合其思想的选项,应该判断为 B明朝的内阁。因为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而雅典公民大会、英国议会、中国人民代表大会都有民主性,体现了其主张,排除 ACD。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 公元 2世纪的雄辩家阿里斯泰德热情地赞美罗马: “无论海洋还是陆地上任何的间隔距离都不能将一个人排斥于公民身份之外。 ”他赞扬的是罗马的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全面解读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3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福建省 南安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