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荀子说: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下应时而使之?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说明当时人们征服自然地能力增强 B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C说明当时的思想界唯物主义占主导地位 D表明人们对人与自然地关系的认识提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荀子 “人定胜天 ”的思想,这一主张有助于增强人们战胜自然的信心,也说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更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这是荀子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 A B D三项是对材料含义的正确解读,但荀子一
2、人的主张不能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所有思想家的共同认识,故 C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目要求。 考点: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 点评:儒家思想起源于我国春秋晚期,为孔子所创,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大宗,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享受特殊礼遇,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确 立为正统思想,成为影响此后中国两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直至今日,复兴国学的内容中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 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 答案: A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就是救亡图存和国家富强,在不同时期主张和表现各异,但救亡图存的主题始终不变,报纸期刊上的内容也正是这一主题的体现,所以 A项符合题意,而B C D三项在救亡图存面前则处于次要地位。 考点: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潮流 点评: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潮流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如 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由器物文明向制度文明再向思想文化的转变; 反帝反封建与求民主解放同步进行; 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潮流以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主题。 1920年 11月,孙中山指出: “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
4、们住的租借,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 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继续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 C在反帝问题上仍模糊不清 D对帝国主义尚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文字 “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 ”说明孙中山认识到在 满清政权被推翻后帝国主义的民族侵略仍旧存在,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新的见解,即由之前的反清向反帝转变,所以 B项表述符合题意和史实, A C D三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因此答案:选
5、 B项。 考点:新旧三民主义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经常将新三民主义与国民党三大政策混淆在一起,误认为新三民主义就是 “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 ”,其实新三民主义还是 “民族,民权和民生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发生了改变,原来的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已无法符合时代进步的需要,而成为旧三民主义。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 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中共的这一声明应发表 A西安事变前 B八一三事变后 C洛川会议后 D九一八事变后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6、问题的能力,中共的抗日方针经历了几次转变:即由九一八事变后的 “反蒋抗日 ”到洛川会议后的 “联蒋抗日 ”再到西安事变前后的 “逼蒋抗日 ”,所以本题答案:选 A项, B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起来了。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主要以国共的第二次合作的实现为主线。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先是共产党发表 “八一宣言 ”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合作,接着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下面对这一文件表述错误
7、的是 A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 B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 C规定国王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D使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英国通过 “光荣革命 ”实现了政体的转变,即由原来的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一转变确立的标志是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的君主得到保留,所以 A项说法错误, B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 A项。 考点: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点评:英国立宪政体的建立是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光荣革命 ”后英国初步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此后英国责任内阁逐步形成,行政权完全归内阁,至此
8、英国才完全确立君主立宪制。对权利法案的考查多从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影响角度进行,又如: 英国权利法案的意义在于 ( D ) A保障了资产阶级独掌共和国的大权 B使民众获得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 C正式宣告君主制的废除 D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近代世界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A大宪章 B权利法案 C “1787年宪法 ” D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世界近代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的联邦宪法即 “1787年宪法 ”,而 A大宪章是英国在中世纪的重要法律而非近代法律, B权利法案是英国 “光荣革命 ”的产物,起到了类似宪法的作用,但本
9、身不是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远在美国 “1787年宪法 ”之后,所以答案:选 C项。 考点:美国 1787年宪法 点评:美国 1787年宪法是美国联邦共和政体建立的标志。高考对此问题的考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联邦宪法的内容; 联邦宪法确立的几项重大原则; 联邦宪法的影响,本题的考察角度是 。 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工的服装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A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 B民主运动的推动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0、9世纪中期出现妇女改革妇女服装的热潮社会根源在于大量妇女进入工厂做工,传统服饰长裙容易使机器发生故障,产生危险,所以答案:选 A项, B C D三项只是重要原因而非社会根源 。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两次工业革命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仔细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成为高考经常考查的对象。尤其是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的异同比较更是比较对象中的重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自由贸易的阶段,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以下关于英国新贵
11、族和美国种植园奴隶主相同之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B都曾经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 C都属于资产阶级范畴 D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新贵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领导力量,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A项说法错误, B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 A项。 考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几个明显的阶段特征,即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以前,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即经历了 由重商主义向自由主义和
12、垄断主义过渡。 工业革命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特点是 A保留了封建残余势力 B进入了帝国主义发展阶段 C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D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加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各国资产阶级力量得以增强,各国封建复辟势力被极大削弱甚至消逝,资本主义统治得以稳固,资本主义各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大力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A项错误, C项符合题意,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因争夺殖民地而加强了矛盾冲突,但并非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有资格和实力参与其中,所以 B D两项说法不准确,故答案:选 C项。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
13、:材料考查了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其重要表现是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从而为资产阶级进一步推行殖民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习中应该全面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两大对立阶级 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 3)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封建势力的衰退 C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D工人运动的兴起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
14、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总体实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初步建立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和殖民体系,所以 C项符合题意, A B两项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原因而非根源, D项不利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因此答案:选 C项。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点评:根本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 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 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 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根本
15、原因问题。 某份历史悠久的巴黎旧报纸上写着这样的报道: 第一个消息, “来自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 ” 第二个消 息, “不可明说的吃人魔王向格腊斯逼近。 ” 第三个消息, “卑鄙无耻的窃国大盗进入格尔勒诺布尔。 ” 第四个消息, “拿破仑 波拿巴占领里昂。 ” 第五个消息, “拿破仑将军接近枫丹白露。 ” 第六个消息, “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巴黎 ” 这些消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拿破仑复辟 B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拿破仑从意大利凯旋归来 D拿破仑被流放地中海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描述了不同势力对拿破仑复辟行为的不同态
16、度,一方面是对其谩骂和批判,另一方面则是 热烈的欢迎和赞叹,所以 A 项符合史实, B C 两项是拿破仑一生中最荣耀的是时期,曾受到法国人民的拥戴,而 D项是拿破仑复辟失败后的结局。 考点: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拿破仑 点评:对拿破仑的个人评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史学中争论的一个焦点,如何正确评价这位历史人物也成为我们高考中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还是应该坚持生产力标准作为评判历史人物的主要依据,当然还应该注意的是要结合道德评判标准。 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由制宪议会于 1789年 7月着手制定, 1791年 9月生效。根据该宪法规 定,当时法国的政体是 A君主
17、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帝制 D民主共和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1791年法国颁布近代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宪法规定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 B项符合题意, 1792年9月 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而 A是法国大革命反对的对象,所以答案:选 B项。 考点:法国大革命 点评: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是影响世界最为深远的三次大革命,尽管三次革命的形式有重大差别,但就去性质而言则是资产阶级革命,他们对推动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考对其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其革命进程中的复杂性和曲折
18、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谈论工业革命的原因时说: “(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 美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 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 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殖民扩张扩大了国外市场 B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来源 C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D行会的瓦解促进了机器的应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业革命的开展有
19、几个关键的因素,即:机械动力、劳动力、资本和销售市场,而美英两国的社会现实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优裕的条件,其中英国行会组织起步较早,有助于商品的自由销售和流通,而不是直接促进机器的应用, D项表述错误,A B 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 D项。 考点:工业革命的产生原因 点评:材料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原因,对此必须牢固把握如下内容: 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金:通过国 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
20、技术基础; 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 直接原因。 美国历史上一共有三位总统曾经遭到过弹劾,分别是是第 17位总统安德鲁 约翰逊、第 37位总统尼克松和第 42位总统克林顿。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政体的 A联邦制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民主原则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美国三位总统遭到国会、议院弹劾的事件说明美国立法权对行政权有制衡作用,这体现了美国 “三权分立 ”和相互制衡的原则,答案:选 C项, A B 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美国的政体特点 点评:美国政体是严格按照法国启蒙
21、思想家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 ”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独立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但又彼此之间相互制衡,保障了美国民主政体的实施,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政治蓝本。 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 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敌占区建立了大量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吸引和牵制了大批日军,成为抗战后期中国革命力量的中流砥柱,而抗战之前,国共双方经历
22、了十年对峙,最终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通过长征实现了由南向北的转移,故答案:选 C项, A项发生在大革命时期, D项发生在抗日战争之后, B项是全民族的抗战。 考 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走上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 “工农武装割据 ”的革命道路,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最终在完成抗日战争之后,继续发动人民解放战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完成了反封建、反侵略革命任务。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23、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政治由封建君主专制开始向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社会转变,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渡, A 项符合题意,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并未完全解体,所以 B C D三项内容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影响不符合,故答案:选 A项, 考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点评:材料考查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共同点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辽宁省 沈阳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