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河南南阳一中高三第八次周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3届河南南阳一中高三第八次周考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河南南阳一中高三第八次周考历史卷(带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河南南阳一中高三第八次周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对人的强调使智者学派谴责奴隶制度和战争,并支持民众的大部分事业。但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令保守派 “对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 ”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 A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B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C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D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普罗泰戈拉。他有一句名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 ”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界上绝没有什么绝对真理可言。但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
2、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苏格拉底就是保守派的主要代表。因此选B. 考点:智者学派 点评:智者学派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但是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绝对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过分强调个人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给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1944年 12月, 爱因斯坦同斯特恩、玻尔讨论原子武器和战后和平问题,1945 年 3 月同西拉德讨论原子军备的危险性,他还写信介绍西拉德去见罗斯福,未果。 1946年 5月,他又发起组织 “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 ”并担任主席。爱因斯坦这些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A倡议各国科学家不要研制原子弹
3、B宣扬自己反非正义战争的坚定立场 C敦促美苏结束 “冷战 ”对峙局面 D促使社会认识核战争的严重后果 答案: D 试题分析:面对原子武器巨大的、灾难性的破坏力,以及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可能导致的战争威胁,国际上爱好和平的有识之士纷纷觉悟,联合倡导和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对核战争的行动。爱因斯坦就是代表人物之一,因此选D。 考点:爱因斯坦 点评:以目的类选择题为例: “目的 ”是指当时人们在进行某一历史活动时想要达到的境地或希图得到的结果。目的或目标可能是多样性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 “主要目的 ”。目的还有近期和长远之分,一般将近期而明显的目的称为“直接目的 ”,将终极的、实质性的目的称为
4、“根本目的 ”。例如汉武帝颁行 “推恩令 ”,其直接目的是分割王国的封地,而根本目的则是解决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问题,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分析根本目的要求作深入的理性思考,因为它往往反映了我们的历史认识,提示的是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 2012年 7月 19日,俄罗斯和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对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提出的涉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投了否决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A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积极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BD在材料中并没有 体现;根据材料,中国并没有盲从英国和其他西方
5、国家提出的涉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因此选 C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不同时期的具体外交方针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方针始终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应日本要求,七国集团于 2011年 3月 18日联手干预外汇市场,以遏制日本大地震后日元对美元的急剧升值势头。这主要是由于 A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造成了重创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C当前世界已经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多极化格局 D各国自觉、主动地帮助日本抗震救灾 答案: B 试题分析: ”以遏制日本大地震后日元对美元的急剧升值势头 ”说明日本大地震已经影响到世界经济 ,B 说法正确; A 与题干无关; C 说法错误,
6、尚在形成之中;D不对,材料显示七国集团是应日本要求,而非自觉、主动。 考点:经济全球化 点评: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这也加速了经济危机的传递和扩散,因此要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历史学家钱乘旦说: “一个人,在宏大历史体系中他是政治家、英雄,功勋卓著;在社会生活场面中他只是一个男人 在女性主义解释体系中他是男性话语霸权的典型代表,是暴君。 ”这段话最能表明 A历史解释体系的多元化 B历史解释具有随意性 C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D历史人物的可塑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 BD不对,研究历史应是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 C不对,从题干 “在宏大历史体系中他是政治家、英雄 ”“在社
7、会生活场面中他只是一个男人 ”“在女性主义解释体系中他是男性话语霸权的典型代表,是暴君 ”体现了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人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选 A。 考点:多元史观 点评:高考命题在近年来体现出了新的动向 ,新史观在命题的命制中常有体现 ,这对高考复习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体现这一要求 ,成为现在高考复习中的新命题。因此要注意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解读历史。 1947年 4月 18日,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必须更多地运用其经济实力来阻止苏联的扩张主义和政治渗透,创建政治稳定和社会福利之基础。这体现了美国 A与苏联争夺霸权的斗争加剧 B开始推行冷战政策 C力图领导世界 D试图建立
8、以美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美国与苏联争夺霸权的斗争始于 20世纪 50年代中后期; B错在 “开始 ”的说法,美国开始推行冷战政策应是杜鲁门主义出台; D不对,这是指关贸总协定; C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美国的冷战政策,而冷战的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 考点:冷战 点评:冷战 ”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以遏制共产主义,从而称霸世界。 在 1925年 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就会增加,我们将有
9、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得到的回答:“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由这一回答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实行的政 策具有稳定性 B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对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D明确了苏联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答案: C 试题分析: “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当时的苏联政府对于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认识不足,再联系此时列宁已经去世,斯大林在苏联上台,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斯大林时期过于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对轻工业、农业重视不够,因此选 C。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俄共和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一政策的必要性
10、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至后来被过早地终止了新经 济政策的执行 1721年英国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议会的行政权大增 B内阁对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汇报工作 C一旦内阁遭到上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D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答案: C 试题分析:英国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下院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 因此内阁如果遭到下院的反对,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 C项说法错误,答案:为 C。
11、 考点:英国责任内阁制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 符,往往造成错误。 有人曾这样写道:英国艺术家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了音乐。而在 1819 世纪,欧洲、美国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 ”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
12、人的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 “地球 (自然 )是人类的母亲 ”“自然发怒 ”等。材料反映了人们 A对工业文明的向往、赞美及担忧 B对社会发展的浪漫主义情怀 C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与想象 D对科技革命的期盼与幻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 ”英国艺术家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了音乐 ”表明人们对工业文明的赞美和向往;而 “地球 (自然 )是人类的母亲 ”“自然发怒 ”等则反映了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担忧,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因此选 A. 考点:工业文明 点评:本题属于典型的 “以偏概全 ”,即命题者设计的题肢,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来迷惑考生。考
13、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各个题肢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题肢舍去。 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 “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 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 ”这段话体现了 A自然权利的学说 B三权分立的观点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布拉德肖法官认为国王和人民之间存在着 “契约协定 ”,协定的双方 国民和君主都必须履行各自的义务,一旦国王违背了契约( “纽带被切断 ”),人民有权推翻君主统治
14、,这一观 点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 “社会契约论 ”观点是一致的。因此选 C. 考点:启蒙思想 点评:卢梭的社会契约主张: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 “共同意志 ”,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 马丁 路德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 (1522年 )中说, “每人皆为教士 ”, “有权照他私人之判断以及个人的理解解释圣经 ”。后来他又说
15、: “我不允许任何人批评我的主张,即使是天使。凡不接受我的主张者就不能得救。 ”这表明马丁 路德 A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B提倡个性解放 C提出的自由平等思想具有虚伪性 D其宗教主张由宽容到独断 答案: D 试题分析: “每人皆为教士 ”, “有权照他私人之判断以及个人的理解解释圣经 ”说明马丁 路德开始是主张信仰得救 ;后来他又说: “我不允许任何人批评我的主张,即使是天使。凡不接受我的主张者就不能得救。 ”说明其宗教主张由宽容到独断 ,因此选 D。 考点:马丁 路德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 “一标多本 ”
16、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 “能力立意 ”为主。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相对孤立与隔绝的状态,影响深远。就社会生活领域而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餐桌上:东南亚的胡椒、肉桂等廉价香料进人欧洲寻常人家 B物种上:马铃薯、番茄、玉米等超出美洲范围传到亚洲 C人种上:美洲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 D穿着上:中国丝绸、印度棉制品从此在地中海区域大量转运销售 答案: D 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因此不可能看到中国丝绸、印度棉制品从此在地中海区域大量转运
17、销售,答案:为 D.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欧洲 “商业革命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综合题 16世纪以前,英国人口和经济 增长率均低于西欧平均水平,然而 17世纪开始,英国逐渐发展为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是史学界长盛不衰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先那种在权力和资源基础上的封建割据被一个更集中的体系所代替,在 1485年的内战中崛起的亨利七世,没收了许多封建贵族的地产。他还剥夺了贵族蓄养武装家奴的权力,从那以后,贵族在乡下的住宅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河南 南阳 中高 第八 次周考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