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48年 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 “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 “上层人物 ”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比 1948年 6月(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接近尾声)和 1947年 6月(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结束、战略
2、反攻阶段开始)中国国内民心向背的变化,原因是国民党独裁统治造成的后果。 BD两项都是在 1949年, C项错在 “缺乏正确的判断 “,因为这一判断和态度转变都是正确而及时的。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解放战争是发生在 1946年到 1949年之间的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双十协定的签订、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等也需要了解。 关于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与道路的问题,有一 种意见认为: “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 以乡村包围城市 , 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 ,是一种极错
3、误的观念。 ”这则材料最能说明 A中国革命必须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 B中国共产党没有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C党内对中国革命斗争形式与道路存在严重分歧 D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想 以乡村包围城市 , 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 ,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可以看出,乡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已经开辟,而持反对意见者坚持城市暴动,走城市中心论路线,表明中国的革命在斗争的形式和路线上存在严重分歧。 考点:中国革命的路线 点评:苏联走的一条是城市中心路线,是一条有城市领导乡村的路线。苏联的经验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革命,以至于在很长的是时间里过分的突出城市暴动的
4、作用。后来,结合中国国情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37年 2月 ,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 ,提出 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B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 D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错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
5、结的力量,而不是右倾主义; B项明 显错误,第二次合作是党外合作,存在两个政权; C项错误,反帝本就是民主革命纲领的组成部分。材料的意图是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故选 D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 “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 要条件 ”。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
6、本原因是 A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答案: A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引发人们对中国未来和中国革命道路更深的思索;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用什么方案拯救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各不相同,形成了五四时代思想多元的局面, A项符合题意。五四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基础没有根本的变化,排除 B项;当时的中国政府文化专制的基本方针没有变,排除 C项; D项叙述不符合史实。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精神是贯穿运动的始终。此外,还有民主与科学的精
7、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五四运动的背景等也需要掌握。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作者认为,正确的社会转型应该是 “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
8、,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即先是思想解放,随后政治革命、经济建设。中国历史进程与此相符的是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故选 A。其他各项均错。 考点:西学东渐 点评:近代中国由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之道与正常的发展思路并不一致。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和洋务运动都是常考的历史基础知识,需要把握。 19世纪晚期,某西方报纸称: “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 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 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 意在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文中所指的维新党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中三派的主张进行分析辨别。 “守旧党 ”即
9、主张原封不动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派; “中立党 ”保国以变法,符合维新派主张 。而题干材料中的 “维新党 ”主张 “作乱 ”,应是革命党人。故选 D 考点:甲午战后中国政治派别 点评: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各个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洋务派的洋务思潮被证明走不通,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主张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抗战期间群众周刊曾刊登了上海市各界救亡协会的一则贺电: “贵军受命抗敌,立奏奇功,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捷报传来,万众欢腾。 ”“立奏奇功 ”指的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 B 试题分析:
10、根据材料中 “1937年 9月 ”、 “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 ”等可确定,所指是八路军 115 师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是抗战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大捷。 A项淞沪会战发生于上海地区,可排队; CD两项可从时间上排除,百团大战发生于 1940年,台儿庄战役是在 1938年。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捷便是平型关大捷。此后我军奔赴敌后,打击日军。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胡汉民自传载: “同盟会未尝深 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 排满 二字之口号
11、,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 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 ”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排满 ”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收 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 D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 答案: D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的爆发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结果,有其必然性。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从政治上看,民 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腐朽;从思想上看,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故选D。根据材料可以很明显看出 ABC项正确。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发动的革命
12、运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三民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内容,也没有深入的发动群众起来革命,致使革命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失败。 著名学者田秉锷教授在大国无兵一书中说: “较之清王朝的制度,洪秀全政权的制度建设没有历史进步的大势 ”。下列史实中,不能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A以 “拜上帝教 ”为号召,发动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 D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 “较之清王朝的制度,洪秀全政权的制度建设没有历史进步的大势 ”说的是洪秀全的制度并不比清政府的制度顺应历史的潮流,都是封
13、建的。 A项以宗教为旗帜; B项建立了一个政权; C项带有明显的落后性。因此 ABC三项都体现不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来。 D项颁布的资政新篇带有发展资本主义的意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 D。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实质上讲是新时代下的传统农民起义,是旧的农民起义的最高峰,体现了一些是的时代的因素。主要的新的因素有:起义的时代新、颁布的纲领新、失败的原因新、起义的指导思想新等。学生需要明白。 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 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 “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 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 ”这位将领是 A秦日纲 B陈玉成 C李秀成
14、 D石达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将领是陈玉成和李秀成,李秀成在 1862年带领军队打到上海近郊,故本题选 C项。其他领导人均未打到上海。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在天京事变后出现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局面。洪秀全提拔年轻将领李秀成、陈玉成作为后期军事领袖。陈玉成 1862年被俘杀害,李秀成带兵攻打到上海,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与此相关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其他的重要历史史实也需要把握 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说: “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 ”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在于 A力图建立正
15、常的外交关系 B小农的保守 意识 C没有与外来反清势力联合 D对西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 ”可以看出,太平天国领导人对西方列强认识不清,还以为西方列强是归顺天平天国的。故选 D。 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嘉奖“海外英民 ”,体现不出保守意识; C项错误,是迷惑项,无意义。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太平天国的对外政策。太平天国并没有认清外国列强的本质,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施政纲领、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学生、平民和城市
16、精英 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 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中国的近代化)这种 “心理统一 ”和 “认同感 ”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 答案: C 试题分析: “心理统一 ”和 “认同感 ”加强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团结,共同致力于抗日战争,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 C。材料说的是抗日战争, AB项错误。战略反攻发生在解放战争的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沿海的内迁,也加强了各个地区阶层的相互的了解,促进
17、了抗战的胜利。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还有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中国的革命正是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C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 “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的是民族的独立; “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说的是
18、当家作主。根据材料分析,对接近这两大梦想的是解放战争,也成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故选 C。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发生在 1924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发生在 1927年;抗日战争是在 1937年全面爆发。都不接近新中国的成立。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解放战争是发生在 1946年到 1949年之间的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双十协定的签订、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等也需要了解。 “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 ”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
19、路军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关键词 “滇西 ”可以看出,战役发生在中缅交界。另从 “岛寇 十荡十决 ”等可以看出这是中国远征军第八军的抗日活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即常说的八路军,主要是在黄河流域作战,人民解放军是在我们军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称呼;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抗美援朝时期的称呼。故选 B 考点:抗日战争:远征军 点评:抗战时期为了配合反法西斯盟军打击日军,国民党精锐组织了浩大的远征军出国抗击日军,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 指导
20、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1936年 12月 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应映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是史学新方法题之哲学思辨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表面上是1936年底美国对中国和日本局势都很重视,本质上是担心中日战争的爆发会危害美国在华利益。故选 D 考点:西安事变 点评:西安 事变是由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一次政变,囚禁了蒋介石,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后来以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答
21、应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应为新中国的成立; B项反应的是中共的工农联盟策略; C项只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前提; D项从推动政治近代化的角度而言,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国民革命运动影响 点评:国民革命运动是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革命运动,发生在 1924年到 1927年。后来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革命而失败。国民
22、革命运动虽然没有完成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反封建的重任,但是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 “大半旗妆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此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当时服饰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服饰改革紧跟社会变革 的步伐 国人的服饰明显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反映了中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诗中 “大半旗妆改汉装 ”中的 “大半 ”可以看出并非全国流行,而且实际情况是农村的传统服饰和缠足现象非常普遍,排除 ; “旗妆 ”改 “汉装 ”与
23、西方工业文明不相关,排除 。 考点:辛亥革命对习俗的影响 点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和会习俗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在日常礼仪上,在穿衣上更加现代,裹脚习俗逐渐被废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 辛亥革命的政治方面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辛亥革命 “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河北省 邯郸 中高 学期 10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