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四川省成都高新区高三11月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四川省成都高新区高三11月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四川省成都高新区高三11月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四川省成都高新区高三 11月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 “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A、 D 与当时的史实不符
2、,而 B选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秩序,实行了宗法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 2011年祭孔大典 9月 28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以纪念中国伟大的先贤孔子诞辰 2562周年。其祭孔主题是 “儒和天下 ”。关于孔子思想,叙述正确的是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仁 ” 儒家传统文化注重自身反省和个人修养 其思想旨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创立的儒家文化经历代的完善,逐渐积淀成
3、为中华民族的精神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项明显错误,古代思想中侧重于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是道家学派,庄子主张天与人,不相胜,反对干预自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仁 ”;儒家传统文化注重自身反省和个人修养 ;其创立的儒家文化经历代的完善,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因此 均正确,故选 D。 考点:孔子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此外,孔子的思想还包括政治思想:仁和礼,主张德政;哲学上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都需要掌握。孔子的思想虽然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是其思想经过改造,逐渐成为封建社 会的正统思想。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
4、一期题为 “走进京剧 ”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国粹京剧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昆曲是戏曲之祖;京剧北京化应该是在乾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又和进京的汉调艺人合作,使西皮、二簧两种声腔合流,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北京市民承 认,成为人民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很快风靡全国。京剧成为我国戏曲中最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
5、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被公认为 “国剧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不是 “戏剧之祖 ”,排除 B项。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京化,故排除 C、 D两项。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考点:古代的戏曲 点评:中国 古代戏曲在原始社会萌芽,成为 “傩仪 ”,春秋时期得到一定的发展,到了宋代形成完整的形式;到了元代戏曲发展到成熟阶段;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京剧则是发展到高峰。 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 “中国西学第一
6、”。以今日之见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世纪末,严复将美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翻译成中文,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著作。天演论阐释了达尔文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观点,将进化论从自然界引入社会领域,为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奋起抗争、挽救民族危亡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不科学的,故 B项错误, A项符合题意。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是近代西方
7、的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排除 C项;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 D项。 考点:维新思想 点评:严复翻译天演论主要目的是借助于达尔文的生物进 化思想来说明人类社会也适合生物界一样,如果不奋起革新的话,也会被其他的民族灭绝。严复的翻译的成果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和运动的发展 近代一篇文章写道: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文章作者应该是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 ”及 “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可判断是新文化运动
8、代表,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迪了人们的觉悟。 故选 D。 A项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BC 项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均为涉及到思想领域里的改造。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 1915年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通过宣传新思想,启发民众的觉醒。新文化运动在传播新思想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列说法体现了 “双百 ”方针内涵的是 A “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 B “ 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 C “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 D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 答案: D 试题分析:双百 ”方
9、针是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艺术问题上 “百花齐放 ”和学术问题 “百家争鸣 ”。目的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A、 B、 C选项提法都限制了文化艺术领域里的自由发展。 考点:双百方针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的理解双百方针的内容。在文化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在 1956年提出,有力的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与此相关的是双百方针的成就和它的曲折发展也要了解。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边区 18名政府委员时,共产党员有 7人,徐特立当即 声明退出。某班同学对他们退出的原因作了以下推断,其中最准确的解释
10、应是: A共产党人高风亮节 B共产党人抵制高官厚禄的诱惑 C中共善于发现和重用其他人才 D退出是为了贯彻 “三三制 ”原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 1941年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各解放区按照 “三三制 ”原则改选或新建政权机构,故 D项符合题意。 A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三三制政权建设的情况; B项明显错误; C项也是与材料主旨意图相违背。 考点:抗日根据地建设 点评: 1942年前后,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一方面日本侵略者的扫 荡,另一个方面是国民党的反共事件,根据地为了度过困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经济方面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物质生活有了一些改善;在政治上建立三三
11、制政权,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抗战;在思想上进行了整风运动,有力的保证了抗战的正常进行。 2009年 8月 20日腾讯新闻频道发起 “网友票选建国 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 ”的活动,在 60件大事中投票结果如下(局部),从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新中国外交成就得到网友们普遍关注 B网友们肯定 “两弹一星 ”对反美反苏的作用 C网友们对科技、历史文化都饶有兴趣 D对开国元勋、拨乱反正网友们印象深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表格中 7 项占总票数的 95以上,而中美、中日关系占了 45, A 项正确;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与打破核垄断有关,所以 B项错
12、误;从网友投票数可以判断 C、 D两项正确。 考点:新中国取得的外交、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点评:从投票的结果来看,网友们对我国建国 60年来的成就关注最多的是中国的外交和中国的科技方面的成就。在外交上 70年代成就明显: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化和最终建交;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等引人注目;科 技上两弹一星等科技成就奠定了中国大国的地位。 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 “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 ”。这一思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 3月 12日 (孙中山逝世日 )为植树节。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
13、生主义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首先排除 A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没有民本思想。其次, B项民族主义思想的初期是推翻清朝统治,后来又增加了反帝思想,不符合题意。C项是其思想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建立民国,也不符合题意。植树主要反映了孙中山关注民生。故选 D。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民主义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分民族、民权、民生三部分。民族主义指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平均地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中国改革被称之为 “摸着石头过河 ”的过程, 30多年的实践,我们获得了三大马克思主义新觉醒。中国共产党从实践
14、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和创造,归根到底,都是同这三大新觉醒分不开 的。这里的 “新觉醒 ”是指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中国改革 30年的实践指 1978年到 2008年,这不包括建国前后的毛泽东思想。排除 。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中国的理论成果。排除 。 均是在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理论成果,指导了中国的建设和党的建设。 考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两次理论性的飞 跃,分别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15、。他们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的党的指导思想,指导了如何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 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 材料中的 “第一次 ”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平等性 广泛性 继承性 深刻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 “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穿各种样式的服装, “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 ”“生平第一次
16、 ”可以判断这是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北平市选举新政协代表及讨论递交新政协提案的会议,说明了这次会议具有广泛性、平等性、深刻性等特点,故 符合题意;从 “第一次 ”可以排除继承性的特点,答案:为 C。 考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 ”,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
17、者根据材料二 “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 578 万,炭 585 万 ”,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A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 C项强调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 “地下之新材料 ”与古文献
18、记载相印证),但过于绝对。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 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一中的 “数百万家 ”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因此 ACD均 错误。 B项正确,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考点:史学研究:史料搜集 点评:此题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比较注重的题目类型。通过此题,主要考查全面占有史料的重要性,正面和反面资料都要收集,然后再分析,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王安石提出 “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心外无物 ”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 C “
19、夫行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宋明理学的哲学观。王安石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活动和人的形体联系在一起,突出了 “形 ”的存在; B、 C、 D三项均突出了 “天地 ”或 “万物 ”这一 “形 ”的存在。 A项是宋明 “心学 ”的观点, “心学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这明显与王安石的思想相对立。故选 A。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两派在探求理的途径上上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则主张致良知。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是王守仁则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
20、年代,与此同步 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19801988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旨在考查考生的读图、识图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目信息可知,信息图强调了1980 198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变化,即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1979年我国设立了 “出口特区 1980年定为 “经济特区 ”,排除 A项,开放 14个 “沿海港口城市 ”是在 1984年正是示意阳中进出口总额迅连增长的原固,故选 B项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在 1990年,加人世贸蛆织是
21、在 2001年均不符合示意图曲时间要求,排除 C, D两项 考点:改革开放的成就 点评: 1978年我国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进出口总额得到迅速的提高,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某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 “主观上希望实行抗日、反共两个第一 ”,而实际上 “实行的还是抗日第一,反共第二 ”。该学者认为在抗日战 争时期蒋介石 A坚持抗战到底 B实行消极抗日 C改变反共立场 D玩弄两面手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突出理解题中的 “实行的还是抗日第一 ” ,故选 A。在抗日战争的相持
22、阶段,蒋介石消极抗日,但是与材料所涉信息不符; CD项说法明显错误,材料准确的交代蒋介石既抗日又反共,但是抗日第一,并未玩弄两面手法。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但是在相持阶段,蒋介石也加紧了反共的步伐,正面战场消极抗日,但是毕竟还是把抗日放在了第一位,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终于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1987 年 2 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 月 10 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 “想家 ”两个大字的 T 恤衫走上街头。不
23、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 了 A “一国两制 ”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 “一个中国 ”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采用排除法, C 项强调的是 “九二共识 ”,而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同时,题干根本没有涉及到港澳回归,故 D 项也不符合。另外,至今,“一国两制 ”构想在台湾也没有完全普及,许多台湾民众还是不认同它的,故 A项说法有误。而根据材料信息 “返乡运动 ”和 “想家 ”,即可明确 B项符合。 考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点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四川省 成都 高新区 11 检测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