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 “秦,虽死犹存 ”主要是指( ) A统一量衡、货币 B统一全国文字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秦,虽死犹存 ”指的是秦朝虽然灭亡,但它创立的政治文明(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却流传下来,为后世所沿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 B项属于经济文化方面, C项属于中央集权制度,故选 D。 考点:文明史观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
2、: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浙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棋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释读能力。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鼎盛是在商代,排除
3、 A项。材料中反映的楚国墓群,应在长江流域,否定 B项。青铜器在当时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点评:材料选择题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学生具有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 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考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以获得正确的答案:。 纽约时报 1881 年 7 月 23日社论称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时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 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对上述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
4、中国近代化开始启动 B提示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 C体现了美国人对洋务运动仍缺乏了解 D说明了中国主动向美国学习先进技术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社论发表于 1881年,中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A项正确;但洋务运动 “只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 政治上的改革 ”,仅学习器物而不变革封建制度,是其失败的根源, B 项符合史实;主持洋务运动的是地主阶级,他们不可能进行政治变革,美国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C项正确;故选 D。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
5、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 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以下各项符合 19世纪 60、 70年代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是( )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拉开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C清政府展开了政治自救运动 D资本成为列强经济渗透主要手段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即 19世纪四十年代; B项拉开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发生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符合题意;C项清政府展开了政治自救运动即清末 “新政 ”,发生在 20
6、世纪初; D项资本成为列强经济渗透主要手段是在甲午战争后,即 19世纪末。故选 B。 考点: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点评:历史学科 “时间型 ”选择题主要是指包含了显性或隐性的历史时间 ,这个时间又能够体现一定的阶段性、时代性的选择题。开启 “时间型 ”选择题的钥匙 ,主要是根据时间限定语 ,特别注意提取时间信息 ,明确时限 ,抓住时间背后的历史背景 ,有意识地从时间入手 ,“顺藤摸瓜 ”,就能找出符合特定时间范围内的正确选项。 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早在 1869 年,英国一位商人说道: “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
7、、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这段材料说明了在近代中国( ) A列强商品输出靠中国商人经营 B外商和华商形成竞争共生关系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经济命脉 D中国商人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 ”等分析,中国商人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外商与市场之间形成了利益共生体。A 项不符合材料中英国官员的说法; C、 D 项说法错误。故选 B。 考点: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 点评: 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
8、近代企业诞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了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 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拉着拐杖走动了! ”这根 “拐杖 ”所起的作用是( ) A赢得了一战胜利 B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C巩固了工农联盟 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 C 试题分析: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引起农民不满。所以在 1921年 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故选 C。 考点:苏俄的新
9、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 占优势的俄国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美国总统乔治 布什在出席 博鳌亚洲论坛 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时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发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291933
10、 年世界经济危机时间,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加深彼此之间的矛盾; B、 D项与关 税大战无关, C项各国的社会危机是由经济危机引起的。故选 A。 考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点评: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包括: 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具体原因: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股票投机过度;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使市场虚假繁荣 。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矛盾尖锐。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构成
11、,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 的是( ) A经济全球化 西欧一体化 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 权利法案 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阿拉曼战役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中明确指出事件之间有等级或层次。 A项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西欧各国实现了联合,开始了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诞生了欧洲单一货币 欧元,符合题意; B选项中光荣革命后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相继通过的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 ; C选项中,应该这样描述: 1917 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经过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
12、策的过渡,从 20年代中期起,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设。 D选项中,三大战役是二战后不同战场的转折点,并列关系。故选 A。 考点: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点评:本题涉及到的考试内容包括:英国革命;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反法西斯战争;经济全球化。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
13、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当时改革开放还未进行,与 A、 B、 C项均不符合;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两次讲话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14、,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 20世纪 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这份契约签订反映了( ) 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 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农民分田到户违背了当时政府的土地政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58年建立起人民公社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由于高度集权,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徘徊局面。粉碎
15、“四人帮 ”后,农村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急需来一个大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契约,迈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本题中 项符合所学知识,第 项 “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说法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 式,土地所有制 1956年后至今未变化(国有和集体所有)。故选 B。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010年 8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经济特区成立 30周年之际考察深圳时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
16、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温总理是在强调( ) 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B经济特区是试验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在 此实现 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 答案: C 试题分析:温家宝总理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A、 B、 D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选 C。 考点:中国的改革开放。 点评: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
17、需要。不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某年 9月 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 “钢铁工业整个工业的基础 ”,其它部门必须 “停业让路,让钢铁元帅开帐。 ”歌词作家田汉南行至漳州,他看到当地群众砍伐相思树做燃料,遂写了一首诗: “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C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俄国钢
18、铁工业的发展 D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 “大跃进 ”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左 ”倾错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而且炼钢大量砍伐树木破坏了生态环境,违反客观经济规律。故选 D。 考点: “大跃进 ”运动。 点评: 1958 年党中央发动了以大炼钢铁 为中心的 “大跃进 ”运动。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几年内赶英超美;农业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大跃进 ”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19、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下列不属于这一体系的是(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联合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 “二战 ”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趁机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金融方面:美国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在国际贸易方面: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这一体系的三大经济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联合国是二战后成立的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故选 D。 考点:资本主
20、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点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增长,跨国公司普遍发展,区域性经济集团纷纷建立。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已经结束 B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D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20世纪 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A项表述错误;世界市场形成于 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
21、济格局的多极化形成于 20世纪 70年代, B、 D项均与题干的时间不符。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增长,跨国公司普遍发展,区域性经济集团纷纷建立,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故选 C。 考点:经济全球化。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美苏 “冷战 ”的两极世界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 A阿富汗战争的爆发 B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
22、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20世纪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故选 D。 考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点评: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初期(五十年代):美苏势均力敌、冷战 两极格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振兴 多极化趋势出现; 20世纪 90年代:苏联解体,欧日俄中力量增强 两极格局结束 ,呈现 “一超多强 ”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 “在所有 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
23、他人。 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 蛮夷 学习的自强运动。 ”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革命史观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 的一种历史观; B项社会史观指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而言,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 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 C项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福建省 泉州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