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六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六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六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六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 3000多年。在中国人用筷子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A传统思想的继承 B传统文艺的继承 C传统习俗的继承 D传统建筑的继承 答案: C 试题分析: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中国人用筷子,就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习惯,在中国已有 3000多年的历史,因此中国人用筷子的延续中,体现了传统习俗的继承,答案: C正确;选项 AB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习俗的继
2、承。 “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种品格。 ”这启示我们,公民在道德建设中要 A弘扬传统道德 B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C树立远大理想 D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小事做起 答案: D 试题分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题中 “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种品格。 ”体现了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实践的重要性,也就是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小事做起,答案: D正确;选项 ABC 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极具民族特色的 “原生态 ”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抵
3、御外来侵略、抵抗疾病、自然灾害以及耕种、祭祀、庆贺等活动演变而来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中华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的说法不符合现实,因此 说法错误;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因此 不符合题意;题中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符合题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符合题意;答案: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
4、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 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让不少观众看得口水滴答,看得思乡情起。传统美味刺激了大家的味蕾,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主要是它 附着着文化的元素,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使人思乡情起 集中展示和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情感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典型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民族气派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说法错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
5、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因此 说法错误;民族节日集中展示和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情感,因此 不符合题意; 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 D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的选择,郑重的承诺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之路。文化学者认为,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因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华民族友好地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以和为贵 ”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 中华文化崇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崇尚 “和而不同 ”的中华文化,深深植
6、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中华民族友好地吸收一切外来文化的说法错误,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而不是一切外来文化; 和题意无关,题中强调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没有体现 “和而不同 ”的中华文化,因此不符合题意; 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符合题意;答案: C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成语: “四海之内皆兄弟 ”(子夏), “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 A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 B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精神 C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7、 D礼仪为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题中 “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之内若一家 ”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因此答案: B正确;选项 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013年春晚,席琳 迪翁与宋祖英,中西合璧共同演绎重新改编的茉莉花惊艳全场,让人耳目一新;草根明星纷纷亮相春晚,拉近了春晚与观众的距离; “房姐 ”、 “浪费 ”等社会热点问题频繁出现,直击社会现实,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2013年除夕当 天,全国达 7.5亿观众
8、收看央视蛇年春晚,总收视率达 31.17%,比去年提升了 1.01个百分点。从文化生活的角度,你认为此次春晚的成功在于 丰富内容、改变形式,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赋予了春晚以创造力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全盘传承中华文化,赋予了春晚以生命力 立足生活实践,迎合大众流行口味,赋予了春晚以感染力 满足群众需求,反应社会现实问题,赋予了春晚以亲和力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全盘传承中华文化 ”的说法错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正确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迎合大众流行口味 ”的说法错误,我们应发展人们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迎合大众流行口味;
9、春晚的成功主要在于大力进行了文化创新,满足了群众的需要,因此 符合题意;答案: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发展人们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社会及其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体制改革,是因为教育 A对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的素质起决定性作用 B是人类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C能够使传统文化全部得以继承和发展 D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决定性作用的说法错误,教育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的素质,但不是决定作用
10、;人类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因此 B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因此 C说法错误;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答案: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教育的地位。 一位外国朋友曾说, “二十多年前我 到过中国,那时人们的着装几乎是一个式样,颜色也比较单调。现在,一切都变了,各色时装随处可中国变得多姿多彩了 ”。中国文化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我国政府开放了文化市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C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D网络媒体的高度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作答时注意题中要求是根本原因。经济是
11、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因此中国文化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答案: B正确; ACD均是影响我国文化发展的因素,但都不是根本因素,因此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北方的游牧人经常以畜产品同农耕人交换粮食、茶叶、布匹、铁器等,这种互通有无的贸易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融。这说明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途径 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贸易活动促进了人口的迁徙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中强调了贸易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也就是体现了贸易活
12、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没有体现文化交流 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因此 不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北方的游牧人与农耕人的交换过程,体现了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途径,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口的迁徙, 不符合题意;答案: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彩色动画影片大闹天宫自上个世纪 60年代开始影响几代中国人,其后通过录像带、 VCD、电视重播使其影响更加广泛,甚至登陆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观看 3D版的大闹天宫。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D文学 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答案: B 试题分析:传统文
13、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因此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A不符合题意; C“通俗化 ”的说法错误; D不符合题意;题中强调了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使大闹天宫传播更加广泛,体现了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答案: 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下列古语中蕴涵二者关系的有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北宋 司马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战国 孟子) “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明代 陈献章) “德
14、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东汉 王符)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作答时注意题中强调的是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二者之间的关系。 才与德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因此 符合题意; 德与能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因此 符合题意; 不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应选 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2013年 3月是 “公民道德建设月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必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良好风尚 培育开放的社会心态 政府要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弘扬中华民族传
15、统美德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较为简单,作答时炫耀注意的是题中要求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问题,由此排除选项 , 是政治生活角度,因此不符合题意; 和题意无关;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良好风尚 ,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符合题意;答案: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良好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迄今为止,全球有 110多个国家建立了 430多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在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请你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可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A文化平等、尊重差异、文化
16、趋同 B文化传承、文化融合、文化霸权 C色彩斑斓、文化借鉴、文化渗透 D文化平等、求同存异、文化自信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文化趋同的说法错误,因此 A 不符合题意;文化霸权的说法错误,因此 B不符合题意;文化渗透的说法错误,因此 C不符合题意;题中孔子学院在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了文化平等,求同存异,文化自信,答案: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平等,求同存异,文化自信。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捷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同时,还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不和谐的音符。据此回答下题。 【小题 1】 2013年 3月 30日, “深圳最美女孩 ”被指是假新闻,
17、“90后女孩给残疾乞丐喂饭 ”是网络炒作,涉世记者向公众致歉。网络炒作 反映了文化市场具有自 发性 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满足人们多层次文化需要的大众文化 会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A B C D 【小题 2】针对网络文化中的乱象, 6月 3日,全国 “扫黄打非 ”办公室开展 “净网 ”行动,严厉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低俗炒作等信息。 “净网 ”行动 是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的表现 会限制文化市场的发展 有利于克服文化市场的缺陷 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1】试题分析:文化市场具有自发性,引发了文化市场令人忧虑的现象
18、,题中的某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行文炒作,甚至制造假新闻,体现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因此 符合题意;网络炒作并不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 不符合题意;制造的假新闻不属于大众文化,因此 不符合题意; 正确;答案: C正确。 【小题 2】试题分析: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因此 “净网 ”行动,是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的表现,有利于克服文化市场的缺陷, 符合题意; 说法错误 , “净网 ”行动并不会限制文化市场的发展; 说法错误;答案: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 “喜 ”与 “忧 ”。 2013年 6月
19、 10日,第五届端午文化节在北京开幕,粽子几乎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我国各地饮食习惯是有差异的,南方人爱吃咸肉粽子,北方人粽子馅往往是甜的。这表明 文化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交往方式 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不同区域的文化无不呈现出各自特色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说法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交 往方式,而不是决定; 和题意无关;题中粽子几乎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体现了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符合题意;南方人爱吃咸肉粽子,北方人粽子馅往往是甜的,体现了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 C选项。 考点:本
20、题考查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 2013)显示, 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 4万亿元,占 GDP 比重进一步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这得益于各地对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我们高度重视 文化发展是基于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文化本身并不是物质力量,因此 说法错误; 和题意无关;我们高度重视文化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甘肃省 武威市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政治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