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福建安溪养正惠安三校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福建安溪养正惠安三校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福建安溪养正惠安三校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福建安溪养正惠安三校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君王自命 天子 ,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 父母官 。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材料 “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 ”反映的是宗法制度。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 ,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 ”反映出父为 “家君 ”
2、,君王为 “国父 ”, B表述正确; “父母官 ”的称谓并未体现 “皇位世袭 ”,且 A项仅从君王位置上表述,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 A; “父母官 ”的称谓并未体现 “男女平等 ”,排除 C; D表述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不符合题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1912年 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 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如图。这反映出 ( ) 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 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有效获取能力。
3、从材料 “1912年 6月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 ”“, “船长督率船员百计救护。既知无可为,乃发令下小艇,又令男子退后,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无有喧哗者 ”可以得出 。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的教育 近代教育的变化 1953年 6月 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 “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这表明新中国: A放弃了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B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 C外交工作迎来宽松的环
4、境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根据材料 “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可以看出当时新中国已经开始打破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限制。所以答案: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 阅读右边我国经济增长率变化曲线图,指出造成其中最低点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三大改造造成的直接后果 B大跃进运动的推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行 D自然灾害的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曲线图信息有效获取能力。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 1961年
5、国民经济增长出现最低点,根据所学知识,出现最低点的原因是BCD三项,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所以答案: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十年建设 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 “个体企业 ”,同时规定 “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 7人 ”,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
6、出,当时出现了个体经济,突破了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根据所学知识, AD项是错误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城市的经济改革从 1984年开始; 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20世纪 50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 “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 ,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 1960 年,中国的 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 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 ”这一史实说明 A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 B国民教育体系的
7、完善推动新中国教育的发展 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D “三个面向 ”和 “科教兴国 ”战略得到贯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教育。从材料的描述中, 20世纪 50年代我国进行高等院校调整,国家大力创办工科学院,削减人文学科和综合性大学,这与当时我国正在进行的 “一五 ”计划有关。 “一五 ”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工业 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所以答案: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 20世纪 50年中国的教育 按照古代雅典法律,原告指控他人时,必须提供指控的理由,以及认为被告该判何罪的理由。至于指控罪名能否成立,取决于控诉双方的辩论和
8、陪审团的投票多少(陪审团投票多者意见为最终标准),而不是事实本身。苏格拉底在当时就是自负傲慢和采用斗争手段一步步激怒了陪审团。最终陪审团投票决定了他被处死的命运。这段材料 ( ) A说明雅典法律维护公民的利益 B说明民主原则对司法的介入 C雅典司法程序过简 D说明雅典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向它发起挑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雅典的民主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苏格拉底也是雅典公民,因此 A 不正确;雅典的陪审法庭成员由公民抽签组成,司法 审判由陪审团投票决定,因此 B 项正确; C、 D 项表述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西塞罗在评价十二
9、铜表法时讲: “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 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 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 ”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 使审判、量刑 从此有法可依 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根据所学知识, 都符合十二铜表法。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 “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
10、英雄俄 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 -“人 ”。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一了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 D渴望征服自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文精神。题干寓言故事形象的概括人从出生到老的状况,故事是以人为研究对象, A项正确; BCD项无法从题干中反映。故选 A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人文精神 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帝国议会议员,就其议员职位而论,不得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 ”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议员素质较低,议会无实权的事实 B民主政治制
11、度得以建立的社会特征 C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的传统仍然浓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德意志的政治制度。 A项说法是错误的; CD两项虽然是当时德意志帝国的社会特征,但与材料不符合;从材料 “帝国议会议员,就其议员职位而论,不得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 ”中可以看出宪法在避免议员受到利益团体的控制。所以答案: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某历史老师在讲解新航路开辟一课时,运用多元史观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符合 “文明史观 ”的是 A世界各个地区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成为密切联系
12、的全球统一体 B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C加速了不同文明碰撞,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会合交融 D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明史观的理解。 A项体现了全球史观; BD项体现了社会史观; C项体现了文明史观。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评价 下图是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 %)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第 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荷兰 B第 段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美国 C第 段最大的殖民帝国的是英国 D第 段说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3、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了世界殖民运动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明显判断出第 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第 段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荷兰;第 段最大的殖民帝国的是英国;第 段说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答案: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红楼梦十日谈所反映的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 ) A在社会 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B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 B
14、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红楼梦的出现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清朝专制统治走向没落有关;十日谈的出现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进行反教会斗争有关。所以两者都反映了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历史状况。所以答案:选 B。 考点:文学 中西文学 中西文学的共同特点 1718 世纪开始,法语逐渐打破了拉丁语垄断的局面,直到 1919年,法语仍一直是欧洲大陆外交活动中使用的主要语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法语自身的魅力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启蒙运动的影响 D文艺复兴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近代以来法语逐渐成为影响世界的语言
15、,其主要原因在于受启蒙运动巨大影响的推动,所以答案:选 C, A 项是重要原因, B 项英美两国的成就最大,D项兴起于意大利而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二者均与法与推广无直接关系。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影响 当代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的根本原因是 ( ) A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B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C各国经济发展的排他性 D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当代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16、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原因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 “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 ”, “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 (销售 量也不少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小农经济彻底解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从材料 “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 宗 ”说明中国成为西方原料产地;又从 “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 亦不细 (销售量也不少 )”说明中国成为西方商品销售市场,故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卷
17、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 ”。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地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受各种因素影响,完全解体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种状态下,小农经济仍然存在,才会出现产品的积压。所以答案: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 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18、 史书记载,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这说明强大的诸侯国 A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 B扩展了天子的统治范围 C有效抵御了外族入侵 D冲击了当时的分封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 “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可以看出原有的分封制度遭到了破坏。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度 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 “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19、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作用。依据所学知识,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从政治上追求民主,反对专制;从经济上,发展近代机器生产;从思想上,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科举制与近代社会价值取向相似的即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 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 “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 ”。材料反映了当时 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 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D尚未实行 “海禁 ”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
20、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材料反映 “日番钱 ”是银, “来自海舶 ”,并在泉漳两地都能通用。 “日番钱 ”为何能在泉漳两州通用?这就说明了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 B项正确。 ACD材料不能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对外贸易发展 据魏国李悝 尽地力之教载: “治田勤谨,则亩益 (增产 )三斗。不勤,则损 (减产 )亦如之。 ”又据孟子 梁惠王上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 “治田勤谨,则亩益 (增产 )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福建 安溪 惠安 三校高二 下期 期末 联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