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一 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右图是江苏丹徒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王将宜地封给一个贵族,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由此可知,该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 A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 B说明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 C反映了周天子的权威削弱 D体现了周王对功臣的重视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 “周王将宜地封给一个贵族,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 ”所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因为在分封制下周王对诸侯授民授疆土;B说明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 C反映了周天子的权威削弱、 D体现了周王对功臣的重视皆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此题选 A项。 考点:西
2、周的分封制 点评:此题为以图补文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以图像作为补充。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以图像所传递的信息为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正确作答。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 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 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 ”“ 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 ”可体
3、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这是事实上的平等,所以 B项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说法错误;虽有民主的运作方式但是并不能保证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它存在诸多的缺陷,也不是一种完备的司法程序,故此题选 A项 考点: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制度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
4、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据史料记载: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罗马法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外国人在罗马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 ”这使得罗马帝国 A通过习惯法保护外邦人的利益 B将习惯法完善为成文法 C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将万民法上升为自然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通过习惯法保护外邦人的利益说法错误,因为习惯法属于公民法; B将习惯法完善为成文法在共和国时期已经实现;C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符合题目的要求,是因为统治范围扩大,是法律适用范围也相应扩大; D将万民法上升为自然法是发生于帝国时期,与从共和国向
5、帝国转变的背景不符,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 罗马法 点评:注意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 1)对象不同: 公民法的对象是罗马公民 ; 万民法的对象是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非罗马公民之间( 2)内容不同: 公民法的内容是公法较多; 万民法的内容是所有权与债法( 3)来源不同: 公民法的来源是民众大会、元老院决议,习惯法规范; 万民法的来源是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固有的 “私法 ”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以及地中海商人通用的商业习惯与法规等( 4)程序不同: 公民法的程序形式主义; 万民法的程序更为灵活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 “事无大 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
6、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 ”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材料信息 “须各官合议 ”“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 ”“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 ”,可以判断该国制度有两个议会,并实行地方分权,这种情况符合美国的政治制度,故选择 A项 考点:美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为分析评价型选择题。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 “是什么 ”,而着眼于 “为什么 ”,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
7、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 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 “国会山 ”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 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答案: C 试题分
8、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材料华盛顿城国会大厦、白宫、联邦最高法院三座建筑,紧密构筑在一起,体现政体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也反映出建筑群的协调、美观。 A项 “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与华盛顿城的建造有一定关联,但不能体现政治 文化特点; B项 “议会中心 ”不符合美国政体结构; D项与材料无关。故此题选 C项 考点:美国政体 点评:对于美国 1787年宪法是考试重点,尤其要熟记其内容。联邦制原则:最高行政长官总统 ;全国性议会 ;联邦司法体系;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由民选产生 “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 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
9、。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 ”“大炮 ”是 A古典哲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 “向 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 ”表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批评与改造当时社会制度的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者兴起,其中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等, “大炮开火 ”预示的是一个新的开端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点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常考点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 (1)标志 :1848年 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使工人运动有了
10、科学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开展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武器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 ,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阿芙乐尔号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 1640年英国的伦敦 B 1871年法国的巴黎 C 1949年中国的南京 D 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首都、宫邸和不远处河面上战舰的炮声等信息综合判断,该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中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1、。 “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 ”,这与十月革命中 “阿芙乐尔 ”号炮击冬宫是吻合的。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常考点。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3.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
12、运动。 4.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第一次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B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的统治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A第一次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正确的; B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的统治说法错误,十月革命推翻的是临时政府的统治,而非是沙皇专制;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
13、面和 D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是十月革命的意义。故此题选 B项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不正确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 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 “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
14、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行杜鲁门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当中 “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 ”,可以判断, C项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和 D项推行杜鲁门主义不符合题意,因为两者分别为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从题干当中 “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可知 B项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不符合要求,他并不是美苏对抗的表现,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马歇尔计划 点评:注意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美国
15、历史学家杰里 本特利指出:当 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 ”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C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D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被摧毁,美苏联盟的基础消失,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C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D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都不是主要原因;故本题答案:为B项 考点:战后国际
16、关系 点评:美苏冷战的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 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 ,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
17、有在世界范围 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雨果曾说: “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下列关于欧盟形成过程的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欧共体的成立 马约的签订 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时间为 1951年; 欧共体的成立时间为 1967年; 马约的签订时间为 1991年 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时间为 1958年,个、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为 ,故此题应选
18、项 考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点评:此题为排列式选择题(先后顺序式选择题)。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其形式有序号式和非序号式两种。解答此类选择题可采取首尾两端法(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或大大提高命中率。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 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某实验中学历史学习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他们提到了 “亚非会议 ”、 “不结盟运动 ”、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课题应该是 A两大阵营的斗争 B发展中
19、国家的崛起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案: B 试题分析:练习课本所学知识,并从 “亚非会议 ”、 “不结盟运动 ”、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所有的关键词都与发展中国家有关系;A两大阵营的斗争、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两极格局的瓦解均与所给的关键词联系不大,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战后国际关系 点评:此题为分析评价型选择题。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 “是什么 ”,而着眼于 “为什么 ”,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回答这类选择
20、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考古发现有穿鼻环的青铜牛尊,其时代为春秋。 孔子一个学生叫司马牛,字子耕。这些现象反映 A春秋时期牛作为重要畜力用于耕作 B春秋时期青铜器皿造型取材广泛 C春秋时期人们取名字已不拘小节 D春秋时期人们敬佩牛任劳任怨的精神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考古发现有穿鼻环的青铜牛尊, “鼻环 ”说明牛已经被用于牵引耕作, “司马牛,字子耕 ”表明牛耕的出现;春秋时期青铜器皿造型取材广泛、 C春秋时期人们取名字
21、已不拘小节、 D春秋时期人们敬佩牛任劳任怨的精神与材料无密切联系。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 “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
22、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 “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可知,他的田庄主要是满足自己的需要,与市场联系并不紧密,另外从材料中也看不出交换的频繁和从事的主要是手工生产,所以 A、 B、 C三项错误;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考察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 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读懂材
23、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汉书 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国家抑制商人,商人却日益富贵 ,国家重视农民,农民却日益贫困。这实际上是说国家所希望的与商人和农民的现实地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重农抑商是一种政府行为,不涉及百姓问题,排除其他选项。故选择 D项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浙江省 绍兴 一中 分校 12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