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保证不得与之合并;德国要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 10万人;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故 正确, 错误。英美等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错误。 考点:凡尔赛
2、和约 点评: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协约国和同盟国于 1918年 11月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 6个月的谈判后,于 1919年 6月 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 1920年 1月 10日正式生效。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 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 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 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
3、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我们回答出中国正式对日宣战的背景。教材上的表述是“ 1941 年 12 月 8 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 12 月 9 日 ,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材料中 “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 ”可以看出时间是 1941年, ABD三项的时间分别是 1931、 1937、 1937,所以从时间上也可以选出 C。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日正式宣战。抗战中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在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牵制了
4、大量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 “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 ”对该诗理解不正 确的是 A “御园火 ”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五口通商 ”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C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进入圆明园,放火焚烧劫掠; B项错误,五口通商是在南京条约中规定的,是在鸦片战争后; 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了火烧圆明园、南京条约的内容等,反映了列
5、强对中国的侵略; D项正确,从材料 “惟所欲为无不可 ”可以看出。 考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点评:近代以来,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不断加剧,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了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不断地丧失,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断的加深,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侵略特征。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的线索,主要有抗争史和侵华史等。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 ”政策 答案:
6、B 试题分析: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片面 “ 最惠国待遇 ” 。故选 B。 A项是司法方面的权利,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中国法律无权管制; C项明显与材料无关; D项是指的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向任何一个国家开放, 考点:片面最惠国待遇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的含义。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一个国家和中国缔结了不平等的条约以后,其他国家可以凭借该待遇相互援引,使中国受害无穷;领事 裁判权指的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不能依据中国人的法律审判,需交给外国领事
7、。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答案: A 试题分析:监察制度创设的初衷是为防止地方叛乱,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立,往往是把若干邻近地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监察区,由中央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后来,这些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这说明了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是中央集权在起作用。故选 A。 B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区域调整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与题干不吻合。 C项错在监察力度减弱,这与史实不吻合。 D项错误,监察区不属于疆域领土问
8、题。 考点:古代监察制度 点评:古代监察机构是历朝历代为了确保官僚机构的廉洁高效正常运作而实行的制度。这在秦朝设置御史大夫监察中央百官,在地方 上设置御史台,后来被各朝沿袭。西汉时期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此相关的负责监察的官员还有宋代的设置通判等。学生应该有意识的注意历史相关知识的线索。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 “违制 ”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
9、诏令的定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查对材料信息的理 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由此可知 BC 表述错误。 D 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因此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大权集中于皇帝。与此相关的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也需要掌握。 战国以前, “百姓 ”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 “百姓 ”成 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
10、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于宗法制的理解。宗法制的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材料中的 “贵族 ”本身就带有血缘关系的特征,与宗法制的特征吻合,故选 B。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 C项是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的局面; D项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均与材料无关。 考点:宗法制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属于基础知识。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
11、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 ”宣言中 “野蛮和残暴的力量 ”指的是 A德、日、苏 B 德、意、日 C德、苏、奥 D德、意、奥 答案: B 试题分析:选自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内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利用极端的战争手段在全球的扩张,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乃至这个人类社会文明,反法西斯同盟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这种 “野蛮和残暴的力量 ”。故选 B。 AC 项错误,苏联并不是法西斯国家,是联合国假宣言的
12、成员国; D项错误,奥地利已经当时被德国吞并。 考点:联合国家宣言 点评:联合国国家宣言,又称二十六国宣言, 1942 年 1 月 1 日中、苏、美、英等 26国在华盛顿签署,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 决心共同战败德、日、意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后又有 21个国家陆续在宣言上签字。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下边漫画提供了极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A “霸王行动 ”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C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军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以
13、运用排除法。 A 项史实发生在 1944 年,依据图中所给的时间即可知道 A项不能被读出。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军,这些事件都是发生在 1943年,因此 BCD均可反映。 考点:二战中的霸王行动等历史事件 点评:第二战场是指二战时期,新开辟除苏联战场外,以西欧为主要区域的战场,它的开辟以诺曼底登陆为标志。诺曼底登陆战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同时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了大反攻,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1943年是二战中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意大利战败,北非战场战争结束,苏联战场取得了 重大的
14、胜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曾经扩展疆域,把国界向西推移了几百千米,建立了所谓 “东方战线 ”。此事始于 A德军侵入波兰之际 B法国被迫投降之际 C英国遭受空袭之际 D苏德战争爆发之际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的形势。识记层次,难度不大。 30 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在德国入侵波兰后的 1939 年 9 月 17 日,苏联发表声明,称波兰国家已不复存在和要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遂出兵波兰,占领波兰东部并将其并入苏联。 B、 C、 D 三项都发生在此之后。因此不符合史实。 考点:二战时的 “东方战线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内蒙古 包头 三十三 中高 下学 期末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