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西欧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最主要区别在于 A前者是资产阶级文化艺术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运动 B前者促进了自然科学产生,后者促成了革命与改革 C前者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后者反对封建专制与教会特权 D前者代表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后者代表了已经形成的资产阶级 答案: C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最大的不同是启蒙运动上升到反对封建制度的高度,而文艺复兴只是在思想领域里进行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故选 C。 B项错误,二者都是思想解放运动; B项错误,二者都推动了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D项错误,二者都
2、是反映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考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点评:文艺复兴是借助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而进行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基础的。 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 15世纪达到高潮, 16 世纪传播到欧洲各地。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揭露教会的黑暗,赞颂人性的价值,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中国 20世纪 70年代的恢复高考 ( ) 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有利于社会公平竞争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是邓小平主持教育工作的成果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项正确,恢复高考有利于公平竞争; 项正确,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是相对合理的一种方式
3、; 项正确,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恢复高考制度。 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 1995年,明显与材料时间不符。 考点:新中国的教育 点评: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文革结束后,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的地位, 1977年,恢复了高考,千万人的命运被改变。与此相关的教育方面的其它阶段的史实也需要掌握: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主要是扫盲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在 80年代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更加重视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 “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 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 C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 D “肃清封建的 、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为 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 B体现了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C是 1952年,肯定是为了 “一五计划 ”的; D是 1949年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文化教育政策。 考点:新中国的教育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文革时期教育呈现出极左的现象,学生停课,主张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教育事业在
5、建国初期主要是扫盲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 1977 年,恢复了高考 ,千万人的命运被改变。在 80年代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更加重视教育。 下图是一张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脱盲证。毛泽东题词 “为消灭文盲而斗争 ”,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一种 “文化 ”现象。依据图片信息判断,此证件应出自 ( ) A土地革命时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 “文化大革命 ”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建国初期针对大多数青壮年文盲的现状,教育主要是扫盲工作。故选 B。 A项是在建国之前; C项是文革时期,教育左倾化色彩严重; D项是在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逐渐走入正轨。 考点:
6、新中国的教育 点评: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主要是扫盲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 1977年,恢复了高考,千万人的命运被改变。在 80年代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更加重视教育。 “ X X教授, 1949年 1月生, 1966年高中毕业, 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苏北上山下乡。 1978年 3月考进南京大学经济学系; 1982年 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 1985年进入现在名为南京财经大学的 学校任教 1988年考入南京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 1996年至 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
7、做高级访问学者 ” 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 A “文化大革命 ”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上山下乡并不能促进人的成才; B项正确,恢复高考制度为其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项错误,中美关系缓和化是在 1972年,而其工作的时间是在 20世纪 80年代; D项错误,义务教育法是在 20世纪80年代颁布,其当时已成年。 考点:新中国的教育 点评: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文革结束后,教育事
8、业摆在了优先的地位, 1977年,恢复了高考,千万人的命运被改变。与此相关的教育方面的其它阶段的史实也需要掌握: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主要是扫盲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在 80年代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更加重视教育。 “双百 ”方针提出以后,有人说: “党这回提出 百家争鸣 ,我们解放后几年学习唯物论不是白学了吗? ”你认为应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 ) 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和斗争,通过比较和斗争,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 没有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过斗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 贯彻 “双百 ”方针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 “
9、百家争鸣 ”就是彻底自由了,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双百 ”方针即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二者分别指艺术和学术领域,题干中前三项表述 均与 “百家争鸣 ”相符,而 则太绝对,对 “百家争鸣 ”理解错误,故选 B项。 考点:双百方针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的理解双百方针的内容。在文化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在 1956年提出,有力的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与此相关的是双百方针的成就和它的曲折发展也要了解。 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览中,共展出 35部电影,其中大部分为 1956年拍摄的,被称为 “难忘的 1956年 ”。你
10、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双百 ”方针的提出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材料直接反映了 1956年电影界出现繁荣局面。 1956年 “百花齐放 ”方针的提出及实施促进了文艺界的繁荣与发展。故选 B。 A项并非文化繁荣的最主要的原因, C项是左倾思想; D项是双百方针实施后的现象。 考点:双百方针 点评:双百 ”方针是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艺术问题上 “百花齐放 ”和学术问题 “百家争鸣 ”。目的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
11、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文学和艺术领域取得巨 大的成就。 2008年 5月 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迅速奔赴灾区,担负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责任。这一事例说明中国共产党首先代表的是( ) A人民的利益 B党的利益 C国家利益 D民族利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三个代表指的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党和政府深入灾区,考察救灾工作,体现的是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反映了党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故选 A。 BCD均与材料不符。 考点:三个代表思想 点评:三个代表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12、平理论一脉相承的体系,集中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与此相关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也需要掌握。 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 “个人崇拜 ”、 “计划经济崇拜 ”和 “所有制崇拜 ”,其中冲破 “计划经济崇拜 ”的关键事件是 (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冲破计划经济崇拜 ”是指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决定是中共十四大作出的。故选 B。 A项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论断; C项冲破了所有制的崇拜; D项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 考点:中共历史上的几次重要的代表会议 点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几次重
13、要的会议要把握:二大确立了民主革命纲领;三大通过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八大做出了我国主要矛盾的论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十五大依法治国思想;十六大三个代表作为我党指导思想;十七大把科学发展 观作为我党指导思想。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这一诗篇的内容包括 ( ) A决定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 B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 C提出 “科教兴国
14、 ”战略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是在 1979年,设立了深圳经济特区, B项是在 1978年; C项是在 1995年,因此 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1992年的重要的事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进入了快车道。故选 D。 考点:南方谈话 点评: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分水岭。这一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年十四大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确立,经济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改革开放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也需要掌握。 “尽管他衣着简便,
15、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 中国是中国人的 口号。 ”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 A民 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答案: A 试题分析:民族主义,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的 基本单位 ,以作为塑造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的理念基础。其主张为:民族为 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 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 。既民族至上的观念。从材料中 中国是中国人的 口号,可以得出,美国时代周刊把蒋介石描述成民族主义者。故选 A符合题意。根据以上分析,
16、 BCD均错误。 考点:民族主义 点评:民族主义,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为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 为人类群体生活之 “基本单位 ”,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 “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 ”,以及 “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无从区分。开化的社会过去大多强调民族共同体,而则着重于由国家或政府陈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体。 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 ( ) 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提出 “三个面向 ” 提出
17、“教育大革命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 “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相关内容,邓小平主持工作后,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 “三个面向 ”的口号,因此 正确。 属于 “左 ” 倾错误,与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无关。 考点:新中国的教育 点评:建国后教育虽然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教育发展仍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文革结束后,教育事业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口号,科技的发展需要教育。 80年代出台了义务教育法, 90 年代提出了科教兴 国的战略方针,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
18、关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是邓小平为北京景山中学的题词 B该题词时间为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 C反映了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 D该题词的内容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答案: B 试题分析: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为北京景山中学的题词,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 AD正确, B错误,是在 1983年国庆节题的词,故选 B; C正确,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考点:新中国的教育 点评: “三个面向 ”是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为北京景山中学的题词,反映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的其他的教育的发展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向、恢复高
19、考制度、颁布义务教育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都需要掌握。 “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 21世纪已经走在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这里的 “它 ”指的是成功发射了 ( ) A “长征一号 ”航天运载火箭 B “东方红一号 ”人造地球卫星 C “神舟 5号 ”飞船 D “神舟 6号 ”飞船 答案: C 试题分析: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的是 “神 舟 ”五号的发射,中国是第三个掌握航天载人技术的国家。故选 C。 AB项是在 20世纪取得的成就, D项是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之后的发射。因此 AB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新中国的科技 点评: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标志
20、着我国的航天事业的成就进入到世界第一梯队的行列,是中国航天事业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此外,其它时期的成就,如建国以后,为加强我国的国防,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威胁,在艰苦的环境下,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我国进入原子能时代和太空时代,也改善了我国的安全环境。与此相关的新中国的其它的科技成就也需要掌握。 如图是 149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丽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 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耶稣
21、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丽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 ”反映了作者将没有感情的神人性化了,歌颂了真实的人性,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故选 A。 BC项从图片无法体现; D项是在 19世纪宗教改革时期提出的主张。 考点:人文主义 点评: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时期起源的一种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思潮。这种思潮在中世纪受到埋没,但是在 14世纪开始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作品借助宗教的题材歌颂了自然的人性。 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得到进一发展, 17、 18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 ( ) A主张限制王权,保障议会自由
22、 B提倡君主立宪,倡导言论自由 C反对教权主义,倡导信仰自由 D宣扬权利平等,争取政治自由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主张言论自由平等的思想,故选 D。 A项中的限制王权、 B项中的提倡君主立宪和 C项中的反对教权主义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启蒙思想家宣传的思想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 文艺复兴
23、、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西方向 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为( ) 发展人文主义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文主义的发展,都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进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因此 正确。故选 A。 错误,只有启蒙运动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未上升到反对封建制度的高度。 考点:人文主义的发展 点评: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时期起源的一种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思潮。这种思潮在中世纪受到埋没,但是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云南省 楚雄 东兴 中学 高二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