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答案: B 试题分析:原文大意是: “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 ” 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即是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题干中 B 选项儒家经典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故符合题意。 A中的民本是指以民
2、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故排除 A。 C、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内涵 考点:诸子百家 点评: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 ”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波义耳 C拉瓦锡 D哥 白尼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干的材料可以看出,此科学家是研究天文的,而且运用了万有引力的知识,选项中的波义耳和拉瓦锡均属于化学家,可以排除掉;而哥白尼时代还没有发明万有引
3、力定律,因此也可排除。所以正确答案:为牛顿。材料中的话体现的是万有引力定律,提出的是牛顿,因此选 A项。 考点:牛顿力学 点评:牛顿力学把自然界的一切力学现象囊括在力学体系中,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革命,这主要是因为其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借鉴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学说 C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修正了能量、质量互相转化的理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对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有准确具体的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但并
4、没有否定牛顿的力学原理,只是发展了牛顿力学,把牛顿力学概括到相对论力学之中,牛顿力学只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时的一个特例,故 A项应予排除。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衡定律,是有关化学方面的成就,故 B项应予排除。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 能关系式,即能量等于质量乘光速平方,不存在修正能量质量互相转化理论的问题,故 D项应予排除。而揭示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更深刻地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才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的突出标志,故答案:为 C。 考点:爱因斯坦相对论 点评: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深刻地揭示了时间
5、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 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它提 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 ,为机械供给动力的手段。因而 ,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这是对哪一发明的描述 A发电机 B纺纱机 C电动机 D蒸汽机 答案: D 试题分析: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使工厂设立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人类历史跨入 “蒸汽时代 ”。因此选 D. 考点:近现代科技革命 点评: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促使机器大工业的形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6、,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敲击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因特网能够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到实现 B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 C因特网具有其他三大媒介的传播功能 D电脑的知识与才智可以代替人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电脑毕竟只是一种机器,无法代替人脑。因此选 D。 考点:近现代科技革命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 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
7、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魏源在 19世纪 50年代写到: “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 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 “夷 ”,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 “洋 ”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夷 ”本是对外国人的蔑称,在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把西方人蔑称为 “夷 ”,
8、是认为西方人入侵中国只带来了掠夺,到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称为 “洋 ”,比较客观公正,名称上起了变化,说明中国对西方有了新的认识。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本专题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主要涉及到必修 1、必修 2、必修3、选修 1、选修 2、选修 4的内容;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解读,说明和 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选取的材料形式多样,有文字、图片、漫画等,主要考查各派别的思想主张以及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及其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 “中国人从 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始,进而 中体西用 ,进而自由
9、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与材料所说相关的历史人物有 魏源 洪仁 李鸿章 孙中山 陈独秀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对应 魏源; “中体西用 ” 对应 李鸿章, “自由平等博爱 ”, 对应 孙中山, “民主和科学 ”对应 陈独秀。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应突出一个主线,就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渐进过程。抓住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
10、里、由 “器物 ”到 “制度 ”再到 “思想文化 ”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 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关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 “器物 ”;从戊戌变法到 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 “制度 ”;19151919 年,资产阶级学 “思想文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 “走俄国的路 ”到 “走自己的路 ”。抓住五个重点:就是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
11、入中国。 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 “生育于此种 学问饥荒 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 不中不西即中即西 之新学派 ”;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 “新学派 ” 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不中不西即中即西 ”反映的是康有为学说的特点:把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相结合,因此, B项正确; A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 C项资产阶级革命派; D项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 考点:近代 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何特点?康有为为什么要披着孔子
12、外衣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跪着造反 ”)?(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借孔子的权威变法。( 2)原因: 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刻; 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软弱保守性; 与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有关。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答案: D 试题分析: “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 ”即国民民主意
13、识的觉醒。此题考查的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促进国民思想解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应该是 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解答材料类选择题,必须按照材料第一性,课本第二性的原则解答。有时可能是命题人断章取义造成所选材料的意思与课本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或者命题人故意选择一个与课本知识相反的错误观点来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如果完全拘泥于课本则会导致错误。况且,课本上的观点也不一定就是科学的,历史是有争议的。 1918年 1月,孙中山说: “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 ”对这段
14、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从题干中反映孙中山非常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由 “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 ”可判定 C项的正确性; A项时间与题干不一致,是在 20年代; B项说法错误的,俄国人的路是社会主义,而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D项说法错,1918年中共并没有实现第一次合作。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
15、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 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 “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 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 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 A夺取地主土地 B收买地主土地 C土地国有政策 D国家核定地价 答案: A 试题分析: “夺富人之田为己有,是随口说说,不必管他。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这些信息体现了孙中山反对夺取地主土地。因此选 A。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旧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即 “平均地权 ”,主
16、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平均地权 ”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 毛泽东找到 “正确道路 ”是在 A大革命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这里所指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7、这条道路形成于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因此选 C.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等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 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大量著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在解放战争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原则、战略策略、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理论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发展。
18、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等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建设方针、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特别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邓小平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这句话 A指 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C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因此选 D。 考点:邓小平理论 点评: 199
19、2年 1月 18日至 2月 21日, 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家人和有关人员陪同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回到北京后,他又视察了首钢。邓小平在南方各地巡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称为 “南 方谈话 ”。 “南方谈话 ”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 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 “三个有利于 ”: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贯穿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
20、表 ”重要思想的主线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C加强党风建设,加强中共执政能力建设 D反对机会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得到度,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国,把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打破 “两个凡是 ”的僵化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从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也同样是一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21、=思想路 线,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司机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 “三个代表 ”本身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成果,同时,他尤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选 B. 考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点评:从思想路线来看,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是一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
22、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同样也深深的体现在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之中。 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喜欢画山水画 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 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 喜欢听京剧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时间 ”明朝时 ”,京剧形成于清代,排除含 选项即可 ,因此选D。 考点:中国古代戏曲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
23、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 “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 ”这幅名画应是: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是唐代吴道子的宗教人物画, B是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此图取材于曹植洛神赋,是连续性的神话故事画。洛神赋是一首爱情诗篇,曹植将其恋人甄氏(后依曹操旨意嫁与植兄丕)化作可望而不可求的洛水女神。D的步辇图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会见吐番(今西藏地区)赞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南 灵宝 第三 高级 中学 上期 第二次 质量 检测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