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南乐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南南乐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南南乐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南南乐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梭伦因改革而被流放。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答案: C 试题分析:任何改革都是对原有生产关系的改变,必然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会遭到他们的激烈的反对,因此改革者需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牺牲精神。故选 C。 A项绝对化; 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改革者自我保护的问题; D项说法绝对化且材料未体现
2、。 考点:古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的启示 点评:一场改革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略和改革者不怕牺牲大无畏的奉献精神等。 面对工业革命的冲击,俄日 均选择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两国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D缺乏民主传统 答案: A 试题分析: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俄国和日本都进行了改革,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由政府主导的,归根到底是这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通过革命的方式
3、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故选 A。 BC 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 D项错误,主要原因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 1861年改革与明治维新 点评: 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获得一份土地的同时,也被剥夺的一干二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逐渐走向了扩张之路。 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使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 B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路 C都是自
4、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D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C都是日俄两国改革的影响, “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只符合日本,俄国并未受到西方的侵略,因此 D错误。 考点:明治维新与 1861年改革 点评: 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摆脱了外国侵略的命运,而且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同时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9世纪中叶 俄国知识
5、分子这样预测时局: “ 自那时(注:指 1815年)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造成俄国 “停滞不前 ”的主要原因是 A遭受西欧国家的侵略 B俄国农奴制的阻碍 C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D机器工业极其落后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15年后阻碍俄罗斯进步的主要是落后的农奴制度。故选 B。 A项错误,俄国并未受到来自欧洲的侵略这一时期; C项错误,克里米亚战争是在1853年进行的; D项错误,机器工业的落后是农奴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的事件,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
6、革。改革的原因是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俄国落后的根源。通过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同时俄国的国内市场进一步的扩大。农奴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需要缴纳赎金获得一小块土地,这样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由此可见穆罕默德 阿里创办的工业最为重要的是 A民用工业 B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C军事工业 D棉纺织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生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只有大力发展军事,才能巩固新生政权。为此,阿里改革把
7、发展军事放在了重中之重,故选 C。 ABD项也是阿里改革的发展的重点,但是不是最重要的内容。 考点:阿里改革 点评:阿里改革是埃及近代历史上的重要的历史事件。阿里改革大力发 展民族工业,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同时在政治上整顿社会秩序,打击马穆鲁克势力;在军事上发展近代海军,创建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成为地中海最强大的海军。随着势力的增强,阿里走向了扩张之路,给埃及带来深重的灾难。 利马窦来华传教,当时传到中国的基督教派别是 A天主教 B加尔文宗 C路德宗 D东正教 答案: A 试题分析:利马窦来华传教,当时传到中国的基督教派别是天主教。是耶稣教会的传教士,对西方文化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故选
8、 A。 BCD项均不符合史实。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利玛窦是耶稣会的会员。耶稣会是 1535年 8月 15日由西班牙罗耀拉的依纳爵为因应当时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成立,获得罗马教廷教宗的许可。耶稣会最主要的任务是教育与传教,在欧洲兴办许多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除是耶稣会人才外,也活跃于政界与知识份子阶级。 加尔文说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是完全靠上帝恩赐 ”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来,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为了发财致富可以不顾品德智慧等,
9、可以不择手段,这是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故选 A。 B项说的是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影响; C项错误,应该是符合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愿望; 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加尔文宗教改革 点评:加尔文宗教改革是欧洲宗教改革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吸收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一些主张,如主张信仰得救,但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提出了先定论的主张,符合了新兴资产阶级愿望和要求。 马丁 路德的 “因信称义 ”和加尔文的 “信仰得救 ”,带有鲜明 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指 A否定教皇地位 B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C否定封建特权 D宣扬圣经精神 答案: B 试题分析: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的观点都是强
10、调了上帝在人的心中,人的精神自主权在于自己,否定了教皇作为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和特权。也就是说,宗教改革中的人文精神是从神学的角度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去创造,提倡人自己的精神。故选 B。 AD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是人文主义的主要内涵,人文主义主要强调自身的解放; C项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内容。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宗教改革强调因信称义,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 魂得救的自主权,否定了教会和教皇的作用。它打击了教皇的权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宗教改革的背景等需要掌握。 关于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
11、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 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 “上帝 ”对话,不再迷信传统、陈规,即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故选 D。 A项错误,新教并非废除宗教仪式,而是简化宗教仪式; B项错误,宗教改革并非否定对上帝的信仰,而是否定教皇的权威; C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宗教改革是西欧 16世纪的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有马丁路德
12、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等。主张信仰得救,它打击了教皇的权威,建立了相对廉洁的教会,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改革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之所以说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 “转折点 ”尤其体现在社会性质的变化上,改革使俄国从农奴制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故选 D。 C中的 “动摇 ”表述不准确,农奴制已经废除,虽然有不彻底的地方。 AB项均未从社会性质的角度进行的分析。 考点:
13、1861年改革 点评: 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获得一份土地的同时,也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因此这次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 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对日本
14、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考查比较辨析能力。分析时要理解西化而不同化,是日本明治维新政策的主要特征。再从材料阐明的明治维新时期西方文化与日本文化同时存在的表述,综合辨析可得出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明治维新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故选 C。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基本特征。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废藩置县等;在后期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产业;在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是并不排斥本国的传统,呈现出多种文明并存的现象。 以下事件中,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有 商鞅变法
15、 王安石变法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1861年改革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项商鞅变法使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实现了社 会性质的转变; 项 1861年改革使俄国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也实现了社会性质的改变。因此 项正确,故选 C。 项是封建社会的一场改革; 项阿里改革虽然学习西方的科技,但是并未改变专制制度。 考点:古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的性质 点评:改革从性质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成功实现了社会的转型,如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改革,如我国的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等;西方的 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也实现了社会的转型。另一类是同一社会性质之下的改革,如王安
16、石变法等,我们今天的改革也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 戊 戌变法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推动了政治改革 C发展了社会经济 D推进了思想启蒙 答案: D 试题分析: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 A、 B 两项。改良运动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因未改变社会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因此 C 错误;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故选 D。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影响。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 会政治。一方面希望通过
17、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却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 “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 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维新派 A施政纲领得到皇帝的支持 B得到清军的支持 C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 “若诏旨 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 ,海内耸望 ”可知,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故选 C。 AB项得到支持的问题材料未体现; D与材料无关,变法的基础的问题材料并未涉及, C 项明显错误。 考点:维新变法
18、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维新派为了进行变法运动,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变法的艰巨性缺乏认识,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却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 19世纪 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 “师夷长技以制夷 ”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 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 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特点的认识。世纪 90年代,在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著作孔子改制考等书中把孔子打扮成一个主张变革的先师,体现
19、了他想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减轻宣传维新思想阻力的特点,是对孔子传统权威的利用。其目的是否定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把封建君主专制的清朝变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清朝。故选 D。根据以上分析, ABC项均错误。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康有为变法时期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孔子的权威宣传新法,托古改制。在维新变法中 ,儒学成为了宣传新法的工具,孔子也披上了西装。维新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启蒙人们的思想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 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 “商战 ”的思想的是 A “自强直属,在于练兵 ” B “十万之富豪,则胜于百万之劲卒 ” C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 D “改良
20、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 ”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 “早期维新派 ”、 “商战 ”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商战 ”,这里指利用本国的经济力量同外国资本主义在市场上进行竞争。 A、 C项为加强国防军事力量,排除。 D项涉及的民生,排除。 B项强调经济比军事的重要性,排除。正确选项为 B。 考点:早期维新思想 点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持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在洋务运动的后期,一些洋务派人士从洋务阵营中走出来,主要代表人物有分桂芬、王涛和郑观应等,转而批判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发展工商业,同外国进行商战,产生了最早的维新思想。 明治维新措施中
21、,从社会近代化角度看,最根本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B推行 “文明开化 ”政策 C “废藩置县 ”,加强中央集权 D改革地税制度,承认土 地私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明治维新内容的分析。明治维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注意题目中 “社会近代化角度 ”“最根本 ”等要求,经济基础 的改变,是日本社会发生变化的基础。故选 A。 BCD项错误,最根本的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三项都是从思想和政治等角度分析的。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基本特征。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废藩置县等;在后
22、期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产业;在思想文化上文明 开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日本进入 到资本主义社会。 在 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排球游戏时,用 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车、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特定时期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属中等题。本题的重点落在日本明治维新上。 1878年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代,题干中所列 10种新事物正是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结
23、果。儿童将这些新事物的名字用于拍球游戏中,说明儿童广泛地接受了西方新事物,这是日本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A局限于经济领域, B局限于经济和军事, C局限于生活方式,都没有全面解读题干材料信息。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摆脱了外国侵略的命运,而且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同时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造成下图 1888 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因 是 A甲午战争的取胜 B 1889年宪法的颁布 C “殖产兴业 ”的政策 D军事工业的刺激 答案: C 试题分析:明治政府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南 南乐县 实验 高级中学 下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