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西柳州铁路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广西柳州铁路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广西柳州铁路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广西柳州铁路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鼎在中国古代有多重功能和多种含义。下列选项中,属于政权象征的是 A三足鼎立 B鼎力相助 C钟鸣鼎食 D问鼎中原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不对,三足鼎立的 “鼎比喻对峙的局势; B不对,鼎力指大力; C不对,钟鸣鼎食的 “鼎 ”指古代炊器。也称三个国家。 D符合,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史常识。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
2、所据有。九州乃豫州、翼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幽州。九鼎乃冀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 如图,黑瞎子岛地处中国最东端 “金鸡 ”版图上鸡冠位置,位于中俄边界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自 1929年中东路事件俄方占岛至今,一直在俄方(前苏联)控制下。 2005年 6月 2日,中俄两国外长互换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标志着协定正式生效,作为 争议土地,黑瞎子岛约一半归中国所有。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 黑瞎子岛的简明图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黑龙江省 D中书省直辖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岭北行省辖境包括今俄西伯利亚大部、蒙古
3、国、中国内蒙古、黑龙江各一部。 C不对, “黑龙江 ”作为地方行政区域的命名是在清代; D不对,中书省直辖的主要是河北、山东、山西三省。 A符合。辽阳行省辖境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考点: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 点评:历史地图的主要功能在于表示人类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是对历史现象的动态反映,其所提供的信息即地图语言包括疆域的变化、都城的迁移、行政区划的改变、地名的变化、河道的变迁等。因此解答该类试题就需解读地图语言,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
4、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 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材料显示部分官员来自平民而非地主阶级; B不对,材料的隐含信息说明部分官员仍来自社会上层; D不对,不应说 “完全 ”“公平、公正 ”,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 C符合,说明科举制让部分平民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新情景试题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要求进行判断、论证或者评价。解答此类选择题一般的能力要求是: 1:读懂材
5、料的核心思想。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有关中国古代史的选 择题一般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出现,易不解其意而造成错答。 2:对号入座。任何试题都是对所学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将试题中的材料与所学的知识进行 “挂钩 ”,在此基础上进行解答。 3:对照设问。也是明确试题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握的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因此应是行政权。 B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古
6、代中央官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 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 它在一定程度上
7、是贵族政体 ”说明主要形式仍是君主制; B不对,材料无从体现; C不对,错在 “同等决策权 ”;根据题干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 ”说明 D符合。 最后的决定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捕捉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历史选择题题干的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材料型选择题中的材料信息,它是题干的主要部分,是命题者 提出问题和我们解答问题的依据。对这类信息,我们无须象语文学科的要求那样,逐字逐句地过文字关,只要真正把握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点,理解材料的意思就可以了。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
8、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干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 B “别子为机,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 ”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 皆委百司商最,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D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目要求 “强化中央集权 ”。 A不对,这是西周分封制,地方有相对的独立性; B不对,这是宗法制; C不对,这是唐太宗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仪政权; D不对,这是元朝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 点评:中央集权主要涉及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
9、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虽然前期有利于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但此后造成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2、郡县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
10、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和 “附益法 ”,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开始 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答案: A 如图是签订南京条约后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
11、是 A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D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 “闭关锁国 ”政策而庆幸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清政府批准南京条约; C不对,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而非全境通商; D不对,南京条约是一项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清朝官员不可能普遍庆幸; A 正确,南京条约的重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 2100万银元。 3、五口通商。 4、协定关税。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情景选择题,顾名思义即给答题人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答题人从中体会什么事情能够在此时发生,什
12、么现象能够在此地出现。这就需要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海关管理权的丧失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 B便利列强通过海关控制中国外交 C有利于西方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D民族工业失去了关税保护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关税最低不一定就是国家主权和利益受到损害; B不对,控制海关不等于控制中国外交; C 符合史实,但不是最严重的后果,相对而言,从中国发展和进步的角度来说,最严重的是民族工业失去了关税保护,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阻碍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本题是典型的程度型选择题。程度式
13、(最佳型)选择题,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一种重要题型。程度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均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由于这一题型的题干与选项之间并非简单的对错、是否关系,而是 主次、大小、整体与局部等相对复杂的程度关系,因此 ,此类题目的迷惑性较大,理论含量高,难度较大。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 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南京条约第 10款规定:英商 “
14、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而在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则进一步分别规定为 “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和 “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 改 ”,把外国的 “议允 ”提到突出的地位。 B不对,形式上英国应与中国商定; C不对,海关由外国人管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不对,关税税率降低不一定是主权遭到破坏;主权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因此 A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历史程度选择题的三种法。一、题眼突破法: 有些试题,题干除了程度副词,有个别字词给人印象很深或有加重语气的作用,将这些定语称
15、为题眼并以此为切入口,对中心词(项)的实质进行挖掘,得出最佳选项的方法称为题眼突破法。二、陈述句判断法:一些选择题将题干与 备选项进行组合,分别构成简单的陈述句,再对各句意思的完整性或思维特点进行判断的方法称为陈述句判断法。一般来说,用此法得出最佳选项的特征是:( 1)符合语法结构,逻辑严密,语气自然;( 2)读完句子最后一个字(词)时,该题思维自然结束,没有继续延伸、拓展并感到意思表达不完整。三、假设驳斥法: 程度选择题的最佳选项就教材内容而言应是无可驳斥的,一旦可以驳斥也就不能作为最佳选项了。对无法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判断的疑难题可先假设一选项为最佳选项,如果这一选项可作为另外历史事件或结论
16、的答案:,或者另外与此事有相似性质的历史 事件并不符合该选项,则假设不成立。若选项中有否定词,去掉否定词后该选项符合题意,那么未去否定词前的答案:并非最佳选项。这种先假设某选项为最佳选项再证明假设不成立的方法称为假设驳斥法。 “大英钦差各等大员 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随时来往,总候本国谕旨遵行。 ”该项规定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涉及的是公使进驻北京,这出自 1858年俄、美、英、法与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公使进入北京;增辟十处为通商口岸(深入到中国内地汉口);外国军舰及商船可在长江口岸航行;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 20
17、0万两、英商为 200万两。危害:列强侵略涉及整个沿海地区并深入中国内地。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用表格法识记。 条约、签订国 内容 速记办法 影响(要点) 南京条约 英国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 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割香港; 赔银元; 开放五口; 关税协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国家 天津条约 英、法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3、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4、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5、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通商口
18、岸通航。 公使进驻; 增开十口; 赔白银; 外国人到内地; 外国船通行长江。 1、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北京条约 英、法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万两。 1、天 有效; 2、开天津; 3、割九龙; 4、增赔款 马关条约 日本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割辽东、台湾、澎湖; 赔 2亿两; 开四口; 设厂免税。 1、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2、资本输出; 3
19、、列强划分 “势力范围 ”; 4、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 4.5亿两,分 39年还清,本息合计 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去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巨额赔款; 使馆界; 拆炮台,准驻兵; 惩反帝; 外务部。 清廷堕落为 “洋人的朝廷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
20、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C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 1)相同点: 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是迫使清最高统治者出逃。 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 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2)不同点: 发生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
21、中国市场,后者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因此 B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是相似点。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点评:比较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题方法 :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 “议约 ”和 “愚
22、暴之无知 ”是指 A南京条约 三元里人民抗英 B北京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C马关条约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不割我土地 ”可知条约不涉及割地要求。 A不对,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 不对,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给英国; C 不对,马关条约割台湾等地给日本。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几种记忆方法 一、鸦片战争 1、中英南京条约采用歌诀记忆: 五口通商割香港,二千一百万元量。 口岸设置领事馆,英商关税要协商。 注:割香港是指割香港岛,协商关税是指协商关税税率。 2、中英南京条约附件采用数字式概括记忆: “二
23、权一待遇 ”。 即领事裁判权;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3、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新特权采用歌诀记忆: 兵船出入通商岸,建 立教堂开医院。 建坟传教清保护,列强侵华新鼓舞。 注:前一句是指美国取得的新特权,后一句是法国取得的新特权。 “清 ”指清政府。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天津条约采用数字式概括记忆: “二项赔款,二条船,四种人,十口通商口岸 ”。 即赔偿英国商费和英法军费;外国军舰和商船;外国公使、商人、游人和传教士;汉口、九江等十个通商口岸。(具体内容略) 2、天津条约开放通商口岸采用组合记忆法(就是将相对孤立的人名、地名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广西柳州 铁路 中高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